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 獨立設置銜接機構 從2009年起,我們租用場地,把幼小銜接教育工作從幼兒園大環境中獨立出來,讓它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中進行。我們把這個園區叫做“幼小銜接部”,委派了負責人,組建了教師隊伍,安裝了一套獨立完善的電腦教學控制系統,添置了獨立完備的生活設施,并設計了一整套自成體系的課程教學內容,規定了獨立的一日生活流程。
多年實踐證明:獨立設置幼小銜接機構優勢突顯。
6周歲的孩子處于一個比較特別的過渡期。他們比較頑皮,有些逆反,不肯聽大人的話,喜歡按自己的“想法”去嘗試做一些事;他們的腦細胞已經接近成年人,體力智力都已經明顯區別于中小班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斷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們已經開始對一些符號系統(文字、數字、音符等)感興趣,在正確的指導下,他們已經能夠學習、了解。
統一活動園區,讓這個階段的孩子首先在心理上有一種成長感(我長大了),有一種期待感(我要上小學了),更有一種學習的渴望和內驅力(讓自己成為合格的小學生)。這種心理氛圍成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推動著這些孩子快速成長。
統一生活流程,讓這個階段的孩子與中小班的孩子區別開來,完全有了適合自己規律的生活安排。例如,他們比中小班孩子可以更多或更長時間靜坐在教室學習,他們對文字符號的理解更有能力了,學習更有辦法了,學習效果也更明顯了,我們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新的作息制度。
統一學習課程、訓練內容,讓這個階段的孩子接觸一些幼小銜接的學習內容,已經成為可能。
我們在國家規定的各門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以幼小銜接訓練為特長的課程,包括小學生活體驗活動、以及作息制度的逐步適應等安排,讓孩子從生活上、情感上做好向小學的過渡。
統一家園教育,有針對性地與家長交流,可以更好地解決家長中存在的問題,更利于家園溝通,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策略二 研究探索銜接課程
1.傳統文化課:
我們開設了以《弟子規》為主要載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課。
首先,我們根據幼兒園實際對《弟子規》進行了如下技術性改造。
(1)我們發動教師在學習理解《弟子規》的基礎上,親手繪制幾十幅《弟子規》圖解畫,每幅畫的標題就用《弟子規》中的原文;然后將《弟子規》圖解懸掛在全園走廊墻壁,使它成為本館一道亮麗的文明風景線。
每天晨間接待和放學的時候,幼兒園的高音喇叭里就會播放《弟子規》誦讀的聲音或者《弟子規》唱讀的樂音。
在幼兒園的宣傳欄,在每個教室的家園聯系欄,都琳瑯滿目地張貼著或懸掛著學習《弟子規》相關圖片照片。那也是家長和孩子駐足最多最久的地方之一。
這種全方位的環境營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教育著兒童,感化著兒童。所謂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在這里絕非虛言!
(2)我們借鑒外地經驗,將《弟子規》譜寫成歌曲,教全園孩子歌唱。由于歌詞熟悉,曲調優美,旋律單純,這些歌非常受歡迎。不但孩子一唱就會喜歡,老師家長也是一唱就喜歡,一唱就會熟悉。
孩子是天生的歌唱家,表演家,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歌曲,常常會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弟子規》雖然比較長,可是被一段一段用不同的曲調唱出來,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就全記住了。不但他們會唱了,記住了,連家長也學會了,記住了。
(3)我們從《弟子規》中開發出七大主題,開展“七色花”兒童德育:
赤色花瓣――感恩教育 從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師友、感恩祖國
紫色花瓣――博愛教育 懂得自愛(愛自己)、親愛(孝順父母)、友愛(團結同學)、泛愛(愛他人愛自然愛世界)
黃色花瓣――誠信教育 要求誠實、守信、不虛榮、不做假
綠色花瓣――規則教育 懂得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社會規范
青色花瓣――禮儀教育 學會禮敬規則,舉止有度,說話文明,行事有理
橙色花瓣――習慣教育 檢點小節,培養行為習慣
藍色花瓣――讀書教育 立志讀書,循序漸進,培養良好學習品質
“七色花”德育啟蒙教育是每學期一二個主題,長期輪流進行的。從幾年實踐效果看,確實非常好。
小學老師反映:我們幼兒園畢業的孩子知識面廣,人文素養好,品行端正,在小學很受歡迎。
2.行為訓練課:依據適切原則,我們對幼小銜接部的孩子進行行為訓練,讓孩子們從學會聽上課鈴、學會排隊、學會看課程表、學會當值日生、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用禮貌語言互相問候、學會握筆、學會置物、學會整理書包、學會飯前便后洗手等等一系列小事開始,通過系統的訓練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基礎常規訓練:
――統一上下課鈴聲,進行聽鈴聲訓練。
――各班將一日活動安排畫在黑板上,讓幼兒學會看課程表,看課程安排做好課前準備。
――每天輪流當值日生,讓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鍛煉幼兒的勞動能力。
――每天廣播的內容:晨間活動時間聽與大班教材相應的
音樂磁帶;吃午飯時間,幼兒安靜聽《弟子規》誦讀;飯后聽幼兒故事,放學時間,放一些優美、高雅的
音樂。
禮貌習慣訓練
――問好:早上來園見到老師、同伴主動問好。在日常生活中,見到老師,能停下腳步,禮貌問聲好。見到不認識的人到幼兒園或班級,能根據年齡有禮貌地稱呼問好。
――使用禮貌用語:得到幫助主動說“謝謝”,不小心碰到或傷害到別人主動道歉,說“對不起”,需要別人幫助會用“請”字。
傾聽習慣訓練
――認真聽他人說話,不隨便插話。
――在規定時間聽廣播,要做到安靜聽,不說話。
置物習慣訓練
――養成用物品從哪里拿來用好放回哪里去。 ――自己的書包和區域材料要學會整理。
――午睡時做到“置冠服,有定位”。
做事習慣訓練
――培養勞動興趣和勞動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幫助老師、同伴、家長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事不拖拉,動作快,有條不紊,有始有終。
讀書習慣訓練
――愛護書本。
――專心讀書,喜歡閱讀。
上課習慣訓練
――上課認真,不做小動作。
――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回答問題要做到先舉手,舉手不敲桌子,不喊“我來、我來”等話語。
――做到“問起對,視勿移”。
前書寫習慣訓練
――教孩子正確握筆,學習良好的坐姿。
――專心寫、畫。
下課習慣訓練
――課間休息時,知道要先上洗手間再游戲。
――做到文明休息,不做劇烈、危險的游戲。
集隊習慣訓練
――集隊時要做到靜、齊、快。
――上下樓梯要靠右行。
事實證明:經過這樣訓練的孩子到小學之后,幾乎沒有任何不適,他們很快熟悉小學的管理制度、生活學習規則,很快融入小學成長環境,成為表現優良的學生。在每年小學評選三好學生或“陽光少年”的活動中,我們幼兒園的孩子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3.小學仿真課:依據有聯系、不重復原則,我們在幼小銜接部設立了“體驗室”。“體驗室”模仿小學教室的布置風格進行布置;每個星期,我們帶孩子到“體驗室”上一堂仿真課。
以早期閱讀為例,我們創造了 “經典誦讀法”。
所謂“誦讀”,指的是廣播誦讀、老師誦讀和兒童集體誦讀。我們安排固定的誦讀時間:每天早操后全園誦讀《弟子規》格言10分鐘;每天午睡醒后先靜聽廣播誦讀《弟子規》2分鐘再起床;用餐時播放《弟子規》5分鐘。這樣,通過播放系統傳出的播音員標準的誦讀,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古代經典的人文氣氛,同時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不知不覺之間將《弟子規》印入大腦。至于老師誦讀,那是在保育教育的過程中,經常要進行的。有時小朋友亂哄哄的,只要老師誦讀《弟子規》的柔和聲音響起來,大家就會自覺安靜下來。
一位家長在家長座談會上說:“走進蒙學館,聽到孩子用天籟般的童音誦讀《弟子規》,那么整齊,那么投入,那么動聽,真的很享受,也很感動。想想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陶冶成長,心里很高興!”
我們的數學游戲活動試驗也很成功。我們引進北京手拉手幼兒園聯盟的創思課程,并派教師接受專業培訓,這些教師回來后把課堂搞得很活躍,孩子在課堂中如魚得水,家長聽了這樣的課后都非常滿意。這些孩子一個個思維活躍,到小學后,都成了各個班的骨干力量,小學老師很喜歡。
1.傳統文化課:
我們開設了以《弟子規》為主要載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課。
首先,我們根據幼兒園實際對《弟子規》進行了如下技術性改造。
(1)我們發動教師在學習理解《弟子規》的基礎上,親手繪制幾十幅《弟子規》圖解畫,每幅畫的標題就用《弟子規》中的原文;然后將《弟子規》圖解懸掛在全園走廊墻壁,使它成為本館一道亮麗的文明風景線。
每天晨間接待和放學的時候,幼兒園的高音喇叭里就會播放《弟子規》誦讀的聲音或者《弟子規》唱讀的樂音。
在幼兒園的宣傳欄,在每個教室的家園聯系欄,都琳瑯滿目地張貼著或懸掛著學習《弟子規》相關圖片照片。那也是家長和孩子駐足最多最久的地方之一。
這種全方位的環境營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教育著兒童,感化著兒童。所謂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在這里絕非虛言!
(2)我們借鑒外地經驗,將《弟子規》譜寫成歌曲,教全園孩子歌唱。由于歌詞熟悉,曲調優美,旋律單純,這些歌非常受歡迎。不但孩子一唱就會喜歡,老師家長也是一唱就喜歡,一唱就會熟悉。
孩子是天生的歌唱家,表演家,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歌曲,常常會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弟子規》雖然比較長,可是被一段一段用不同的曲調唱出來,久而久之,孩子們自然就全記住了。不但他們會唱了,記住了,連家長也學會了,記住了。
(3)我們從《弟子規》中開發出七大主題,開展“七色花”兒童德育:
赤色花瓣――感恩教育 從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師友、感恩祖國
紫色花瓣――博愛教育 懂得自愛(愛自己)、親愛(孝順父母)、友愛(團結同學)、泛愛(愛他人愛自然愛世界)
黃色花瓣――誠信教育 要求誠實、守信、不虛榮、不做假
綠色花瓣――規則教育 懂得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社會規范
青色花瓣――禮儀教育 學會禮敬規則,舉止有度,說話文明,行事有理
橙色花瓣――習慣教育 檢點小節,培養行為習慣
藍色花瓣――讀書教育 立志讀書,循序漸進,培養良好學習品質
“七色花”德育啟蒙教育是每學期一二個主題,長期輪流進行的。從幾年實踐效果看,確實非常好。
小學老師反映:我們幼兒園畢業的孩子知識面廣,人文素養好,品行端正,在小學很受歡迎。
2.行為訓練課:依據適切原則,我們對幼小銜接部的孩子進行行為訓練,讓孩子們從學會聽上課鈴、學會排隊、學會看課程表、學會當值日生、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用禮貌語言互相問候、學會握筆、學會置物、學會整理書包、學會飯前便后洗手等等一系列小事開始,通過系統的訓練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基礎常規訓練:
――統一上下課鈴聲,進行聽鈴聲訓練。
――各班將一日活動安排畫在黑板上,讓幼兒學會看課程表,看課程安排做好課前準備。 ――每天輪流當值日生,讓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鍛煉幼兒的勞動能力。
――每天廣播的內容:晨間活動時間聽與大班教材相應的音樂磁帶;吃午飯時間,幼兒安靜聽《弟子規》誦讀;飯后聽幼兒故事,放學時間,放一些優美、高雅的音樂。
禮貌習慣訓練
――問好:早上來園見到老師、同伴主動問好。在日常生活中,見到老師,能停下腳步,禮貌問聲好。見到不認識的人到幼兒園或班級,能根據年齡有禮貌地稱呼問好。
――使用禮貌用語:得到幫助主動說“謝謝”,不小心碰到或傷害到別人主動道歉,說“對不起”,需要別人幫助會用“請”字。
傾聽習慣訓練
――認真聽他人說話,不隨便插話。
――在規定時間聽廣播,要做到安靜聽,不說話。
置物習慣訓練
――養成用物品從哪里拿來用好放回哪里去。
――自己的書包和區域材料要學會整理。
――午睡時做到“置冠服,有定位”。
做事習慣訓練
――培養勞動興趣和勞動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幫助老師、同伴、家長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事不拖拉,動作快,有條不紊,有始有終。
讀書習慣訓練
――愛護書本。
――專心讀書,喜歡閱讀。
上課習慣訓練
――上課認真,不做小動作。
――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回答問題要做到先舉手,舉手不敲桌子,不喊“我來、我來”等話語。
――做到“問起對,視勿移”。
前書寫習慣訓練
――教孩子正確握筆,學習良好的坐姿。
――專心寫、畫。
下課習慣訓練
――課間休息時,知道要先上洗手間再游戲。
――做到文明休息,不做劇烈、危險的游戲。
集隊習慣訓練
――集隊時要做到靜、齊、快。
――上下樓梯要靠右行。
事實證明:經過這樣訓練的孩子到小學之后,幾乎沒有任何不適,他們很快熟悉小學的管理制度、生活學習規則,很快融入小學成長環境,成為表現優良的學生。在每年小學評選三好學生或“陽光少年”的活動中,我們幼兒園的孩子都占了最大的比例。
3.小學仿真課:依據有聯系、不重復原則,我們在幼小銜接部設立了“體驗室”。“體驗室”模仿小學教室的布置風格進行布置;每個星期,我們帶孩子到“體驗室”上一堂仿真課。
以早期閱讀為例,我們創造了 “經典誦讀法”。
所謂“誦讀”,指的是廣播誦讀、老師誦讀和兒童集體誦讀。我們安排固定的誦讀時間:每天早操后全園誦讀《弟子規》格言10分鐘;每天午睡醒后先靜聽廣播誦讀《弟子規》2分鐘再起床;用餐時播放《弟子規》5分鐘。這樣,通過播放系統傳出的播音員標準的誦讀,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古代經典的人文氣氛,同時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不知不覺之間將《弟子規》印入大腦。至于老師誦讀,那是在保育教育的過程中,經常要進行的。有時小朋友亂哄哄的,只要老師誦讀《弟子規》的柔和聲音響起來,大家就會自覺安靜下來。
一位家長在家長座談會上說:“走進蒙學館,聽到孩子用天籟般的童音誦讀《弟子規》,那么整齊,那么投入,那么動聽,真的很享受,也很感動。想想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陶冶成長,心里很高興!”
我們的數學游戲活動試驗也很成功。我們引進北京手拉手幼兒園聯盟的創思課程,并派教師接受專業培訓,這些教師回來后把課堂搞得很活躍,孩子在課堂中如魚得水,家長聽了這樣的課后都非常滿意。這些孩子一個個思維活躍,到小學后,都成了各個班的骨干力量,小學老師很喜歡。
策略三 系統開展銜接活動
幼兒園開展“向小學邁近”訓練活動――
除進行系統的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教育之外,我們還特別注意對幼兒進行心理引導和理念灌輸。每個星期,我們舉行一次類似“國旗下講話”那樣的集會,會上,值班教師會點評兒童平時行為訓練的情況,對表現突出的予以表揚,對表現不夠好的進行開導教育。事實證明,這樣的活動對矯正和強化孩子的行為,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具有很大的作用。
除“體驗室”上仿真課之外,我們每年四五月份還要舉行一次參觀小學的活動。我們把銜接部的孩子帶到小學參觀,讓他們進教室聽課,然后請小學老師給他們上課,還讓他們參加升旗儀式,參加與小學生的互動游戲,走進小學的作品展覽室、計算機室、音樂室、
舞蹈室以及食堂,真真切切地體驗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很期待,很投入,教育效果非常顯著。
小學嘗試增加“跟幼兒園接軌”保育教育工作――
1.圍繞“文明”這一維度,堅持“低重心,小步走;抓細節,重情境”的原則,實施養成教育,培養文明守禮,習慣良好的“新農村少年”。
(1)經典誦讀:每天利用晨間20分鐘進行經典誦讀活動。通過對《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國學啟蒙讀本的誦讀,了解傳統美德,接受傳統文化的沾溉與浸潤,潛移默化學生的言行,為其道德養成打下底色。
(2)德育敘事:學校建立“德育資源庫”,編纂《德育故事集》。通過“國旗下講話”、午間管理、班隊課、中隊活動等途徑由同學或老師講述故事。旨在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觸發學生的心靈,因感動而感悟,受啟迪而明理,增加德育的實效性和魅力。
(3)細節養成:學生的高尚品德的形成須從好習慣的養成入手,教育學生從細節做起,學校根據小學生品德形成的特點和校情編撰《好習慣養成手冊》用以指導學生的習慣養成。這些好習慣以歌謠、童謠、曲藝、動漫等直觀形式引導,讓學生覺得可親、可愛、易學、樂學。比如《洗澡歌》《健康歌》《坐立行走歌》《寫字三字訣》等。 (4)五種禮育:“溫良恭儉讓”是儒家提倡的五種待人接物的美德。我們從儒家文化中汲取這五種美德,培養學生的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的品行,即“五種禮育”的內涵。旨在籍此讓學生變得溫文爾雅,和順善良,敬畏生命、自然,勤勞節儉,謙遜禮讓。
2.圍繞“情感”這一維度,以“熱愛農村”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豐盈學生的情感,以藝術節為平臺,集中展示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審美情感。
(1)家鄉故事: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圖片、傳說、故事,以“名勝古跡”“名優特產”“創業故事”“神話傳說”等主題,用展板的形式對家鄉做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生發對家鄉的熱愛。
(2)美麗家鄉河:學校門前有一條河,春來蘆葦青青,夏季白鷺翻飛,秋來蒹葭蒼蒼,冬季景色怡人。學校通過攝影展,環保旅行,“我們在行動”等活動增加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認識。
(3)漫步“彩虹橋”
“彩虹橋”是我校心理輔導站的名稱。開展“漫步彩虹橋”活動,即通過對剛剛進校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解決他們學習、生活、情感方面的心理困惑。學校還根據學生心理方面的主要問題,有的放矢地開設相關心理輔導課程,使學生形成陽光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
3.圍繞“陽光”這一維度,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實踐活動,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和諧的身心,堅忍不拔的毅力,陽光健康的心態,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1)特色三操
三操即“陽光跑操”“韻律
舞蹈操”“弘毅武術操”。
陽光跑操:旨在養成規則,跑操時規定路線,規定程序,限時、限速,要求列成整齊方隊,步伐一致,口號響亮。亮點:待操時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等國學啟蒙讀物。
韻律舞蹈操:旨在培養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增強學生的美感意識,接受藝術的熏染。要求和諧、優美、歡快、整齊。亮點:學生跳韻律操時播放旋律優美的歌曲,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放松學生身心,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調劑。
弘毅武術操:旨在培養學生的毅力,弘揚正氣,提升豪氣,健康體魄,樹立陽剛形象。要求動作整齊,剛勁有力,精神飽滿。亮點:在武術中體會武德,用武術增強體魄,借武術弘揚精氣神。
(2)快樂課間
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校的場地實際研究開發課間十分鐘系列活動,要求用時少、趣味強、益身心,諸如,爸爸媽媽童年的游戲:跳房子、挑花線、撿子、天下太平等;室內小游戲:算24、猜字、東西南北等;創新游戲:三打白骨精、西天取經、手指拔河、手影劇等。這一活動旨在調適學生的心理狀態、促進身體健康、培養和發展社交能力,并借此體驗學校生活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在校幸福感。
(3)微笑校園
舉行微笑校園活動,內容有“微笑天使”評選,“開心一刻”“微笑傳遞”等,通過微笑校園活動讓學生綻放微笑,讓老師學會微笑,讓微笑感染微笑,在微笑中收獲幸福,在微笑中傳遞快樂。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建德市乾潭鎮蒙學館)
【幼兒園二年制幼小銜接教育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禮儀教育途徑探討
• 地方民俗文化走進幼兒園的實踐研究
• 幼兒園律動教學的探索
• 高校幼兒園人力資源管理初探
• 幼兒園應加強與社區的聯系
• 關于幼兒園舞蹈教學專業化的探究
• 淺談幼兒園識字教學活動
• 點評常州市新北區新華幼兒園一組兒童畫
• 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策略
• 幼兒教師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調查
• 別具一格的幼兒園隔斷柜
• 國外什么時候入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