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小馬過河》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語言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培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并能夠復述故事,引導幼兒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小馬過河》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并能夠復述故事。
2. 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
3. 引導幼兒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4. 通過教師大聲讀,幼兒動情讀、參與演,讓幼兒感知故事。
5. 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理解故事內容
2. 教學難點:讓幼兒懂得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知識,積累經驗的的道理。
活動準備
1.《我不敢做》的flash動畫
2.《小馬過河》掛圖和故事錄音
3.小馬,老牛,小松鼠,老馬的頭飾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
播放《我不敢做》的flash動畫,猴媽媽叫小猴上樹去摘桃子,小猴說:“我不敢做,我怕摔下來!”猴媽媽叫小猴去拿來一些樹枝燒火做飯,小猴擺擺手說:“我不敢做,我怕扎著手!”……
基本環節
一.談話導入,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小猴子是怎樣的一位小朋友嗎?他為什么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膽小,不能幫媽媽分擔家務…)
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小馬,看看他遇到這樣的事是怎樣做的?
二.探究新知:出示掛圖,幼兒立刻被掛圖上美麗的色彩和可愛的小動物所吸引。播放《小馬過河》的故事錄音。
在一個美麗的村莊里,住著老馬媽媽和小馬。除了每天媽媽往河對岸送糧食外,小馬和媽媽寸步不離。可是有一天,媽媽有些不舒服,,就對小馬說:“小馬,請你幫助媽媽把糧食送到河對岸去,好嗎?”“沒問題,媽媽!”說完,小馬馱起一袋糧食就向河邊跑去,至于媽媽在背后說了些什么,他根本沒聽見。邊跑還邊快樂地唱著歌。可是,到了河邊,小馬愣住了,浪花滾滾的小河似乎是在向小馬示威。怎么辦呢?小馬東瞅瞅,西望望,看見了正在耕地的牛伯伯,小馬向牛伯伯走去……
請幼兒思考以下問題:
1.小馬遇到了一件什么事?開始時他是怎樣做的?(不敢過河,向牛伯伯請教)
2. 牛伯伯是怎樣告訴小馬的,后來誰又給小馬提了建議,他是怎樣說的?(牛伯伯說河水很淺;小松鼠,河水很深)
3.誰鼓勵了小馬?他過河了嗎?(媽媽,安全的過了河)
4.為什么牛伯伯和小松鼠說的不一樣?(牛伯伯高,小松鼠矮)
三.討論交流:1.將幼兒分組
2.以組為單位交流。
3.幼兒分組匯報。(突出重點)
四.學有所得:從小馬過河的故事中,小朋友們知道了什么道理?小朋友們以后想做一個怎樣的人?(遇到事情要多思考,要勇于實踐。)(突破難點)
五.比一比:小朋友們敘述小馬過河的故事,看誰講得最生動,老師獎勵他智慧星。(進一步突出重點)
結束環節
分角色表演:將小朋友分組,讓他們自選角色,分別扮演小馬,老牛,小松鼠,老馬。老師幫助小朋友戴上美麗的頭飾。幼兒在表演時,老師提醒幼兒注意禮貌用語的使用。
延伸環節
課堂延伸:小馬過河后是什么心情,請小朋友們用動作表現出來,也可以用語言續編故事。
(此設計意在給小朋友們創造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使幼兒在如下幾方面有所提高:1,培養了幼兒的良好的語言習慣。如小馬在向牛伯伯請教時,使用了禮貌用語:“您好,請問,謝謝”等。在故事的其他地方也有禮貌用語的使用。2,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在理解故事內容時,我主要通過設計問題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的。并且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3,我在課堂中只是起了一個引導者的作用,而幼兒們則是課堂的主人,幼兒們發表看法,幼兒們表演故事,幼兒們續編情節。
但在本次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幼兒在匯報時,有爭著說的現象,我又不能批評幼兒,只能盡力引導,但效果不好。我想,可能是在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和交談習慣這方面做得不夠,今后在教學中,我要多注意培養幼兒這方面的能力。其次,在課堂上,由于給了幼兒較多的空間,尤其是在分角色表演這一環節上,幼兒貪玩的性格表現了出來,使得課堂上較亂,而且時間又不好控制。我想我應該加強課堂的靈活應變能力,通過轉移注意力和獎勵等方式,將幼兒引導到正常的課堂軌道上來。
總之,我會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我。
小百科: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矮馬僅高60厘米。
【幼兒園大班教案《小馬過河》含反思】相關文章:
下一篇:幼兒園大班教案《看圖講述》含反思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