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幼兒;數學教學;多樣化;個體差異
一、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廣泛實施,對幼兒園教育有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兒園數學教育應更加注重啟蒙性、生活化,注重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讓孩子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只有從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過分強調老師作用”的思維圈子中跳出來,才能體現新的“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觀,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進而喜歡上數學。如:在認識9的活動中,我利用角色游戲將全班幼兒分成4組,讓1名幼兒當營業員,其他9名當茶客,同時還設計了一份表格,讓營業員自己來紀錄進來的客人是多少、杯子有幾個、調羹有幾把等;并輪流讓幼兒玩這個游戲。幼兒在品茶中直觀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使數學真正融入生活,進入我們的課堂。
二、操作材料多樣化
多樣化的操作材料,能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欲望。如:按顏色、形狀進行分類時,我不僅制作了各種顏色的形狀卡片,而且還收集了各種顏色的豆豆、瓶蓋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孩子們將紅豆、紅瓶蓋、紅色的圓紙片一一放入貼有紅色標記的盒子里,他們反復擺弄、興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樂的喜悅中。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有目的地創造和提供相應的數學活動材料,可讓幼兒在“玩”中學數學,在操作中開始親近數學,感知數學。
三、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幼兒的能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有的孩子思維敏捷、感悟快,一點就通;而有的孩子思維遲緩、感悟慢,總不開竅。為了讓幼兒“跳一跳夠得著”,老師就要讓幼兒進行有層次的練習,這樣既可以讓幼兒操作難易不同的材料,又可以讓幼兒按不同的要求進行練習。如,對于小班的“按大小排序”,對能力強的幼兒可以提供5個以上的圖卡進行排序(如大小不同的動物、植物、日常用品等),對中等能力的幼兒可以提供三個以上圖卡,對能力差的幼兒可以提供三個大小差異明顯的實物供其擺弄。實踐證明,只有承認孩子的差異,讓孩子進行有層次的操作練習,才能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才能激發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四、數學教學應與各科教學相互滲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各科教學應相互融入一體,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既是活動的引導者,又是活動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激發幼兒學習的情趣。因此,教師在完成各領域教育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滲透有關數學教育內容。例如,在繪畫、泥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形狀、對稱意識以及體積、重量等感性經驗。在體育活動中,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形成空間方位意識以及數概念的理解。在科學教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運用測量、數數等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提高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欣賞自然界中蘊含數學美的物w,如花朵、蝴蝶、貝殼、各類植物的葉子、向日葵花盤等,使幼兒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與和諧美,感受數學魅力。
五、讓幼兒在游戲及生活中積累數學經驗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可使幼兒自發地應用數學,獲得有益的經驗。如,積木游戲包括空間關系、幾何形體、測量等數學知識,同時又與分類、排序、數量的比較等相聯系。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在游戲體驗中能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如,在超市游戲中,幼兒可以將物品分類擺放,并在買賣過程中學習數的加減運算。其他如搶椅子游戲、撲克牌游戲等,可使幼兒比較10以內數的多少、大小,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等知識。
六、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在現實的情境中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信心
如,孩子在過集體生日時,我們可以啟發幼兒思考蛋糕應怎么切才能每人一份、怎樣才能等分,使幼兒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相關文章:
上一篇:學具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