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幼兒園;外圍環境;室內環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 G6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1(A)―0037―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 幼兒通過自身的活動,不斷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獲取信息,并使之與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發生聯系,得以發展情感、記憶力、想象力與思維能力?梢,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教師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幼兒園環境有軟環境和硬環境之說,我重點談談硬環境――墻飾創設中的點滴感受。
一、外圍環境應彰顯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1. 寓意深刻的畫是激勵幼兒成長的有效手段。環境是一種“隱性”課程,環境是可以“說話”的。環境經過良好創設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誘發幼兒積極進取的心理,它往往比教師的言傳身教更實際。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是不斷重復的。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環境這一教育功能。我們教室有一幅畫是以香煙的過濾嘴為素材的:將沒有吸過的過濾嘴撕開,做成一朵白色的花朵,將吸過的過濾嘴撕開,做成一朵褐色的花朵,用飲料吸管做花莖,彩色泡沫塑料做葉子,最后用彩條進行裝裱。我請家長們來欣賞此畫,家長和孩子大手牽小手站在畫前感慨萬分、深受啟發。
2. 環境創設與制作材料給幼兒提供更多獲取生活經驗的方式。為了激發幼兒主動地獲取生活經驗,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就必須給幼兒提供一個開放的活動空間。于是,我們發動家長、幼兒收集大量廢舊材料,如:泡沫、冰棒棍、吸管、一次性餐具、酒瓶、紙箱、塑料油桶、布頭等等,根據不同活動區的需求投放了各種不同的操作材料,使每位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活動的內容、操作材料和游戲伙伴,在游戲的過程中與材料進行互動,從而真正認識了事物。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在愉快而富有探索性的活動中獲取更多的生活經驗。
3. 環境創設突出地域特色。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土人情,西北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敦煌壁畫、絲綢之路、農家樂、窗花、皮影等享譽世界。而幼兒環境的創設應與地域文化相通、相容并與幼兒互動。于是,我們選擇了幼兒易于理解又能互動起來的農家樂和窗花為環境創設主題,并從生活中尋找安全的廢舊材料供幼兒操作。每天都有孩子們在土炕上玩過家家、繞線、繡花、剪窗花等活動?梢,只要肯挖掘,身邊的一切教育資源都可以變為幼兒有價值的操作材料。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傳承和創新是我們永不停歇的奮斗目標。
二、室內環境應凸現多樣的互動性
1. 活動區域的豐富性。每個班應先確定本班的特色,再按照計劃合理劃分區域,有效利用教室每一個空間和角落創設富有教育意義的區域環境。學習區設有:閱讀區、數學區、科學區、藝術區、益智區、巧手區、工作區等。游戲區設有:角色區、建構區、表演區、美發區、話吧、娃娃家等。班班有特色,班班有不同。小班屬猴的孩子多,所以命名為“小猴的家”;中班新生多,就以科學領域氣球升空引入活動區;大班老師擅長美術活動,主要以繪畫、操作為主。教師根據本班的特點與實際來豐富每個區的材料,能夠給孩子創造更多想象的空間。
2. 操作手法的多樣性。在環境創設中要突出幼兒的主體性地位,材料由幼兒、老師、家長共同收集,本班環境創設也由大家一起討論、決定。班級環境的布置是為幼兒服務的,故而必須以幼兒的年齡特點、課程目標和幼兒作品為主,讓幼兒結合不同的操作材料,采取不同的搭配方法,繪制出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
3. 活動區域的延伸性。一般情況下,活動區的建立是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一個過程。我們從幼兒興趣和課程內容需要出發,引導幼兒對此展開討論,有目的地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與好奇心,然后繼續收集材料,持續地給予豐富和延伸,逐步形成一個漸進投放材料的過程,讓幼兒在活動環境中持續感悟、發現、思考、合作,從而真正發揮教師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
【幼兒園環境創設之我見】相關文章:
• 幼兒園環境創設之我見
• 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