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要求現代人能夠終身學習,而良好的閱讀能力是獲取新知識的前提條件。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早期閱讀可以為幼兒成為好的閱讀者打下良好的基礎,是使幼兒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開端。一些發達國家紛紛開展了幼兒早期閱讀活動。我國2001年頒布的新《綱要》也明確提出了幼兒早期閱讀的要求:“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
早期閱讀是指o~6歲學前兒童憑借色彩、圖像、文字,或憑借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培養早期閱讀能力,可以盡早實現幼兒自主閱讀大量圖書的目的。自主閱讀是指幼兒在沒有正式認字之前,不借助外來幫助,嘗試用自己的口頭語言,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讀閱讀內容(包括沒有文字或有簡單文字的圖畫書等)獲得意義的活動過程。在幼兒園進行早期閱讀行為培養,其目標是讓幼兒掌握自主閱讀的基本技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具體來說,在幼兒語言教育中培養早期閱讀行為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創設豐富適宜的物質環境
1.選擇合適的早期閱讀材料
期閱讀的材料必須與幼兒的認知、語言發展水平相適應,貼近他們的生活和興趣點。
畫是全世界幼兒的共同語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畫書應畫面清晰,色彩豐富,人物形象突出,背景細節豐富而不復雜;語言淺顯,生動有趣,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復,易學易記;圖畫與文字的形、音、義高度匹配等。
故事情節應富有想象力、引人人勝,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富有變化。如供托班和小班幼兒閱讀的故事,情節應簡單些;供中班幼兒閱讀的故事,情節要有高潮,但又不過于曲折;供大班幼兒閱讀的故事則情節稍復雜,富有創造性。
2.提供多樣的早期閱讀材料
教師應提供類別多樣的閱讀材料,以便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還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課程內容的變化不斷更新閱讀材料。常見的早期閱讀材料按類別分,有以下三類:一是按閱讀題材分,有故事、童話、兒歌、兒童詩、散文、科學文藝等;二是按材料質地分,有紙制書籍(小書、大書、立體書、“會說話的書”)、塑料書、布書、錄音帶、錄像帶(VCD、DVD)、多媒體光盤等;三是按材料來源分,有幼兒園置備、幼兒提供(促進同伴相互交流)、師幼自編的畫報圖書、剪報本以及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
3.創設舒適的早期閱讀區域環境
教師可以根據班級情況和幼兒的閱讀興趣創設早期閱讀區域環境。
(1)圖書閱覽區。貼上醒目的“安靜”標志,設有幼兒取放便利的書架、舒適的坐椅等。
(2)涂涂寫寫區。提供各種各樣的紙筆,設有專門用來涂寫的墻壁等。
(3)墻飾游戲區。提供值日生表、幼兒作品、生活用品上的姓名標簽,“積木角”、“娃娃家”等文字標簽,積木區的交通告示牌、標志及地圖,活動區域的識字卡片、拼字游戲卡,以及表演區的布偶、頭飾等。
二、創設輕松愉悅的精神環境
1.保證充足固定的閱讀時間
(1)集體閱讀。每天安排固定的10~25分鐘的師幼分享閱讀時間。如托班與小班是10分鐘左右,中班是15分鐘左右,大班是20~25分鐘。
(2)睡前聽賞。每天午睡前可以安排15分鐘左右的時間,引導幼兒聽賞文學作品。
(3)區域閱讀。每天的區域活動時間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到圖書區閱讀。
(4)其他時間。一天活動中有許多零星的時間段,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性閱讀,如家長接送時問、課間餐后休息時間等。
2.提供多種有趣的閱讀方式
(1)聽賞活動。鼓勵幼兒反復傾聽故事,感知和辨識語音,逐步提高幼兒對語音的敏感性,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2)玩書活動。鼓勵托班幼兒將書當“玩具”玩,與書做好朋友。引導幼兒學會把手洗干凈后再觸摸書,不折書,不撕書,不在書上亂涂亂畫;懂得文字閱讀要自上而下、從左到右,書要一頁一頁從前往后翻;了解書有書名、封面、封底和頁碼;知道看完書要主動放回原處等。
(3)分享閱讀。也稱為大圖書閱讀、平行閱讀,即教師與幼兒共讀一本書,幫助他們獲得最佳的早期閱讀效果,分享閱讀的快樂,提高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分享閱讀應循序漸進,從讓嬰兒看彩色圖片,托班理解單幅廁面,小班感知故事發生的順序,到中、大班能夠根據故事的插圖或部分情節預期故事的發展或結局等。
教師可以采用點畫講解、點讀文字等方式,幫助幼兒明確閱讀內容。注意點讀文字時不要隨便地加字或者減字,以便幼兒嘗試一一對應自己聽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在不知不覺中識字,從“聽故事”逐漸過渡到“讀故事”。教師還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把閱讀和游戲、表演、繪畫、音樂、手工等結合起來,重現書中角色與情節,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幫助幼兒不斷重復故事內容,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如:
①體驗表演活動。引導幼兒用表情、動作、體態等反映故事的內容,體驗人物喜怒哀樂等情感。可配以音樂,加深幼兒的情感體驗。
②提問討論活動。鼓勵幼兒表達,積極回應幼兒。當幼兒言語中出現錯誤時,不取笑,不重復其錯誤,而給以正確的示范。
③實物符號配對活動。即讓幼兒練習實物、畫面和文字的配對,鞏固各種符號間的相互轉換。
④拼圖講述活動。即讓幼兒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根據故事內在的邏輯規律將圖片按順序排列起來,并表述排圖理由。
⑤復述故事活動。即重復閱讀曾經接觸過的故事,讓幼兒嘗試復述故事。
⑥想象創編活動。即鼓勵幼兒依據看到的圖畫內容和自己能理解的文字,自行編撰故事情節,想象細節內容,把故事敘述完整。
⑦自制圖書活動。即讓幼兒嘗試把自己想說的故事畫成一頁一頁的畫,再裝訂成一本圖畫故事書,使其進一步理解圖書的結構,體會制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⑧修補圖書活動。教師帶領幼兒經常檢查圖書,發現破損的地方應及時指導幼兒修補圖書。
(4)同伴閱讀。可以讓同齡或混齡的幼兒一起閱讀、交流、表演,促進同伴之間的相互學習。
(5)個體閱讀。讓幼兒嘗試自主閱讀,掌握閱讀技能。教師應通過觀察,發現某些幼兒閱讀的特別需要,以便提供及時、恰當的幫助。
三.拓展親子閱讀的經驗
教師應設法引領家長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使幼兒在幼兒園獲得的閱讀經驗得到鞏固和發展。可以通過家長會、宣傳欄及網絡等交流平臺向家長宣傳早期閱讀的重要性,讓家長了解指導幼兒閱讀的方法,相互反饋信息,判斷幼兒在閱讀上的特別興趣或特別需要,尋求有效的家園共育。可以建議家長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每天為幼兒朗讀20分鐘,為幼兒訂一份適宜的報紙或雜志,幫助幼兒建立小小的私人圖書館等。
但是在開展早期閱讀活動時,應注意避免以下急功近利的早期閱讀教育誤區:
首先,以文字符號的閱讀代替幼兒對真實世界的豐富體驗。幼兒對世界的感知以直接經驗為主,教師與家長應重視他們的認知特點,經常帶他們到戶外、自然、社會中接觸各種人和事物,豐富他們的感官認識,發展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發展幼兒的書面閱讀能力。如果幼兒認知的花只是“花”這個文字符號,那將是早期閱讀教育的最大悲哀。
其次,誤認為識字是閱讀的前提,急功近利地追求識字數量,使幼兒的閱讀過程變成認字過程,以致忽略通過欣賞畫面去獲得意義,失去了閱讀的快樂。幼兒閱讀的書籍宜圖大字少,環境布置中文字與畫面要匹配,不要提供太多的文字,從而增加幼兒閱讀的難度。因為,早期閱讀主要是讓幼兒接觸書和書面語言,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逐步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是“學習閱讀”,而不是“通過閱讀學習”。
【幼兒語言教育中的早期閱讀行為培養】相關文章:
上一篇:談小班幼兒兒歌朗讀能力的訓練
下一篇:激發幼兒的古詩學習興趣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