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教育在整個幼兒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兒健康教育包括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終極目標在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對幼兒健康教育重要性的闡述,分析了幼兒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以及當前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幼兒健康教育的具體解決方法。
關鍵詞:幼兒健康教育 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 隱性課程
一、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改變以及健康意識的增強,許多學者都加強了對健康教育的研究。結合我國的國情,多數學者認為:健康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的教育活動,其宗旨是幫助人們增進和提高健康愿望,促進人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降低、消除各種危險因素,共同創建健康和諧的生命環境,并學會在必要時尋求適當的幫助,從而增進健康,提高生命質量[1]。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幼兒健康教育,切實貫徹《綱要》中的幼兒健康教育思想。幼兒健康教育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素質教育為幼兒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幼兒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兒的健康知識水平,改善幼兒對待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的態度,培養幼兒的各種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健康行為與習慣。幼兒時期是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是建立幼兒健康行為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生長發育迅速,如果幼兒養成不良習慣,隨后要糾正也是非常困難。應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結合幼兒生長發育規律,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健康教育方法,培養幼兒在該時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與習慣,使之終身受益。因此,幼兒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和鮮明的特點,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當前幼兒健康教育問題分析
幼兒健康教育是在傳統的科學保健教學和體育教學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從開始實施到現在,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來盡可能提高幼兒健康的效果,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表面上重健康,實際上重智力開發
目前很多幼兒園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注重幼兒智力開發,忽視幼兒健康。雖然很多幼兒教師在觀念上明白,幼兒教育應該以健康為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更多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他們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在身體健康方面問題不多,所以老師們更注重智力的開發,同樣,家長們也更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知識,增長了什么能力。但實際上,身體健康不單單指沒有疾病,還應該包括幼兒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護幼兒身心健康是進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動的前提,尤其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前提。如果忽視幼兒健康教育,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發展。
(2)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
早期,人們對健康的理解就是能吃、能睡,沒有疾病。但近年來,人們對健康有了新的認識,除了身體健康外,還應包括心理健康。幼兒健康不僅包括幼兒身體各個器官、各個組織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應具有開朗、樂觀等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對環境較快的適應能力。然而,現實中幼兒心理健康是一個薄弱環節,往往被忽視了。我國幼兒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行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孤僻等[2]。心理學家指出,很多成年后的心理問題,都可追溯到幼年時期。因此,在關注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同時,還應大力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幼兒心理素質。
(3)重安全,輕身體素質培養
安全問題是幼兒園最重視的問題之一。近些年來,媒體也報道了不少關于幼兒園的不安全事件,這讓幼兒園對于安全問題更加重視。原本很多該由孩子完成的事情,由老師代勞,嚴格限制孩子的各種活動,導致孩子由于缺乏鍛煉,過多保護,身體素質較差,對危險事物缺乏防范能力而發生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故。因此,幼兒園在考慮孩子安全問題的同時,應該盡可能加強孩子身體素質的培養。
三、解決方法
(1)健康教育與智力開發兩手抓
幼兒園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能只顧開發幼兒的智力而忽視幼兒的健康教育,應當認識到幼兒的成長過程應是健康、愉快、活潑的,需要把健康教育與智力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在堅持“健康第一”的基礎上,科學開發幼兒智力。《綱要》指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根據《綱要》內容指示,要轉變過去只重視身體健康而輕視心理健康的觀念。許多幼兒心理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教育方法、態度以及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有關。解決目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可通過以下四種方式:第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第二,為幼兒心理健康創建良好的環境,教師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第三,在各種幼兒健康教育活動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充分了解幼兒發展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3]。總之,在幼兒健康教育時,既要注重幼兒身體健康,還需維護和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兒心理素質,讓幼兒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2)開發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的健康教育課程系統
《綱要》明確要求:“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幼兒園提供的學習課程既包括顯性課程,也包括隱性課程。所謂顯性課程,是指幼兒園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健康教育活動,通常以集體教育活動、游戲和戶外活動等形式來進行。幼兒健康教育的隱性課程也稱潛在課程、潛隱課程和非正式課程等。隱性課程具體可分為創設健康環境和提供健康服務。
幼兒健康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主要包括幼兒園的設施建設和使用設備等。適宜的戶外活動場地是開展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幼兒在戶外活動中達到鍛煉的最佳效果,我園為幼兒提供了多種形式的戶外運動場地,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如塑膠地、風雨操場、輪滑場、仿真草坪、天然草坪、卵石路等,還設置了玩沙區、玩水區等。此外,我們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幼兒園操場設置了功能比較齊全的大、中、小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兒園的現有器械以外,我們還鼓勵教師和家長共同開發利用廢舊物品,自制或改制適合幼兒需要的各種器械,有栩栩如生的民間舞龍、顏色各異的拋接球布墊、招人喜歡的喜羊羊投擲器、一物多玩的魔力棒…… 精神環境主要包括人際關系和文化環境。幼兒在健康和諧的環境中可以自由充分地活動,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和交往,養成熱愛生活、愛護公共衛生和環境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健康服務是指幼兒園為幼兒提供的一系列衛生保健和保育措施和活動,如對幼兒進行健康檢查、預防接種。提供營養均衡的膳食和生活照顧等。要真正切實有效地改善幼兒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課程編排中把幼兒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整合和吸納進去,做到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有機結合。
(3)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與素質
教師在幼兒健康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她們不僅向幼兒傳授知識,提高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啟迪智慧,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因此,其專業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教育效果。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應該具備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豐富的理論知識。為了改善幼兒健康教育的效果,對幼兒教師進行培訓,提高其自身素質是十分必要的。在對幼兒老師進行培訓的過程中,應該有的放矢,結合實際情況,查缺補漏。如果是缺少相關知識儲備,則應豐富相應的知識;如果是教育理念不對,則需要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觀念;如果是教育方法不對,則需要幫助教師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選擇適宜的教育方式與途徑,避免出現空洞和脫離實際的教學方法。通過培訓,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增加教師的知識儲備量,規范其言行舉止,有效提高其自身的專業素質。
(4)形成家庭、幼兒園和社會三位一體化的幼兒健康教育系統
家庭、幼兒園和社會對幼兒的健康教育都有著重要影響。幼兒園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健康教育活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幼兒健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幼兒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4]。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學習的啟蒙學校,孩子在父母面前更愿意表達情緒和情感,家庭教育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幼兒健康教育過程中,如果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會使幼兒園的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應該體現層次性和系統性,在實施過程中應采用多種途徑、多種方法進行,如聘請專家對家長開展課程式的理論培訓、每月舉辦一次互動式親子活動、邀請家長參與我們的體驗式教學、調查一些家庭式的健康活動等。另外,社會健康教育是一項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會教育工作,主要由各級專業健康教育機構和各級文化和娛樂部門等團體來實施。在進行幼兒健康教育時,必須重視不同教育方式的參與和配合,根據各自的特點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使幼兒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使家長和社會更好地關注幼兒的健康教育,《指南》里針對3-6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教師及家長等提出了許多“教育建議”,這些建議通俗易懂、涵蓋面廣、指導性強,為我們有效實施家園一致性教育搭建了橋梁。綜上所述,幼兒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壞,不僅僅取決于在幼兒園開展的健康教育活動,還必須得到社會和家庭的配合與支持,只有保持三者的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幼兒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實效。
幼兒身心健康關系著國家與社會的未來,因此,關注幼兒健康勢在必行,它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對幼兒實施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兒健康成長,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礎。
【幼兒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上一篇:關注孩子的心理行為
下一篇:如何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