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幼兒園的教學改革發展較快,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改革的過程中,有些做法和措施與學前教育科學和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是相違背的,因此教學的有效性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了論述,什么是教學的有效性,在人們對有效性的理解存在著不同的認識與誤區的基礎上,是什么導致了人們陷入了這種誤區,并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錯誤傾向,對剛剛接觸教育的幼兒又有著怎樣的影響以及做到幼兒園的有效教學具有怎樣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有效教學;錯誤傾向
一、什么是教學的有效性
1.對教學有效性的傳統看法
“有效”即“有效果”,這可以說是古代東西方共同的經典看法,因此,結果的好壞和效果的有無成為了人們對教學有效性的判斷標準,同時也忽略了“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例如,從一對一的個別教學發展到一對數十的班級教學,這便要求學校教學減少“投入”,增大“產出”。
“有效”既有質也有量。個別教學過渡到班級教學,解決了“量”的問題。但隨之而來也會有“質”的問題,所以為了使教學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才會出現道爾頓制、能力分組等改良措施。
2.對教學有效性的再認識
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合規律性。效率和效果的產生是有條件限制和約束的,教學活動即育人活動,更應該是實事求是,尊重教學規律,只有遵守育人規律、育人宗旨,最終才能獲得教學的有
效性。
3.對教學有效性的重新界定
近年來,中國有學者對衡量有效教學的標準專門做了研究,認為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個含義: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1)有效果
教學效果是指教學活動結果中與預期教學目標相符的部分,它考查的重點是學生,是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吻合程度的評價。
(2)有效率
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經濟學)
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教學投入(教學實踐)
(3)有效益
教學效益是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具體地說,是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評價。
二、對幼兒園有效教學的誤讀
1.刻意追求特定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內容和學習容量
由于現實中的幼兒教育存在著小學化的利弊尚未根除,因此導致在幼兒教學的過程中,過度強調單位教學時間內幼兒接受教學內容和知識容量的最大化,這就是幼兒園有效教學追求高效時最易陷入的誤區。這種教學效益觀追求以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回報,也就是說,用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去爭取最多的教學內容的傳授。如此的追求高效,勢必助長把諸如拼音、背詩、數學運算,甚至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學科知識的識記,超前加塞或拼插于幼兒園課程的有限容量中,這種做法導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以幼兒學習興趣的過早喪失為代價換取無關緊要的某些知識的提前識記。
2.片面追求幼兒獲得新知識和新經驗的挑戰性
在現實的教學情境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教師程序地問,而幼兒無需思考地答的情形,這種機械的、形式化的師幼呼應所暴露的就是教學要求與教師的引導只是滯留于幼兒已有發展水平的簡單重復,很少超出幼兒已知經驗范圍的嘗試和挑戰。在這種現實條件下,人們對幼兒獲得新知識和新經驗的挑戰性有了極大的追求與渴望。而過度的追求新知識和新經驗,便會導致對舊知識和舊經驗的排拒,變成了為了“新”而“新”,為了“挑戰”而“挑戰”。
3.活動形式的集體化和去個性化
在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中,作為我國幼兒園教學的基本事實,大班額的班級現象將會實際地長期存在,強調通過教學形式上的集體統一性來追求教學的有效性。然而現在的教育實踐早已經超越了那種強調有更多受眾、追求大面積的知識普及與傳授,以實現教學的規模效益的發展階段,小班化教學應是現代教學在其形式上的主流趨勢。幼兒的學習是以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為基本方式的,幼兒園的教學不同于中小學階段的教學,其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活動形式的個別化特征。
4.盲目追求特定情境下教師指導的高密集性和高結構化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展開總是依托在特定的活動情境之中的,教師與幼兒高質量、高效率的雙向互動是有效教學的保障,同時也是高效教學的反映。可在現實生活中,針對教師對幼兒高密集性和高結構化的單向指導的表現,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以教師“教”的效益排斥和取代了幼兒“學”的效益,從而陷入“教師教的累,幼兒學的苦”的惡性循環之中。
幼兒不是縮小了的成人,我們不可以向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幼兒,高結構化的教學控制和高密集性的單向指導不斷地排斥和擠壓著幼兒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情趣性和個體化的取向。
三、有效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是有深遠意義的
在我國教育界,在其特定的現實背景和內涵下,有效教學之所以成為當下評判教育問題是時下頗為流行的用語。目前,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進行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走出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的苦,學生學的累”,而實際低效甚至無效的困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以提升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尤其針對于剛剛接觸教育的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來說,確立有效教學的理念并探討其可能的策略體系已成為一種現實的必需。
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并不僅僅是使幼兒在情緒的宣泄上得到滿足,更應該注重對幼兒關鍵經驗的提煉,有效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應該是充實的,能促進幼兒發展的活動,而不是圖熱鬧的
活動。
參考文獻:
[1]張天寶.論教學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1998(05).
[2]殷靜.于幼兒園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02).
[3]李志厚.教學有效性與學生整體素質發展淺談[J].現代教育論叢,2001(05).
[4]趙南.把握兒童的最近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04.
[5]周興國.論有效教學的正當性[J].教育研究,2008(11).
?編輯 魯翠紅
【對幼兒園教學有效性的思考】相關文章:
• 公辦幼兒園應當真正“公辦”
•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實施
• 淺探幼兒園游戲的創設
• 減負增效,構建多彩和諧幼兒園
• 幼兒園歌唱教學方法初探
• 幼兒教育與幼兒護理新課程體系構建
• 幼兒園教師有效培訓研究及探索
• 幼兒園歸來,加餐有秘笈
• 鄉村幼兒園互動式教學的思考
• 如何引導幼兒園孩子的積極情緒
• 幼兒園游戲材料的選擇和利用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