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數學活動的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激發興趣的大小及開發智力的深度。教師應慎重考慮數學活動中的材料選擇,并激發幼兒與物質材料發生相互作用,促進幼兒積極去發現、去尋找、去探索數學奧妙的愿望。我看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羅杰斯的《意義學習理論》中幼兒園數學活動選擇材料應該生活化對我有點啟發。 一、利用生活中的教學情境,創設活動沖突,引導幼兒尋找材料 羅杰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為此,我更加體會到數學教育內容應該要求生活化,創設活動沖突。這樣從幫助解決問題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愿望。 二、尋找操作材料的過程,也是教學思維的過程 幼兒在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材料時,要對眾多的材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和判斷。經過這個有充裕時間的尋找、分類過程,幼兒對數的理解會加深。例如:排序材料,幼兒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眾多復雜多樣的材料中篩選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數學知識自身的嚴密性和關系變化的復雜性,才可能培養幼兒思維的準確性與變通性。可見幼兒尋找材料的過程就是幼兒思維發展的過程。 三、要求幼兒相互交換自帶材料.幫助幼兒多角度理解教學關系 幼兒從家里帶來的材料種類繁多,包含的關系數學也不計其數。幼兒對同伴的材料往往產生好奇,總想看一看,摸一摸,作為教師的我要不失時機地利用這種好奇心,引導幼兒在同伴的材料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相互地交換操作,可用材料極其豐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蘊藏的數學關系中,幼兒拓寬了視野。幼兒在眾多的材料中表現出了積極的求知欲,也得到了無限的樂趣,增強了與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時教師也從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務中解脫出來,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幼兒的觀察指導中。
【生活中的學習】相關文章:
• 影響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及對策
•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觀芻議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 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創新精神
• 分層次計算教學初探
• 讓幼兒園的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1
• 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
• 青年教師的小班匯報課感言
• 幼兒數學教育中數學美感運用及培養策略探討
• 淺談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
• 創造性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