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在什么時候形成的呢?什么時候是最佳的習慣形成期呢?眾所周知,是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時候。這一時期,教師責任重大,幼兒各方面剛剛起步,自我行為初步養成,教師要謹防孩子們壞習慣的持續,力求培養孩子的好品德、好習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所以說,搞好兒童的教育,使之健康成長,教師必須兢兢業業,持之以恒、刻苦努力。教學多年,有如下體會,希望與同仁商榷。
一、注重
音樂教育,把德育滲透
學生階段、尤其是幼兒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初步形成的階段。一首動聽的歌曲,其歌詞的內涵往往用優美的詞句,形象地表達一個深刻的思想主題。如幼兒園流行的《一分錢》這首歌謠,多么童真美妙的歌曲,讓孩子們在牙牙學語之時就懂得了撿到東西要交公,頌揚了一種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它喚起人們追憶抗戰時期英烈們的光輝形象,在壯烈的意境中,使學生們深刻地領會歌詞中的一系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一首革命歌曲,從某個角度來講,則是一堂政治課的輔導課。
二、正確實施“愛的教育”
實施“愛的教育”是每一個幼兒園教師的初衷,這并沒有錯,但是,一定要把握好施愛的方式。施愛的前提是孩子要對老師有“敬”有“愛”,因“敬”生“畏”。如果孩子一點兒也不敬畏你,怎會有良好的紀律?教不嚴,師之惰,對孩子們一味關愛,愛得過多,約束得過少也會適得其反,這樣,孩子們不知道什么是該做的或不該做的,什么是對的或錯的,觀念上從沒有是非善惡之分。我們要給孩子的不單單是關懷與愛心,同時還要重點給孩子們正確的是非觀和人生觀,對他們進行真善美的教育,教他們怎樣為人處世。
三、引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為小學打好基礎
幼兒園教師要從孩子們的興趣、態度、能力水平、疑點等方面對孩子們的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然后從實際情況出發設定課時教學目標。一些幼兒入園前已經會數100以內的數,甚至會2個2個地數,5個5個地數,10個10個地數,但如果與物體對應,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難。許多學生觀察物體時不夠全面,同一種物體,只關注局部、忽視整體,致使同種物體數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養觀察的能力與方法作為重要目標,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數學,關注課堂學習。
總之,幼兒時代對人生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我們希望每一個幼兒都很優秀,都能夠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擁有健康的思維,擁有快樂的人生。培養幼兒是百年大計,我們教師要再接再厲,強化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打好一生的基礎。
【淺談幼兒園教育】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
• 淺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改革
• 淺談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
• 淺談幼兒園教育評價
• 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 淺談幼兒園教育的德育滲透
• 淺談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
• 淺談幼兒園教育過程公平問題
• 淺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
• 淺談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精細化管理
• 淺談幼兒園教育小學化
• 淺談幼兒園教育教學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