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季的變化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幼兒的成長,也成為了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以季節為線索,圍繞季節性主題組織教學已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圍繞著“秋天的奧秘”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促進幼兒觀察、感受、探究自然,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關鍵詞:季節教育;自主探索;秋天的奧秘;親近自然
G612
一、幼兒園季節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自出生以來,四季的變化就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其成長。伴隨著四季的變化,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生活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這些都成為幼兒需要體驗的重要生活。而親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兒的天性。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提到:“如果說真實的資料是種子,日后能長成知識及智慧,那么感性的情緒和印象便是這些種子生長所必須的沃土。童年時光正是培育沃土的時機。春天樹林的律動,勝過一切圣賢的教導。”[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幼兒教育要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教育者要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善于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自然四季的變更可以作為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以季節為線索,圍繞季節性主題來組織教學已成為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秋天的奧秘”教學探索
“秋天的奧秘”的教學目標是讓幼兒感受秋天,了解秋天,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并圍繞“發現秋天――感受秋天――探索秋天的奧秘”三個環節展開。
我們選擇了華南農業大學濕地公園作為“秋天的奧秘”教學活動的場所。華南農業大學濕地公園占地面積約16畝,常年被綠草覆蓋,有兩個大小不一的湖泊。園中春天的紫荊花,夏天的鳳凰花,秋天的山茶樹果,冬天的暖陽無一體現著四季的更替。本次實踐活動由三名教師帶領28名中班幼兒一起前往濕地公園開展。在去公園的路上,教師觀察到幼兒們已經開始了討論,“老師,我發現秋天了,因為我看到有樹葉黃了”;“我知道,秋天時我們要穿長袖”;“我想這可能不是秋天,樹葉沒有掉下來”;“我覺得秋天可能是一位姑娘,因為我感覺到風很舒服”;“老師,秋天還有鳥,我聽到鳥叫聲了”……
師生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幼兒們圍繞著樹葉開展了熱烈的討論。
生1:老師,有很多樹葉。
生2:看,我的?湟鍍?下來了。
老師小聲地問:樹葉怎么會飄下來呢?那是秋姑娘悄悄地來了嗎?
生3:肯定是,要不樹葉怎么會掉。
生4:不是,你看,還有很多樹葉沒有掉!秋姑娘還沒來。
那個被否認的孩子有些挫敗,有點不知所措地看著老師。
師:那你還可以尋找一下其他的東西證明秋姑娘真的來了嗎?
生3:老師,我找到了!秋姑娘真的來了!我看到了已經有橘子長出來了,媽媽告訴過我橘子是秋天才會長出來的。
生5:老師,這里的小草沒有上個星期那么好看了,是不是秋姑娘來了的原因啊?
生6:老師,山茶花樹上有果子。
教師還要求幼兒把觀察到的秋天景物畫下來,以提高他們觀察與記錄能力。同時,教師在草地上播放《小樹葉》的歌曲,開展
音樂欣賞活動。幼兒們在歡快的曲子下,輕哼著歌,看著樹葉飄落,吹著秋風,感受著秋天的美。更重要的是,幼兒們還借機認識了各種形態與顏色的樹葉:“這片葉子是三角形的”;“這個葉子的葉脈像魚骨”;“這個葉子的葉脈像螃蟹的腳”;“為什么這片葉子是紅色的”……
這時,有個幼兒發現了一棵大樹底下有螞蟻,螞蟻正在搬家。幼兒們開始對螞蟻充滿了興趣,一個個地蹲下來在那里觀察。“看,螞蟻!它們在搬家”;“幾只螞蟻抬了東西出來”;“我知道,螞蟻中有個大王!它是指揮所有螞蟻的”;“很多個螞蟻才能搬起東西”;“螞蟻也會吃面包,我見過”;“螞蟻會咬人嗎”“為什么螞蟻秋天還出來”
教師順勢提問:“為什么螞蟻秋天的時候不出來呢?”
生7:因為秋天來了,太冷了,螞蟻沒有衣服穿。
生8:你說得有道理,那為什么我們現在能看到螞蟻搬家呢?
生9:因為他們要準備食物啊,要不的話他們會餓死的。
可以看到,幼兒的回答是自身探究的結果,他們在觀察的過程中會結合原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解讀,從而進一步豐富了關于秋天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教師還引導幼兒觀察螞蟻搬家的路線,提出一系列問題促進幼兒思考:“螞蟻是怎樣搬家的呢”、“螞蟻是怎么給同伴傳遞信息的呢”、“螞蟻是如何選擇它們的家”、“螞蟻是益蟲還是害蟲”,幼兒們的回答總是出其不意,但是教師的作用在于傾聽、解釋、引導幼兒們自主探索與思考。
三、啟示
在此教學探索中,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秋天,感受秋天,自主探索“秋天的奧秘”。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兒們對秋天產生了多重理解,秋天是落葉的季節,秋天是氣溫下降要穿長袖的季節,秋天是小鳥出沒的季節,秋天還是螞蟻搬家的季節。季節教育本質上是自然教育。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老師,它可以培養孩子的美感,又可以啟發孩子的悟性,它既可以向孩子展示偉大的規律,又可以使孩子的身體休整,讓孩子充滿靈氣。”[2]幼兒是自然之子,與生俱來地擁有一種親自然性、親生命性;他們有著天賦的能力與鳥兒對話,與群山、田野、萬物交流。正因為這樣,每一個季節的更替,在幼兒頭腦中都會呈現出無數的“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幼兒在自然中探索,能發展其思維能力以及觀察的能力。他們通過聆聽、觸摸、眼觀等方式,讓大自然的植物、鳥料昆蟲等事物在腦海投下影像,不僅對大自然有了感知,還培養了他們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能力。因此,幼兒欣賞季節變化是感知自然變化的重要內容,而幼兒園開展的季節教育正是通過促使幼兒觀察、比較、分析、探究來培養其探索自然奧秘的能力,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3]。而且,幼兒園在開展季節教育時還要重視幼兒的親身感知,從幼兒身邊的生活中選擇適合幼兒的自然教育資源,從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中發掘有效的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美)愛德華?威爾遜.大自然的獵人:生物學家威爾遜自傳[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45-106.
[2] 徐明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53-201.
[3] 羅格?W?貝比.蚯蚓、影子和旋渦―幼兒班里的科學活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5-119.
【幼兒園季節教育的探索】相關文章:
• 中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策略
• 開寵物幼兒園
• 幼兒園剪紙活動的設計及實踐
• 如何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
• 幼兒園教師憤怒情緒探析
• 農村幼兒教師問題研究(5篇)
•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綜述
• 中職學前教育實踐(3篇)
•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策略分析
• 談幼兒園趣味課堂的開展
• 烏托邦低齡幼兒園策劃案
• 岷縣幼兒園幼兒性教育狀況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