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對幼兒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在這個注重學歷的時代中,應試教育在向學前教育階段滲透,出現了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幼兒過早變成小學生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成人應該多點耐心,等待兒童成長。
關鍵詞 小學化 身心危害 等待成長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意識的提高,現代社會人們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教育培訓的重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幼兒園本應是孩子享受童年時光的最佳場所,但現在幼兒園中的“小學化”傾向卻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應有的色彩。
1 小學化的表現
1.1 學習要求高,教學內容超綱
我國雖然進行了素質教育改革,但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大、課業負擔沉重等現象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漸漸蔓延到了幼兒園階段。現在我們國家的一些幼兒園,尤其民辦園中有坐滿了“小小學生”,他們被要求學習拼音、書寫漢字、做算術題,完成家庭作業等,而作業大多是內容單一的文化知識。目前許多幼兒園為了保證幼兒園的生源,紛紛應家長要求,通過教中班、大班的孩子算術、英語、拼音、識字等來最大限度的開發孩子的學習潛能,教學內容大大超前于孩子的身心所需。知識灌輸式的教法在幼兒園中并不新鮮,孩子到中班和大班便開始學習小學的內容,便忙于識字、背古詩、認數字。更有甚者打著幼小銜接的幌子,教授大班和學前班的孩子小學課程,并且無論從程度還是從范圍上,其內容都超過小學一年級上半學期水平,幼兒玩的權利被剝奪,嚴重影響了兒童心理健康。
1.2 行為規范多,教學方式機械灌輸
幼兒階段的主要特征是活潑好動,好奇好問。幼兒園照搬小學行為規范,過多的限制孩子的手腳活動,這本身就不符合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在這種行為規范之下,幼兒園中坐姿端正、專心聽講并機械回答老師問題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手腳隨便亂動,上課分心精力不集中將會被教師視作違規,對于教師的提問孩子回答不上來、大聲喧嘩甚至沒有舉手都會受到斥責。連課間的休息都要嚴格遵守“安靜”的要求。可以想象,這些“小學化的行為規范”,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盡管方便于對幼兒的管理,但這種固定限制幼兒自由的固定方式,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在這些行為規范中逐漸泯滅。這些要求用于規范小學生的行為都顯得嚴苛,用來規范幼兒的行為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涉及到各個領域,教學活動方法、形式本應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為了追求學習效率和成效,幼兒園的教學方式漸漸向小學靠攏,轉變為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為主。孩子每節學習活動課程的時間一般為三十分鐘左右,絕大時間均是老師講授,孩子缺乏觀察及游戲活動,沒有時間去消化知識,機械灌輸模式的教學交給孩子的只是無意義的知識,孩子沒有親眼看、親身感受、認真動腦筋,是無法學到東西的。
2 小學化不利于兒童身心發展
(1)生理方面:學前教育階段最強調的是發展幼兒的身體健康,但幼兒園的小學化管理卻對學前兒童的身體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新生兒每日排尿20~25次,1歲時每日排尿15~16次,1歲半左右小兒可自動控制排尿,排尿間隔時間逐漸延長,至學齡前和學齡期每日6、7次。①在幼兒園中,課程安排得滿滿的,幼兒在非常短暫的課間活動中才可以上廁所,很多小朋友都害怕在上課的時候跟老師說去上廁所,被看做是“不乖”而遭到訓斥。而學前兒童年齡越小,膀胱容積越小。②幼兒憋不住尿卻會被不明就里的老師看做是故意搗亂上課秩序。此外,幼兒也不宜長時間書寫,3~4歲的兒童,上下肢的活動已經相當協調,能夠很好地完成各種粗動作;而比較小的肌肉發育較晚,5~6歲的兒童,手部的肌肉才發育迅速,能初步做一些較精細的工作,但是時間不能持續過久,容易產生疲勞。③幼兒園的知識傳授要求兒童手部的工作量遠遠多于四肢的運動,這種不符合規律的做法不僅會影響到兒童的肌肉發展,同時也會讓應該得到鍛煉的肌肉得不到良好發展。教師要求兒童時時保持安靜,生搬硬套小學生地行為規范,一味追求成效只會危及兒童身體健康,造成體質羸弱,呆板木訥。
(2)心理方面: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完成的,通過爬樓以及之后對各年齡階段孩子其他學習領域的實驗,得出了任何一項教育試驗活教育內容針對某個受訓對象,都存在一個“最佳教育期”,由此可知超前的或過于強調收益的教育是無意義和低效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愛彌爾》中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在這種教育之下,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幼兒,搖頭晃腦地背著三字經不解其意,機械地算著兩位數加減,小小年紀說大人話辦大人事,這并不是“懂事”,而是一個束縛了個性的機械復制品,他們原本的想象力、創造力被扼殺了,所謂的興趣挖掘只會讓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古板生硬的教學方式使幼兒興趣缺失,超年齡的學習內容泯滅孩童天性。
3 多點耐心,等待兒童成長
兒童誕生于母腹,像一粒渴望向外界生根發芽的種子,具有成才的條件和可能。成人需要對他進行引導,但并不是說成人能夠按自己所想去隨意安排孩子的人生。教育應該將兒童內發性的成長及其精神本性作為依據,而不應該把他視為任意涂抹色彩的“白板”,或者把他視為可以隨意捶打定形的金屬,如果那樣他的本性和自然天賦將喪失殆盡。自然界中萬物都有自身的規律,教育欲達成效必須要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在這個追求效率的年代,急功近利的心態使成人在教育孩子上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為迎合這種心態,幼兒園引入小學的課程,開設興趣班,為顯現出幼兒園的“教學效果”,進行超前和灌輸教育,孩子計算、識字的能力確實是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幾道數學題、幾篇田字格上的漢字、幾首古詩就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嗎?現在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毋庸置疑,違反了幼兒自身的發展規律,提前教育、過度教育不僅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而且收效甚微。所以在幼兒期,教育者更多應該是用一種等待成長的心態,多一點耐心,過度的教育只會使兒童產生厭惡情緒,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
注釋
① 歐陽新明.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54.
② 歐陽新明.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54.
③ 歐陽新明.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49.
參考文獻
[1] 沙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冷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
論文.
[2] 歐陽新明.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 盧梭著.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4] 柴占學.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不容忽視――學前幼兒教育現狀調查分析報告[J].中國農村教育,2010(7).
【幼兒園小學化:急功近利下的揠苗助長】相關文章:
•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幼兒園教學
• 淺談幼兒園如何開展音樂教育活動
• 幼兒園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 幼兒園教師在職培訓方式的探究
• 談談幼兒園中的游戲教學
• 美國幼兒園的教育理念
• 幼兒園教學特點及教學方法創新
• 幼兒園自主游戲的組織與指導
• 幼兒園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淺析
• 幼兒園老師不待見孩子,咋辦
• 初探幼兒園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研究
• 幼兒園的音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