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審議:促成課程園本化的實踐研究
【摘要】 課程園本化是實現幼兒園保教質量的前提。這有賴于教師通過主題審議,對教材價值與本班幼兒的發展需要做出理性思考,繼而調整與優化實施方案,使之成為更符合本班幼兒的課程。主題審議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前審議時教師需要對原主題定位、主題價值、主題脈絡和主題資源這四類內容做出理性梳理,為實施做好準備;中審議時教師要運用線性規劃、一問三審、實況追蹤這三大方法對主題動態調整,使實施適應幼兒需要;后審議時教師需要通過比較異同、追本溯源、由小見大這三個環節對主題反芻總結,提煉實施經驗。在前、中、后的持續審議中,實現課程最大效益,促成幼兒園課程園本化。
【關鍵詞】 主題審議 主題實施 幼兒經驗 課程園本化
一、 研究緣起
(一)主題課程:是我園課程架構中的主要內容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教育目的的中介。經過多年的幼教改革,主題課程逐漸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主流。由于其打破學科界限,相對整合,能幫助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也成為我園認同的主要課程形式。因此我園以呈現主題形態的三套省編教材(《生命實踐智慧課程》、《建構式課程》、《體驗探究交往課程》)為主要的課程來源。這些教材集中了專家智慧,相對理念正確,內容也比較有操作性,所以平行組各班在參照時,主要教學活動基本統一,而縱向的一日活動安排則各班個性化。這樣既能實現普適性的學習目標,又能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要。主題課程就成為了我園課程架構中的“主菜”。
(二)主題園本化:是我園課程建設的當務之急
那是不是挑選了成熟的主題教材,教學就能保證質量了呢?
縱觀現代的課程理念,不再是狹隘的指向課程文本本身的價值取向是否到位,還包括了課程的有效實施過程能否最大效度地實現課程價值,就是怎么把已有的課程實施好。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課程的執行者——教師,能否從兒童本位出發正確地理解課程,并依據本園、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靈活有效的執行,就是我們認為的“課程園本化”。
再觀我園教師,年輕熱情充滿活力,但與具有相當時間積淀的幼兒園相比,在“課程園本化”過程中就略顯經驗不足,普遍有以下心態和表現:
1. 拿來就上:“教材總沒錯”
教師抱著“教材就是權威,權威總沒錯”的心態,拿到教材草草翻閱大概有哪幾個教學活動,分別上些什么,只關注里面的內容形式,關注自己能否操作,至于它為什么這樣編寫“是專家的事,不需要深究,我們只要執行就行”。導致教師盲目地照搬教材,而不理解單個主題背后的的核心價值,不分析主題與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不關注三年間孩子學習的序列關系,所以更不知道主題所反映出來的該年齡段的孩子“該學什么,能學什么,怎么學”,又怎能實現課程該有的價值。
2. 按計劃上:“趕快教完吧”
兒童本位的理念應該說早已深入人心,但一旦落實到課程實施的行為中,教師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怎么快速完成教材中的計劃。所以按成人的邏輯簡單安排好一周五天的“上課”,而來不及關注孩子的實際表現是否與預設一致,每個活動的容量、深度、方法等是否需要優化;面對孩子的隨機生成、個別差異,不思考應該怎么彈性調整、整合集體活動以外的資源去配合孩子學習的需要……因為今天不教下去,就意味著不能接著完成明天的教學任務。這樣的執行過程,看起來孩子們似乎每天忙著“學本領”,但實質是有多少經驗在主動建構、逐步提升。
3. 上完算數:“教過就好了”
主題執行完,教師大多是對單個教學活動進行反思,而鮮有對主題課程整體的價值、整合的學習過程、多元的學習效益做完整回顧,一個主題執行下來孩子到底習得了什么,與前期相比哪些方面得到了發展,教師其實并不了解,只能憑印象說說“喜歡的”,“學的挺好的”,至于好在哪里,遺憾在哪里,為什么好或不好,與自己執行的哪個過程有關系,如果再上一次會怎么改進,教師并不關心。“教過就好了,干嘛這么累”,當然也不乏有一些這樣的“小懶”思想,導致“上完算數”的慣有模式。教師不主動對經驗教訓做好梳理,下一次應對主題的問題時還是“老方一帖”,促進孩子發展的契機始終無法捕捉。
由以上這些現象可見,我園教師對課程的理解、運作上,與“重視關鍵經驗、重視資源整合、重視實施過程、重視隱性課程”的課程理念還有一定距離。如果在此階段不夯實基礎,一味地為了強調園本特色而急功近利地進入到自主創生課程階段,反而會造成課程的低效甚至無效。因此,我們認為我園的當務之急并不是盲目地開發園本課程、趕時髦地強調新穎,不切實際地追求原創,而應從基礎做起,提高教師對課程正確、深入的理解能力,智慧的運作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將現階段我園的課程建設目標定位為:以現有主題課程為實施載體,加強課程園本化的過程。這更符合我園的實際需要。
(三)主題審議:是實現課程園本化的有效途徑
要實現課程園本化,就需要將課程適宜于本園已有的課程價值觀,適宜于本園孩子的現實需要,從而提升保教質量。這有賴于教師在實施課程時,能通過個體研讀和集體研讀相結合的方式,對教材編寫的意圖與價值、對本班孩子現階段的發展需要進行理性思考,并調整、優化、整合出更符合本班孩子發展軌道的課程實施方案,而不是地簡單照搬或盲目創生。這個過程就稱之為:主題審議。
1. 主題審議:讓教師明白教材中的“為什么”
我園以“經驗傾向”的課程觀為課程價值取向,我們認同“兒童經驗既課程”。但瀏覽三套省編教材,可以發現為突出操作性,往往高結構活動較為詳細,而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經驗的日常、游戲、環境等只有粗略的指導建議;教材中往往只有“怎么做”,而不會花筆墨詳細地解說“為什么要這么做”。如果教師不明白其中的“為什么”,和深入挖掘教材略寫的部分,就會走入“重知識、重教材、重結果、重顯性”的誤區,這與我園的課程文化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就需要教師發揮出群體智慧,共同對已有教材上的主題課程做深入的理解、判斷和整合,以保證已有教材更傾向于我們認同的課程價值觀。
2. 主題審議:讓教師明白孩子已經“有什么”
再優質的課程都不能脫離與實施對象——幼兒之間的貼合。孩子的一言一行、一個眼神、一個遲疑都隱含其獨特的需求,這就象達芬奇密碼般,難以讀懂但又不得不解。因此,我們還是需要繼續依托主題審議,借群體的智慧和個體的敏銳性,用專業的眼光解讀各班孩子在經驗、興趣、能力方面的差異以及共性需求,為后續課程的調整、優化帶來依據。才能把普適性的教材轉化成與我園、我班孩子的發展需要相吻合的課程。
3. 主題審議:讓教師明白實施時要“做什么”
審議教材和幼兒,獲得了教材價值與孩子經驗的兩大信息,教師再尋找將這兩者接軌的實施方案,就會相對正確些。就像構建橋梁,至少知道在哪兩個“橋墩”之間架起橋梁,再共同商議該“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中間的方法則可以多元、開放,能殊途同歸就行。當然即使是通過前期審議,也不可能每每都做出盡善盡美的決定,那么哪怕已經錯過了當時的教育契機,事后能做及時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在下一次執行時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而不犯同樣的錯誤,也是值得鼓勵的。誰都是在這樣的專業道路上學習與成長起來的。所以主題審議,還能讓教師學習一種“滯后的明白”。
通過主題審議,可以讓教師理解原有教材中的“為什么”,本班孩子已經“有什么”,才能決定課程實施時要“做什么”,將普適性教材進行優化,能與我園的課程價值觀相吻合,與我園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相吻合,從而實現課程園本化,提升保教質量(如圖1)。因此這是解決我園當前課程園本化問題的有效途徑。
【主題審議:促成課程園本化的實踐研究】相關文章:
• 在教學過程中研究孩子 講座ppt課件
• 小班中秋節主題活動教案10篇
• 中秋節主題班會ppt模板
• 動物明星——主題活動環境設計與實施方案
• 中秋節傳統習俗主題班會卡通ppt模板
• 主題六我要上小學了:大班自制圖畫字典
• 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目標及主題設課程內容參考
• 卡通可愛動物安全意識主題班會PPT模板
• 幼兒園主題課程教學成果:秋花記
• 做一名懂幼兒的“觀察者”——讀《觀察兒童——實踐操作指南》的思與行
• 主題活動中支架幼兒深度學習策略初探ppt
• 幼兒園中秋節主題班會做月餅活動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