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為區區一個呀諾達嘀作文章,似乎是小題大作。但既然有人已大炒大作在先,鄙人只好步塵其后了。此文的用意僅就對“呀諾達嘀的命名發表議論,對雨林資源開發并無惡意。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腳踏實地把心思放在科學開發上,勿去胡思亂想一些令人反感的花架子。我衷心祝愿雨林資源開發取得成功。
海南電視臺有個廣告:呀諾達,呀諾達,吃酒要吃金海馬。
群眾性瓊劇演唱評比活動有個順口溜:呀諾達嘀,大家來唱戲。
海南日報也頻吹:雨林呀諾達,海南熱帶香巴拉。
……
我不禁想起幼兒園小朋友跳橡皮筋念的
兒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一二三四五六七,馬蘭花開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我給這些玩兒起個統一的名稱叫“幼兒園現象”。
為何海南連續出現這么些幼兒園效應?難道海南就是個幼兒園?抑或何方沙漠飄到海南來了?
本來,廣告詞怎么編,完全是創意者的自由。閑人看不上眼,嗤之以鼻便是,犯不著去瞎操心。但看到這種現象競相效仿,似有愈演愈烈之勢,而且竟然把“呀諾達”稱之為海南傳統文化的底蘊而使勁聒噪,筆者和筆者周圍的地道海南人,便油然產生一種受貶辱的感覺。于是,不能不說幾句閑話。上述例子中,以“雨林呀諾達”詮釋得最玄乎,本文便想重點就此一侃。
所謂“呀諾達”或“呀諾達嘀”,其實,都是為了念起來順口而加的語氣助詞或
兒歌引子,并無多少實際意義。即使某些活動可用“一二三”作起始口令,也僅是個口令而已。以其借喻海南熱帶雨林資源開發從此起步,雖然有些意思,但根本顯示不出熱帶雨林任何本質或表象的特征。所有的“豐厚內涵”,都是虛無的主觀臆想硬加上去的。雨林“呀諾達”實即“雨林一二三”,這算啥玩意?這種命名,無論用在哪里,都是兒戲,都是明顯的表飾而里誣、名褒而實貶。
以諧音煞有介事地把“呀”說成創新,“諾”說成承諾,“達”說成踐行,這種普通話不像普通話,海南話不像海南話的閉門造車、牽強附會,就更不倫不類了。方言多、同音諧音字多,是漢語一大特點,但文字使用是統一的。諧音字只能用于注音,不能用于表義,更不能取代原字,這是小學生都懂的基本常識,也是不可動搖的原則;浾Z“二”可用普通話“一”為諧音,但決不能把“二”寫成“一”,即不能以“一”表示“二”。否則,“一”和“二”的數量概念就沒有區別了。海南話“一二三”的諧音字既可用“呀諾達”也可用“啞懦瘩”,而這兩組字的字面意義卻大相徑庭,其中任何一組同樣不能取代原字和同樣不能表示原字字義。這種同一個字的方言讀音有多個諧音字、能產生多種不同甚至相反語義的例子,俯拾皆是。拿來編相聲、搞笑料、說暗語、寫文學作品等尚可,倘若大家都亂來,都隨心所欲地用諧音字曲解原字字義,然后杜撰一套海闊天空、不著邊際的謬論來胡說八道,便是荒唐的嘲弄和無聊的戲說了!坝炅盅街Z達”正是此類“杰作”。
說“呀諾達”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是海南獨樹一幟”,也與事實不符。從語音來說,它屬閩南語系,廣東的湛江、電白、陽江、茂名、潮汕,乃至福建、臺灣的閩南方言,讀音都與其相同或相近;從語義來說,用“一二三”作口令或歌引,不但其它方言常用,普通話也常用,甚至外國也用。這樣的所謂“穿透力、親和力、影響力”放之四海而皆準,何獨之有?
據說,“雨林呀諾達”創意者的初衷是很美妙的,想收獲像夏威夷“阿羅哈”般的甜果。殊不知,在夏威夷,看到或聽到“阿羅哈”,會使你有一種溫馨的感覺。(不過,切切莫把“阿羅哈”寫成“阿籮蛤”。因為按某些人的諧音游戲法,“阿籮蛤”是不會有溫馨的,只會把人嚇跑。)而在海南,如果一見面就說“呀諾達”,無論當地人或外地人,恐怕都會說你得了神經病。
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為有“呀諾達”的命名,便可與張家界、九寨溝齊名。此說不但本末倒置,而且也與地名命名原則有悖。張家界、九寨溝的名字不知沉沒了多少代,如今突然響起來,并非因為它們的名字令人向往,而是因為它們的旅游資源開發得太有特色了,才使千里之外的人們知曉有個張家界、九寨溝。海南的熱帶雨林所在地,原本都有體現當地歷史文化涵義的地名。如果也像張家界、九寨溝那樣坐不更名、站不改姓,把功夫用在有特色的科學開發上,別說“五指山”、“保亭”、“通什”這些原本已略具響度的地名可遠播四方,說不定“什運”、“番響”、“南圣”、“水滿”……等等小字輩也可馳名中外,因為這些才真正是最具原生態民族文化底蘊和詩意的地名。無中生有套上毫無意義又未體現雨林所在地的“呀諾達”,恰恰閹割了原來的深邃底蘊。企圖獵個奇名(其實是個庸名)、弄個花花樣(其實是個娃娃樣)和依靠媒體吹捧(其實是新聞浮夸風的死灰復燃)以提高知名度不過是一廂情愿,是一種隔靴搔癢或黔驢技窮的做法,只能說明我們的“超前智慧”確實沒用到點子上。(應該順便一提的是:以某些人的喜惡標準或外地習慣任意更改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原地名,在海南并非僅此一例。這是一種粗暴踐踏鄉土文化的錯誤傾向,必須制止。)
世居海南的黎、苗、回、漢各族人民,歷史上確實存在光輝燦爛的本土文化。但可以肯定,它的源也是中原文化,它的流并非田間溝澮,它的底蘊絕不是什么“呀諾達”或“呀諾達嘀”。包括熱帶雨林當地人在內的海南普通百姓和文化人,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承認“呀諾達”是他們“夢想”、“夢回”或“尋夢”的文化底蘊。它和“原生態的海南熱帶雨林”毫無關系,和“原生態的海南風情"毫無瓜葛,和“原生態的海南傳統文化”毫不沾邊,根本談不上什么“代表性”和“特色性”。放著真正的原生態民族文化熟視無睹,硬把一滴浮沫冒充什么底蘊,不過是把海南說成文化沙漠的另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是對海南文化和海南人的諷刺和褻瀆。
我大聲疾呼:“呀諾達”也好,“呀諾達嘀”也好,還是讓它回歸幼兒園跳橡皮筋去吧!
【海南島?幼兒園乎】相關文章:
• 幼兒教師培訓問題及對策
•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目標的撰寫
• 幼兒園教學也要重視備課
•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實現途徑研究
• 淺談幼兒園民間音樂教育的有效開展
• 試論幼兒園班級游戲環境設計
• 簡歷 送禮 接送。硢栍變簣@
• 淺析《幼兒園政策法規》的必要性
• 公立幼兒園改制中的問題
• 幼兒園營養食譜推薦
• 從幼兒園到博士生的高福利
• 很抱歉,此文章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