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它以獨特的原始魅力和現代氣息被國人所珍愛。我園是以陶藝為特色的幼兒園,隨著園本教程《陶趣》的出版發行,如今陶藝教學內容已被納入教學計劃,成為我園的園本課程。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要組織好陶藝教學,就要奏好“四步曲”。
第一步:賞――賞中巧引,把握重點
感受美才能創造美,在孩子們欣賞、觀賞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
(一)簡短導入,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好陶藝,興趣的培養是關鍵。因此,我們根據教材內容,捕捉幼兒興趣的激情點,采用簡短適宜的導入方式,以趣激情、以趣生情,主要方法有:情境導入、故事導入、欣賞導入、猜謎導入等。
(二)引導觀察,把握重點
觀察是為下面的陶藝創作積累感性經驗,幼兒對物體的感知越具體,塑造出的物體也就更細致。但這并不是幼兒隨意的觀察,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教學重點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例如教學活動《恐龍樂園》的教學重點是用捏塑的方法塑造出造型各異的恐龍。那么在帶領幼兒參觀恐龍模型展時,我便有意識地先引導幼兒觀察恐龍身體大、頭小、尾巴長、身體下有四肢的共同特征后,再引導幼兒觀察不同恐龍的明顯的外形特征,如:三角龍頭上有三個角,大大的頭盾;梁龍、雷龍脖子長長的;劍龍身上有箭一樣的骨板等,使幼兒對恐龍的外形和造型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塑造出形態各異的恐龍形象。
第二步:議――議中尋法,突破難點
幼兒通過觀察感知了事物的特征,那么如何用陶泥進行表現呢?
(一)做前議
每次陶藝活動的內容,教師都會課前嘗試制作,對制作方法及制作難點的解決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教學活動中的指導才會得心應手。然而陶藝活動并非教師灌輸,幼兒機械模仿的過程,而應注重幼兒感悟和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們會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一般從“怎么做?”和“制作時要注意些什么?”兩方面進行,之后教師再根據幼兒的想法和自己制作時的經驗進行提煉總結。
(二)做中議
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也常常會出現一些教師預想不到的難點,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引發幼兒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突破難點。例如在《我為家鄉造大橋》活動中,許多幼兒“造”出的“橋”橋面容易凹塌,于是教師組織幼兒就此問題邊討論邊制作,最后師幼一起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做橋面的泥板厚一些,橋墩粗一些,一對對橋墩間隔小一些,拱形橋與河岸連接部分粗大些。
第三步:創――創中重指,鼓勵創新
陶藝活動本身就是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夸張地再現事物的一種藝術創作過程。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給予適時、適宜地指導,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創作出有“靈魂”的作品。
(一)淡化技法,啟發誘導
《綱要》在藝術領域中提出了“感受與創造并重”的教育觀,強調讓幼兒的視覺和情感在獲得滿足、愉悅的同時,培養其對美的感受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因此,在陶藝教學活動中,我們不會過分強調制作技法的運用,而是讓幼兒在和泥巴交朋友、做游戲中不斷創新。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會在大屏幕上緩慢播放用有關的圖片制作成的幻燈片或者經過剪輯的相關生活場景的視頻,并配上舒緩的輕
音樂,讓幼兒在靜謐、祥和的氛圍中盡情創造。此時,教師會適宜地運用語言進行啟發誘導。例如當有些孩子擺弄著做好的恐龍無所事事時,我會輕輕地啟發:“想想你手中的恐龍正在干什么呢?是在吃草、爭斗、睡覺,還是……”孩子們一聽,趕緊繼續創作起來,做出了在甩著尾錘的甲龍,正在吃草的劍龍,在仰天長嘯的霸王龍,有一位幼兒又做了一只小霸王龍,讓大霸王龍抱在懷里,還有的幼兒給恐龍頭上戴了一頂電風扇帽,說天氣太熱了,讓恐龍涼快涼快,孩子們創作的作品內容一下子豐富、生動起來。
我們還引導幼兒運用豐富聯想法擴大與形象之間的關系,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不斷豐富作品內容,使幼兒新穎的構思和創造得到萌生和發展。如:想象自己是小雞寶寶會怎么跟雞媽媽玩,從熊貓聯想到熊貓垃圾箱,把希望自己具有的超能力嫁接到自己塑造的動物上等等。
(二)巧用材料,美化作品
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弱、造型能力較差,而一些輔助材料的運用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讓幼兒在簡單的操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和自然材料裝飾自己的作品,使之更具有藝術魅力和韻味。當他們用廢舊水彩筆套在筆筒上壓印出漂亮的花型圖案,用不同顏色的豆子、鈕扣嵌在花瓶上拼出美麗的圖案,用橡皮泥模具做出立體的小兔粘貼在茶杯上,用柳條給娃娃做出水草裙,用舊毛巾在圣誕老人的帽子上壓出毛茸茸的花紋時,他們興奮急了,高興地向老師、同伴展示自己的小“發明”,這時老師會帶領其他孩子給他熱烈的掌聲,并請他將自己的小“發明”介紹給大家,進行經驗共享。
第四步:評――評中突展,激勵熱情
在陶藝活動中,只要幼兒積極投入,身心愉悅,他們完成的作品都是成功的,應該給予肯定,這對激勵幼兒創作熱情、提高幼兒審美能力、樹立幼兒自信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陶藝教學活動中,我們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借幼兒的一顆童心去看作品,通過多種形式對幼兒作品進行積極地評價。
(一)說說自己作品
幼兒的作品是他們對事物夸張地理解,有著豐富的內涵,一個小泥塊、一根小泥條、甚至是一個小泥點都有它所代表的意思。我們給予每位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讓他們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說說自己做的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我們認真傾聽他們的介紹,發現作品的獨創性,并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
(二)談談同伴作品
幼兒將作品陳列在展示區域,大家一起看一看、找一找、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些作品?為什么喜歡它們?”讓幼兒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別人的長處及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創作中加以改進。
(三)秀秀幼兒作品
雖然幼兒的作品充滿稚氣,但美感價值卻不可輕視。展示幼兒作品,也是對幼兒作品給予的積極、肯定的評價。
1.電子版 我們將幼兒作品拍攝下來,上傳到班級網站,并給每個幼兒建一個作品集,里面有這個幼兒每次陶藝活動創作的作品。這樣,家長、老師、同伴以及許多不曾相識的朋友們都可以在這里進行欣賞、交流,感受孩子成長的印跡。
2.實物版 我們把幼兒的作品燒制出來,布置在幼兒園的櫥窗里、展示臺上、區角里、陶吧室、陶藝館,既美化了環境,又滿足了幼兒的自豪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3.圖片版 我們還將一些優秀的陶藝作品裝裱成大幅畫,懸掛在幼兒園的走廊、過道里;制作成展牌陳列在幼兒園門口;印制成大幅壁畫張貼在墻壁上;刊登在我園的園報上發給每一位家長。因為我們知道,這些對幼兒來說將是極大的鼓舞。
【幼兒園陶藝教學“四步曲”】相關文章:
• 幼兒園戶外活動開展的有效性研究
•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理性探討
• 職高幼兒教育心理學課堂研究
•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思考
• 在幼兒園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 幼兒園開展探究性教育活動之我見
• 幼兒園研究課題選定的幾個途徑
• 提高幼兒教師信息素養策略
• 幼兒園音樂欣賞教育活動初步研究
• 幼兒園時的淘氣包
• 巧借鄉土資源,豐富幼兒園課程
• 幼兒學前教育問題研究(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