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階段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語言發展狀況將影響到幼兒未來的學習生活。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以往的幼兒園語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采用掛圖、實物和直觀教具來幫助教學。然而我們發現,這種靜止無聲的畫面平面直觀,只有一種視覺效果,對幼兒只有短暫的吸引力,而這些方法不能表現作品的全部內容,影響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
因此,信息技術的適時運用成為了優化幼兒園語言活動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音、形、色俱全的特點,體現了全方位的立體功能,符合幼兒好奇、愛美、求趣的特點,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能使教學過程充滿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激活幼兒思維,還能產生出生動逼真的動感形象。通過這種多媒體手段既能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又能烘托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景氣氛,對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手段,提高語言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創設豐富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鼓舞和推動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巨大力量。幼兒園孩子年齡小,他們的學習活動常受直接興趣所支配,因此更要重視興趣的激發。由此可見語言教學中激發幼兒的興趣,使他們樂于交流、樂于表達是相當重要的。幼兒對有色彩的、有聲音的、會變化的刺激物最感興趣,注意力最能集中。而多媒體能以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富有情趣的解說,悅耳動聽,優美如詩的
音樂來充分刺激幼兒的多種感官,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牢牢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其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
如中班詩歌教學《小雨點》,運用傳統的圖片進行教學,幼兒只能保持短暫的注意力。而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富于生動的屏幕畫面中――花兒在雨中開放,魚兒在水中嬉戲,苗兒在雨中長大,再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渲染活動氣氛,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種色彩鮮艷的動畫效果,讓幼兒快速進入學習的情境與教師互動,產生學習詩歌的內驅力,使幼兒視、聽、腦得到充分調動,幼兒愛聽、想說、樂思,有效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二、拓展生活經驗,擴大幼兒交流空間
《綱要》明確指出:要營造一個使幼兒想說、敢說、樂意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但由于同齡幼兒之間由于個性和環境的不同,語言表達也存在很大差異。有的樂于表達,有的羞于開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老師沒有豐富的語言素材,只能使想說的孩子無憑借物可說,不愿說的孩子更是無話可說。生活是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幼兒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才會有話可說,有樂于表達的內部動機。而多媒體教學就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把孩子們帶到遙遠的空間, 將幼兒接觸不到的人物,景物搬到教室里,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優美動人的旋律,立體的情景刺激幼兒的感官,使他們身臨其境,像認識周圍事物一樣去感受平時感受不到,認識不到的事物,從而擴大幼兒的認識范圍。
如在小班語言活動《小田鼠的背帶褲》中,我們不可能把形形色色的動物全請到課常上來和孩子們做游戲,而利用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在一次活動中讓孩子們見到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動物。網絡環境為幼兒提供了圖文并茂、豐富多采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想像。信息技術在課常上的運用,讓我們的孩子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生活經驗,讓我們的孩子也見多識廣、有話可說。
三、營造欣賞氛圍,讓幼兒感受語言之美
《綱要》中還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幼兒文學作品以其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在語言教學中具有美育功能。在多元整合幼兒園課本中,有許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
兒歌和小故事,由于幼兒身心發展的限制,對
兒歌和故事所要表達的內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如何使幼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浮想聯翩中感受意境美,幼兒園教學以傳統語言教育活動的圖片展示和語言說教已遠不能滿足幼兒對語言的需求。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可將故事的意境、內容、語言、生動的畫面統合在一起,讓幼兒多渠道感知,并以生動有趣的畫面展現出來,極大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使幼兒輕松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讓孩子真真切切感覺到語言之美。
如大班語言活動《秋天的雨》,當滴滴答答的的小雨畫面一出現,孩子們立即激動起來,嘰嘰喳喳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根據
音樂適時的提問、歸納,并輕輕朗誦詩歌,幼兒在如詩如畫的氛圍中充分理解了秋天的雨帶來了五彩繽紛和累累碩果。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情感的流動和語言的韻律美。
四、發散思維空間,強化幼兒語言表達
“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發展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語言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之一。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發展其理解能力的過程,幼兒理解能力的提高又能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多媒體
課件是由美術、影像、音樂、語言等多種效果結合在一起的綜合媒體,它突破了傳統教具的單向性和功能的單一性,將多種功能糅合在一起,能形象地展示日常生活中難以看到的事物或現象,還能將文學作品中抽象復雜的內容具體化、情境化、故事化,使之更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思維特點,從而更好地幫助幼兒理解作品內容。
例如:小班語言活動《小河邊》,老師用多媒體
課件展示了多種小動物跳下河,幼兒通過多媒體的生動展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回答問題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讓人忍俊不禁。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綜上所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效的。在語言教學中巧妙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幼兒在流暢、輕松的聲像環境中自由地理解和遐想。在發散思維狀態下,吸取教學內容的精華,理解其豐富內涵,加之觀察、理解、思維、記憶、并運用語言進行再創造,為孩子的思維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使課堂教學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從而更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有效融合信息技術 優化幼兒園語言活動】相關文章:
• 職前幼兒教師視唱練耳水平探討
• 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之淺談
• 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專業性
• 幼兒園老師的一天
• 淺談幼兒園營養膳食的合理搭配?
• 淺談幼兒園自然角的設計
• 淺談幼兒園大班環境的創設
• 幼兒園文化建設探析
• 新形勢下幼兒園黨建工作的思考
• 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優化模式之我見
• 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研究
• 讓幼兒園游戲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