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2016年浙江省教育資源平臺個人特色空間創建活動為例,重點觀察幼兒教師群體空間創建活動參與情況,梳理了幼兒教師在空間創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參與活動的熱情不高、特色無法提煉、資源不能體系化且精品原創資源匱乏、空間網頁設計的技術能力不佳、空間互訪的意義和作用不明顯等問題。作者結合自己的特色空間建設實踐,觀察反思,提出幼兒教師空間建設應放慢腳步,調整好心態,要重視教師自身教育資源的基礎積累,依靠示范特色空間,以地區為單位以點帶面引領并帶動一批有實力、有熱情的教師創設優質的精品空間,從精品慢慢提煉自己的特色,在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中實現空間創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特色空間 創建 幼兒教師
浙江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作為浙江智慧教育的重點工程,其建設的目的就是搭建平臺供老師們相互交流和學習,慢慢形成個體資源管理的環境和群體資源交流的通道,這個目標定位很明確,但老師們在實際的創建過程中卻問題多多,尤其是幼兒園教師群體。結合本鎮幼兒教師空間建設的主要突出問題,作者從自身參與空間建設的實踐出發,反思比較問題產生的原因,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 基于全省幼兒教師參與空間創建的獲獎情況
從2016年教師空間創設的活動情況統計,((浙教技中心﹝2016﹞28號)精神)全省共有9643名教師報名參加空間創設活動。從活動評審的結果看,全省幼兒教師獲獎情況為一等獎3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9個、省級特色空間26個,總體幼兒教師獲獎情況統計總數為41個,而小學教師的獲獎總數則為462個、中學326個。比賽雖然不能反映全部的事實情況,但問題卻是客觀存在的,學前教育段與其他學段的教師獲獎總數存在較大的數據差,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幼兒教師空間創設的能力總體偏于薄弱,空間參與的積極性偏低。
二 基于本鎮幼兒教師空間創建的基本情況
分析本鎮幼兒教師空間創建情況,截止2017 年8月23號的數據,統計活躍空間的比例僅占教師空間總數的48%,且活躍的數據徘徊在空間活躍度標準的邊緣,可見老師們創建空間的主動性很低。創建空間不是教師自己愿意做的,而是學校的考核任務,自己隨便上傳一些東西,看起來有內容了就行,不管這些轉載的內容是否是自己空間定位的內容。
資源不能體系化且精品原創資源匱乏。好多老師看似上傳資源很多,但系統化格局沒有建立,資源零落,且以單幅圖片為一個資源的居多,跟自己的空間主題沒什么關系的圖片也很多。轉載來、轉載去的文章占大部分,且不明白自己轉載這些文章是為了什么,特色無法提煉、空間網頁設計的技術能力不佳、空間互訪的意義和作用不明顯都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三 梳理教師個人空間創建中問題的類型
(一)疑惑不解型
這類教師在空間創設初期從開始直到結束都沒明白空間建設的意義在哪里?不明白我為什么要來建設這個空間,空間建設對自身的教育能力發展有哪些幫助?值不值得花大力氣去建設并維護他,我又該從何處入手,怎樣提煉我的空間特色,一片迷惘,只好先放一邊。
(二)互訪遇挫型
這類教師有一定的教學技術能力,也嘗試著建設自己的個人空間,但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自己的資源別人拿去得比較多,而自己在互訪的過程中,并沒有發現能為自己所用的優質資源,本著互惠互利,不惠不利的原則,也就不再上傳資源為她人做嫁衣,浪費的卻是自己的時間。
(三)技術困難型
幼兒教師群體的學歷提升比例雖然逐年提升,但自身的能力發展卻并不是成之成正比發展的,很多本科學歷的含金量還不如幼教學前職業教育,只是擺著看看的學歷,空間創設需要有基礎的網頁設計能力,對老師們計算機應用能力提出了挑戰,有的老師嘗試失敗后,不愿花精力去自我學習,或不愿麻煩同事尋求幫助解決技術難點,便只好放任自流,從此不再過問。
(四)資源匱乏型
原創資源對研究型的教師來說,不算困難,她們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教育資源的原始積累、收集和整理成自己的資源庫。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運用資源的能力較高,形成自己新的、有自己特色的教學資源,如課題研究、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教學特色等。但幼兒教師群體中這類型的教師只占教師總數的小部分,絕大多數教師還是普通的教師,她們安于現狀,平時的積累不多,有的也只是拿來主義,不懂教學研究,很少有自己創新的內涵加入,真正屬于自己的原創少之又少,因此資源平臺中要求建立具體特色的資源體系就只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五)任務過關型
一線幼兒教師工作量大,工作內容瑣碎繁雜。除日常的教學工作、班級工作、家長工作、檔案工作外,還要投入時間用于各種創建任務和培訓計劃。時間對于她們來說總是越多越好。而空間建設的工作量巨大,創建的時間跨度長,需要經常更新和維護,這勢必需要老師們額外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原本有限的時間變的更加捉襟見肘。老師們一方面感受著教育技術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另一方面也同樣承受著新技術學習應用的巨大壓力。一些老師即使有能力去做這件事,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最起碼的要求便是過關再說。
(六)比賽驅動型
這類型的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修養,和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能勇敢的挑戰自己去創設自己的個人空間,初衷很好,但礙于空間比賽指標要求頗高,于是疲于奔波在眼花繚亂的空間忙于求回訪求點贊,成為空間的穿越者,每天忙到深夜,卻違背了原來空間建設的初衷。不是不想好好看看別人的心血之作,而是自己離那目標太遠。比賽的疲累經歷,導致比賽結束后的全面放手,因為實在需要好好休息,空間怎么樣,那就是下次比賽的事情了。
教育公共資源平臺建設的目的是要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從最初的網絡學習到自主開發個人教育空間,從一個平臺面向眾多教師,再到眾多教師空間存在交互學習的轉變。但就目前的幼兒教師空間創建的實際情況看,這還遠遠只是一個神話。如何打破這一現狀?本文認為幼兒教師個人空間建設應放慢腳步,教師要調整好心態,重視自身教育資源的基礎積累,提高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探索空間建設整合學前教育的應用途徑和案例研究,激發幼兒教師空間建設的熱情,最大限度的發揮平臺建設的實效性。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給予支持、予以改進:
(一)加快學前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
近年來,我省幼兒園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增加,幼兒園網絡化程度逐年提升,幼兒園的信息化管理日趨規范。幼兒園教師,在利用各類網絡教育資源方面,能力較以往也有飛速的提升。但總的來說,幼兒園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與其他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相比,幼兒園的信息化發展還很緩慢。由于幼兒園應用信息技術的定位比較模糊,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及軟件建設投入不足,且城鄉差別大,教師的信息素養整體不高。因此,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優勢尚未充分體現出來。教師個人空間建設對促進整個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對教師專業成長發展是否有效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
(二)加大學前教育資源的建設力度
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永恒話題。學前教育量大面廣,推進學前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優勢在于資源的共建共享。因此,集成優質教育資源,推進資源共享是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當務之急。打開浙江省教師教育資源平臺,點擊資源菜單欄發現,學前教育資源庫數量僅為3933份、小學117156份、初中101865份、高中20503份,從各年段資源的收集總量來看學前教育的資源數量明顯偏低。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有關文檔資源收集的平臺很多,且檢索方便,對一些急需檢索收集資料的老師而言,與其漫無目標的在教師個人空間瞎轉悠,大海撈針尋找資源,寧可花錢去其他檢索方便的網站找資源甚至買優質資源。因此建設總量豐富、種類齊全的優質學前教育平臺檢索資源庫,也是推動幼兒教師教育資源常態化運用,創建個人特色空間的源動力。
(三)轉變教師創建空間的心態
教師個人空間建設是個細水長流的過程,需要廣大教師的全情投入,只靠小部分教師的努力是遠遠達不到預期目標的。有的老師偶爾登陸或時有時無的去串一下幾個空間,訪問一下,或上傳一些良莠不濟的資源文檔,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此,調動好群體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老師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重視教學資源的原始積累,分享優質的教育教學原創資源,精品資源,是資源平臺和諧、穩步、實效、健康發展的基礎。
(四)分層次為不同的教師量身定制空間建設的目標
大一統的教師個人空間創設目標定位,無法激發廣大教師創建空間的熱情。以學校為單位,分層次,把教師分為專家型教師、研究型教師、成長型教師、經驗型教師和新芽型教師,根據教師的雙向指標即教科研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設計不同的空間考核任務,空間上傳的資源質量和數量要運用相關的考核機制做監督,老師們要把這項任務納入年度個人發展目標,年底對達到目標的老師實行空間考核優秀的評定,并寄予經費的獎勵,激發老師們空間建設的積極性。
(五)要改變教師個人空間互動的交流方式
與qq、微信等社交軟件平臺不同,教師資源平臺的創設目的不是以社交為目的,大多老師瀏覽別人的空間后,很少會客觀的去評價對方空間建設的內涵、資源建設的優缺,以及文章寫作的內容等,一覽而過,只留足跡,不見痕跡。當然這可能與不同學科的學科障礙有關,不同專業、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模式,老師們不敢輕易嘗試評價。建議教師在空間訪問的過程中不要盲目追求關注度,只需關注那些自己確實想要關注的對象就行,在通訊錄頁面點擊關注的對象就能瀏覽對方的網頁,有關注的“點”,自然就有學習交流的“點”,智慧智慧學習廣場APP的投入和應用,能解決交流互通的問題,但目前功能還不夠強大,應用還會經常性的出現問題,推廣的力度還不夠廣,技術研究部門與一線教師共同開發,推廣其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張燕. 浙江教育技術 . 浙江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個人教育空間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J) 2016,(4)
郭力平、賴佳欣.幼兒教育.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的思考與展望(J).2013,(10)
【淺談教育資源平臺幼兒教師特色空間創建的問題與思考】相關文章: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