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之一:“實” 工作做得很實在。比如,四川成都市金牛區的流動幼兒園作為一種非正式早期教育服務機構,幾年來堅持把先進的幼教經驗送到薄弱地區;成都市第四幼兒園把各種社區資源和幼兒園課程整合在一起;山東青島市市北區實驗幼兒園在發揮祖輩家長的教育作用方面進行了創新;上海市實驗幼兒園把早期教育送到每個家庭,進行個別化早期教育指導……所有與會者都感到這些工作是實實在在做出來的,而不是吹出來的。
感受之二:“深”
工作做得很深入。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完善工作機制,使合作能夠堅持下去;二是通過轉變觀念,開拓新型的合作關系。比如,成都金牛區教育局在組織力量、爭取政府支持、協調社會關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套運作機制,使支教工作越做越好,支教隊伍也越來越壯大。說實話,幼兒園要搞個短期的支教活動不難,但要組織一支隊伍,長期利用休息時間堅持給貧困薄弱地區送教就很難。他們了不起的地方是支教隊伍做這項工作不純粹是一種付出,而是從中獲得了專業成長,充分體會到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提高幼教形象和幼兒園地位的那種愉快與自豪。我一點不夸張地說,他們是一群迷戀幼教的人,能持續地做這么有意義的事情非常了不起。另外,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合作,地區之間的合作深入開展后,怎樣處理其中的關系這一問題就凸現出來。比如幼兒園在和家長合作時,示范園和農村地區、不發達地區合作時,是不是以“我來教育你”“你聽我的”的態度出現?在交流中很多園都談到必須轉變觀念,就像青島市市北區實驗幼兒園談到的“尊重、平等、合作”。對待落后地區、農村地區,我們首先必須尊重他們、了解他們,然后才能根據他們的需要實現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理念下,新型的合作關系才能發展起來。
總之,各幼兒園本著對社會負責、對幼兒負責、對家長負責的態度,以多樣化的方式和途徑發展著與家庭、社區的合作關系。同時,他們不是單純付出,而是在合作中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形成了雙贏的局面,有利于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在“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合作”這一專場的互動提問中,大家提出的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第一個問題是怎樣與時俱進
時代的變化、社會的變化,特別是家長群體的變化,值得我們關注。一方面,現在的家長大多是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出生的,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考慮的問題和過去的家長確實有很多不同。一個園長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有個家長對教師說:“我的孩子不喝豆漿。”教師說:“請孩子喝果汁吧。”可這個家長說:“所有的孩子都喝豆漿,我的孩子喝果汁不行。”他的意思是自己的孩子不喝豆漿,那班上所有孩子都不要喝豆漿。另一方面,現在的很多家長文化層次高、觀念新,他們能從不同角度跳出教育來看教育,能為幼兒教育提供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所以,在新的時代、新的社會背景下,家長工作、家園和社區的合作方式應該有所變化。這是一個重要的需要探索的話題。
第二個問題是怎樣的家園、社區合作活動是適宜的
這是上海普陀區一位教研員提出來的。我們現在的家園、社區合作大多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大型活動來開展,但事實上真正持續的、深入的合作需要更多常態下的、看來平平靜靜但深入細致的交流活動的開展。如何在常態下認真地針對每個幼兒的特點開展適宜的家園、社區合作活動,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探討。
第三個問題是幼兒園怎樣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家園、社區合作
在會場發言的有大學幼兒園、軍隊幼兒園、海港幼兒園等,這些幼兒園在資源利用、合作形式方面不應該是大一統的、千篇一律的。比如在大學幼兒園中,大學教師的子女占多數,大學教師這個家長群體肯定不同于其他家長群體。每個家長群體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認知能力、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是不同的。但是,現在這方面的特點體現得還不夠明顯,有待進一步探索。
總的來說,會場氣氛非常熱烈,互動也很踴躍。在這里,我特別要提到重慶萬盛區萬盛幼兒園園長發自肺腑的談話。她說:希望所有幼教工作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抗拒誘惑,堅持應該堅持的核心價值,兢兢業業把幼教工作做好。在社會轉型時期,盡管幼教的形勢還很嚴峻,但是令人感動的是有一批幼教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地堅守著,他們是中國幼教的脊梁。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
【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合作】相關文章:
• 幼兒教師入職準備現實困境與出路
• 小議幼兒園調皮孩子的管理
• 行動起來,讓更多男教師走進幼兒園
• 幼兒園男教師職業心理研究
• 高職學前教育學生核心素養現狀研究
• 淺析幼兒園建筑選址和設計
• 區角活動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中的問題
• 游戲教學法在幼兒教育的應用
• 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幼兒興趣的培養
• 上海市幼兒園感恩教育現狀研究
• 淺談幼兒園音樂活動情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