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喜歡“禮儀之邦”著稱,重禮儀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倡導:“千教萬教,先教做人。”禮儀教育其實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有教養、被人尊重、受人歡迎的人。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文明禮儀的養成對孩子的終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幼兒期這段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對幼兒施于適當的禮儀教育更是至關重要。那么在幼兒園的素質教育中如何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禮儀,促使幼兒全面和諧平衡地發展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年齡特點,談談我班進行禮儀教育時所采取的一些適宜于形象思維方式的教育方法。
一、示之以范的榜樣示范法
幼兒特別喜歡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孩子。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才能給幼兒以身示范的教育影響。因此,我們首先認真學習《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職業規范,努力塑造自身的個人魅力。做到在上班時不穿拖鞋、不披長發,見到同事、家長、孩子面帶微笑、主動問好,與同事、家長、孩子交談態度溫和、輕聲細語、語言文明,同事間相處團結謙讓、互敬互幫。在儀表上衣著大方、不化濃裝、不穿奇裝異服。做事舉止大方、不粗魯、不隨地涂痰,看到地上有垃圾能夠隨時彎腰揀起仍進垃圾桶,用水時水龍頭開小并馬上關緊,隨手關燈,作到節約用水用電。諸如以上發生在身邊的一些小事我們都盡量作好表率,使幼兒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為他們樹立良好的禮儀榜樣,營造良好的禮儀氛圍。
另外,在禮儀教育過程中,我們選取了古今中外文明禮儀方面的典范人物、典范事例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使幼兒經常受到渲染、慢慢內化為習慣。如通過圖片、影碟、故事,以通俗的語言向幼兒詳細講述有關“孝傳五世”、“程門立雪”、“孔融讓梨”的禮儀典故,讓幼兒從內心深處感受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孝敬父母、禮貌為人等禮儀情感。
二、動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
情景感染法就是教師在禮儀教育過程中,積極創設情景,烘托一種陶冶情感的氣氛,把孩子引入喜、怒、哀、樂的情景之中。使其為情景所感動,產生情感共鳴。我們從網上下載了“讓座”錄像片斷,并刻成盤,播放給幼兒看,圍繞“讓座”組織孩子進行主題討論。我們設計了問題:“為什么要讓座?”“你們讓過座嗎?或是你的爸爸、媽媽給別人讓過座嗎?”“小朋友遇到這樣的事該怎么辦?”通過幼兒的討論及老師的矯正、提煉,使幼兒從情感上懂得了禮儀行為的意義,讓幼兒更深切地感受人與人之間應真誠相待,人人都要有愛心。
三、導之以行的行為訓練法
禮儀教育是文明行為的訓練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中經常性地、持之以恒地、因勢利導地堅持行為訓練,并給予幼兒具體的指導與必要的督促,幫助幼兒將行為內化成習慣。晨間接待時,帶班老師在教室門口熱情地接待每一位幼兒及家長,耐心引導每一位幼兒能自動向老師、小朋友問候,能清楚地說:“老師早、老師好。”并有意識讓別班老師進我們班時都要說“小朋友好!”并耐心等待幼兒的回應。我們還每天輪流讓4位小朋友充當“禮儀標兵”,在晨間時站在教室門口站崗,向來園的小朋友、老師鞠躬問好;離園時,向小朋友、家長、老師揮手說“再見”。通過這樣反復的實踐練習,讓幼兒知道對小朋友、老師和客人都要以禮相待,熱情迎接,懂得尊重他人。
另外,讓幼兒進行民主評議,評獎小紅花,使每個幼兒在評議中認識是非、對錯與美丑,組織幼兒升國旗,讓幼兒當旗手、行軍步、肅立、敬禮、唱國歌、作國旗下講話,使幼兒從內心深處萌發對祖國的尊敬及熱愛之情,讓幼兒在區角活動、創游活動中玩合作游戲,使幼兒養成謙讓協商習慣。通過諸如以上種種訓練,不斷促進幼兒內心感知意識轉化為正確的禮儀行為,并充分表現出來,從而不斷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總之,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是多方法、多渠道的。但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采取切實措施,針對幼兒的心理,讓他們樂中有學,玩中有學,在多種有趣的活動中挖掘素材,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使他們在學習中受啟發、明道理,在實踐中見行動,就能使他們學會以禮待人、文明禮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教育是艱巨而光榮的,相信,只要我們和家庭攜手共同努力,堅持從正面塑造幼兒良好的品質,啟迪幼兒幼小的心靈,我們的禮儀教育一定會成功。
【幼兒園禮儀教育】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禮儀教育
• 淺談幼兒園禮儀教育
• 淺談幼兒園禮儀教育策略
• 幼兒園禮儀教育
• 幼兒園禮儀教育初探
• 淺談幼兒園禮儀教育實踐
• 淺議幼兒園禮儀教育
• 綏化市幼兒園禮儀教育問題探析
• 幼兒園禮儀教育生活化
• 淺析幼兒園禮儀教育
• 芻議幼兒園禮儀教育教學方法
• 幼兒園禮儀教育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