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發展的最佳時期。不同學科的知識對促進幼兒智慧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學內在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對發展幼兒數理邏輯智慧更具有特殊的價值。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就是利用數的這種特殊價值來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同時培養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日后的小學數學教育做好心理準備。
一、數學與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為特征的。就這兩個特征而言,數學是很不適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及思維發展水平的一門學科。如果把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看作是單純地教給幼兒兒一些粗淺的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只滿足幼兒兒記住了一些數字,能表達某一概念涵義的詞語,那么幼兒對數學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會失去教數學的興致。
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影響兒童學好數學的一個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它還影響著學習態度和學習信心。幼兒時期是培養學習興趣、態度和信心的重要時期。有研究表明,成人對數學的厭惡和學習的失敗,常常是由于幼年期某個持殊的原因造成的。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它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只有當幼兒對某件事物或者某個活動發生興趣時,他才會積極地參加,主動地探索和自覺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態度和樹立信心的基礎。如果幼兒在最初接觸數學時就沒有興趣,學習的態度不積極,就很可能影響今后學習數的學業成績,導致在數學學習上的失敗。
影響幼兒對數學興趣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學習內容不適合幼兒的接受能力,二是教學方法不適合幼兒的認知特點,三是教師對幼兒學習成績的態度。
最能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是那些“使幼兒跳一跳能夠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在進行數教育的活動中,當幼兒能夠熟練地把一組物體按其屬性分成幾組以后,這時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學習活動就是比較各組物體之間的多少。讓幼兒在這些組中找出物體個數最多的,或最少的。這個活動實際上是把幼兒對事物外部物征或質的思考引向對量的思考,使他們開始跨入數概念形成的歷程,這是幼兒思維的一個跳躍。
幼兒在剛剛學會一種技能,或者理解一個概念后,有一種反復練習這種技能,或反復領會這個概念的強烈欲望,這時教師就為幼兒提供一組活動,以滿足他們的欲望,這樣更能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有一個四歲半的女孩,她對排序的小組活動,其主要原因是她有掌握排序技能,還不能理解序列中物體的傳遞關系,在幾次嘗試失敗后便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這時教師專門對進行了個別輔導,幫助她領會排的規則,引導她從相鄰的兩物體進行比較,逐步增加到在一個序列中對一組物體的比較,逐步增加到在一個序列是對一組物體的比較,幫助她排出了一個序列,使她很快領會了活動規則,理解了序列的含義。在教師走后,她復排出6次10個物體的序列,并在以后的數學活動中都積極地參加到排序的小組去活動。
因此教學內容的組織要引起幼兒的興趣,第一,應選取適應幼兒的能力并具有挑戰性的知識或技能;第二,要為剛學會某種技能或概念的幼兒提供充分練習或動用的機會。這種練習或動用的機會應該是同類型經驗的不同情境。例如幼兒剛剛掌握了分類的技能,就可以提供不同的實物材料,讓幼兒從物體旬部特征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分類,也可讓幼兒從物體的內部屬性進行分類,這樣不僅利于幼兒類概念的形成,而且可以促進類概念的發展,從而培養幼兒對數學材料的概括能力。
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幼兒的學習也有影響。最能旨起幼兒興趣的教學方法是適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方法。在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往往只注意幼兒思維形象性的特點,而忽視幼兒解決抽象問題過程中的思維直覺形動生性的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一般多采用講解、演示的方法,很少讓幼兒直接操作材料,這樣常常使幼兒在不理解的基礎上記住了一些數學語言或概念,這種沒有理解內涵的語言、概念就成為枯燥的記憶符號而使幼兒失去對數學的興趣。數學來自現實世界的抽象,它的許多概念及其屬性都可以轉化成具體的事物,成為幼兒可以操作的材料。幼兒在感知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再進行概念屬性的抽象。這樣獲得的概念對幼兒來說是能理解的,是有意義的,也是有趣的。例如10以內的自然數列可以通過以“1”為等差,遞增到10的擺放紐扣來感知。
教師對幼兒數學成績的態度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并不亞于內容和方法不當的不利影響。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一位老教師回憶她小時候學習數學的情景,在入小學前她已跟著爸爸學會了四則運算,也很喜歡數學。入學時一下就跳到三年級學習。在一次老師出了一道除法運算題要學生上黑板演算,在別人都不愿意上去的情況下,她上去用小除法算出來了。可是,教師要求用大出發解題,并對他的解答做了否定說:“這么笨,連大除法都不知道”,教師的這種態度極大的損害了老教師幼年喜歡數學的熱情。從此他對數學“告別”了,一上數學課就想逃課。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不管幼兒解答數學問題的結果如何,教師都不應給予否定的態度,鼓勵幼兒不斷探索,直到取得正確答案為止,在幼兒時期保護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對數學的積、好奇的態度比使幼兒得到正確答案更重要。研究表明孩子對于數學的態度和興趣在十一歲以前是至關重要的。說“我不喜歡數學”對成年人,通常都是在這個年齡時期就形成了這個看法,如果一個人不喜歡某件事物 ,他就會避開它,甚至于會害怕它。這就是形成了心理上的“阻滯”。孩子們對數學形成“阻滯”的事很常見,因此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中,一但幼兒接觸到數學,教師就要注意保護孩子的積極、好奇的態度,為他們日后進一步接受數學教育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二、幼兒可接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確定幼兒數學教育內容的一個標準就是有關數學知識的結構要與幼兒智慧發展的運算結構相互適應,同時能夠引導和促進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幼兒數學教育可確定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 集合和對應
集合和對應是險地數學的兩個基本概念,他們對數學和邏輯的概念形成起著基礎概念的作用,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能夠用實物進行操作和運算,這正適合幼兒認識發展的水平。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舉法、描述法、圖示法,圖示法能直觀的表示一個集合。這種方法在幼兒數學教育中使用教多。
一一對應是幼兒不用計數而能比較兩種物體多少的邏輯方法,它是形成等數性觀念的必備技能,并被運用在計數活動中。因此幼兒掌握一一對應關系是其數概念形成的基礎條件。
(二) 數、技術和數的運算
幼兒認識10以內的自然數和0,認識和書寫阿拉伯數字,掌握計數技能和10以內的加減運算是幼兒園數學教育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可以使幼兒在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同時獲得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 量與計量
客觀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都有一定的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開始和各種計量打交道。如:物體的大小,走路的快慢,物體的距離等等。幼兒學習比較各種量可以正確的認識周圍事物,促進思維的發展。
讓幼兒學習對各種量的比較,可以幫助幼兒建立序的概念。例如:比較一組棍子的長度,把它們按從短到長的順序排列起來。通常排序列比較事物的量還可以幫助幼兒理解量相對性,幼兒學習計量通常采用計量的方法,不使用通用的標準計量單位,而是利用各種自然物作記量單位來測量物體的長度、重量、容積。幼兒學習計量的意義在于運用數概念,體驗把整體分解成部分,和部分與部分置換的預算結構,從而建立測量單位體系的觀念,為日學習計量做好心里準備。
(四)空間與幾何形體
讓幼兒初步認識一些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和一些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有助于培養幼兒具體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為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中出來讓幼兒知道這些幾體圖形的名稱和特征以外,重點是幫助幼兒理解各種圖形之間的關系。
客觀世界中的各種事物都是以一定的空間形式存在著的,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鄰近、次序、分離、包圍等空間關系。理解和掌握這些空間關系是進行空間直覺思維的基礎,也是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
在讓幼兒認識立體圖形時還可以結合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系。幫助幼兒從關系入手來思考事物之間的聯系。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數學思維。
上述這些內容只要我們采用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活動來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幼兒理解它們,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思維的發展。
【淺談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相關文章:
• 談學具的美育功能
• 關于當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思考
• 對成功數學教學活動要素的思考
• 激發幼兒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情感教學
• 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
• 對幼兒數學教育的幾點思考
• 幼兒計算嘗試的實驗研究
• 淺談在語言活動中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 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 引導幼兒輕松學習數學感悟
• 如何將數學教育整合到主題教學中
• 幼兒數學教育中數的教育內容的一些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