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幼兒耳濡目染的教育介質,是幼兒自然成長的良師益友,多層面的環境伴隨著幼兒的生活,它既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又能激發幼兒動手參與的愿望。為此,欠應努力給孩子創高多層面的環境。
一、創設直接感知的環境
首先,我們創設了活動室內參與感知的環境。有植物角、飼養角、趣味角、探索角、操作角、成果角、表演角等,添置了大量可供幼兒觀察、動手的物體,幼兒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根據季節的不同,種植一些糧食作物、蔬菜、花卉、小草,如:大豆、高梁、土豆、葵花、夜來香、韭蓮等;飼養一些小動物,如:泥鰍、蝸牛、蝌蚪、蠶寶寶、金魚等。幼兒在觀察中獲得了種植和飼養的感性經驗,積累了有關和知識。如:通過飼養蠶寶寶,幼兒能清楚地觀察到蠶寶寶的整個成長過:長大、吐絲、做繭。
其次,我們有計劃的設立了10多個教育基地,有林場、良種培育基地、養魚塘、外貿公司、商業大廈、養豬場、服裝廠、養雞場、食品廠、化工廠等。定期帶領他們去基地進行觀察、勞動。如:帶領幼兒去田野挖菜、采野花、拔雜草。激發了探索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提高了認識水平。
二、創設體育鍛煉的環境
首先,我們身邊有許多可利用的自然材料,我們平時多為幼兒收集、設計和制作活動器材,如:彩色塑料袋做成彩帶,柳條變成套圈等,做《運糧食》、《摘果子》、《打草人》等游戲活動,用碎布縫制沙包、沙袋、做投擲、拋接、擊打、踢夾的游戲。
其次,添置一些體育活動器材,如:跳繩、皮球、平衡木、球籃、滑梯、攀登架、吊環等。同時,老師要布置好活動場地。如:沙地、游泳場、體操場等。
再次,讓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在幼兒園里學著做值日生,擦桌子、擺椅子、整理玩具、擺圖書等;在家里幫媽媽掃地、拿筷子、摘菜、買饅頭。做一些自我服務的勞動:自己洗臉、穿衣服、疊被子、洗手帕等。
三、創設發展語言的環境
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環境是語言發展的源泉。幼兒語言的豐富依賴于周圍良好的語言環境。
首先,鼓勵幼兒多提問,激發幼兒進行語言活動的動機。我們帶領幼兒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讓幼兒觀察事物,捕捉其變化。教師及時提一些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問題,如: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樣捉小蟲的等等。教師還不失時機的豐富幼兒的詞匯,并讓幼兒在實踐中不斷運用。
其次,積累語言素材,讓幼兒多觀察,擴大眼界,增長知識,豐富幼兒的語言內容,幼兒說起話來就會“言之有物”。如:幼兒在參觀飼養場時,看到小豬崽圍著豬媽媽吃奶,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看到小豬在親媽媽。”“它們好像在說悄悄話。”“它們冷了聚在媽媽的懷里真溫暖。”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說得興致很濃。
四、創設自然體驗的環境
自然環境的感染是幼兒身臨其境中潛移默化的愉悅熏陶。所以自然環境無窮的魅力。
首先,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例如:走入大森林,幼兒會抱著棵棵樹干,不停地問:“樹皮為什么這么粗糙?樹干這么粗長了幾年?”望著無邊的樹林,孩子們又問:“這些樹是誰栽的?這些樹的名字叫什么?”——指導他們細心地觀察,幼兒在自然界中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增加知識、發展創造力的目的。
其次,園內的環境積極創設,真正做到讓草木言情,例如,我們在幼兒園里開辟了花園、草地、草地上設上梅花鹿、山羊、仙鶴雕塑,路兩邊種上了法國梧桐、毛白楊、柏樹等。幼兒天天觀察并保護管理它們,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能力體驗。
五、創設人文教育的環境
人文教育對幼兒有更多的社會熏陶,墻壁環境設計形式多樣,可以是一個主題,也可以是多個主題。例如,以節日為主題設計環境,通過新年、元宵節、植樹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中秋節等節日,進行愛家鄉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從而引發深層次的熱愛祖國的情感。從不同季節的多個主題設計墻壁環境。
其次,創設室外人文環境。我園在300米長墻上設置了壁畫,并隨時更換。例如,我們畫的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山東地圖、博興地圖,并配上了“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文字,圖文并茂,幼兒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再次,創設良好的幼兒交往環境、生活環境。同們間友好相處,師生間親情至愛,親子互敬互愛,使他們在和諧融洽的環境中成長。
總之,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做一個有心人,多層面創設環境,多角度挖掘教育因素。
【創設層面環境 挖掘教育因素】相關文章:
上一篇:為幼兒創設優化的環境
下一篇:淺談農村自然資源的廢物利用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