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次活動思路的不同點: 1、活動準備:第一次:部分作業紙上,教師用黑色記號筆畫上了一些圖形或線條,部分作業紙上沒有任何圖形和線條。
第二次:教師在作業紙的中心部分,用藍色記號筆,畫上一根線條或一只圖形。
2、創作結果:
第一次:幼兒構圖零碎,畫面單調,自由創作的幼兒較多。
第二次:幼兒的構圖較合理,畫面內容豐富。
3、活動評價:
第一次:教師為主,幼兒為輔,孩子自己的作品也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講述。注重師幼互動,但層次較淺。
第二次:先畫完的幼兒互相交流著自己的作品,再指出自己喜歡的作品,并講出為什么,教師坐在幼兒的位置上,聽幼兒講述。注重深層次師幼互動、幼幼互動。
二、分析:
1、材料準備方面:
第一次我提供了部分沒有線條和圖形的作業紙,這給幼兒作畫提供了一種更自由的自我表達方式,幼兒可以隨意選擇 表達內容和表現方式,可是這種自由表現會使繪畫處于漫游式的自流狀態,畫法依賴于原形符號的自然顯現,繪畫方式的發展處于自發狀態。由此容易誘發惰性達到一定水平后難以再突破,從而形成保守性。提供的線條和圖形未用不同顏色分開,這給幼兒最后的講評帶來了不便。第二次我把圖形或線條放在紙的中間位置,不但有效的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性,而且給幼兒的畫面安排有了暗示。
2、活動評價方面:
完整的藝術活動應包括藝術感知、藝術創作、藝術評價三個環節,他們是相互滲透、相互支持有機統一的,評價是幼兒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一種方式,幼兒會在評價中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創作的快樂傳遞給同伴,同時也提高了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能力,促進創作水平的提高。第一次我總以提問的方式問幼兒,你這兒是什么,那兒是什么,然后,根據幼兒的只字片語,用自己的感覺來向其他幼兒介紹這位幼兒的作品,實際上我無形中扮演了一個評價者,而忽視了幼兒作為評價者的作用,迫使幼兒依賴于老師,從而使幼兒失去了自主性,喪失了自我表現的信心。第二次我注重幼兒的自我介紹及幼兒間的互相評說和欣賞為主,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采取多種方式來進行。讓先畫好的幼兒與同伴自由交流自己的作品,幼兒可以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挑出自己的作品向大家介紹。這樣既可以使大多數幼兒都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在幼兒評講時,征求幼兒自己在哪兒聽他講述,這給幼兒創設了一個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樂意說。
3、創作結果方面:
第一次給幼兒提供了部分白紙,留給幼兒的創作空間過大,幼兒任意創作的作品較多,這種結果體現不了活動目標。白紙上過多的線條、圖形,留給幼兒的創作空間又太小,所以幼兒的畫面比較零碎,這些幼兒根據圖形、線條想象了,但是他們的經驗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第二次給幼兒適當的創作空間,適當的畫面安排,故幼兒的作品有創意,而且每個幼兒的每一副作品都不相同。
在這次活動中,我通過自己不斷思考、審視、判斷、分析、總結,使我在教育觀念上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現在,我清楚地認識到:在教育目標上要著眼于是否培養了幼兒終身受益的品質;在教育內容選擇上要著眼于是否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教學策略上是否注重師幼互動、幼幼互動,同時,評價中是否注重個性化的幼兒藝術評價。
【感悟幼兒圖形想象畫】相關文章:
• 課堂環境創設于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之我見
• 讓孩子的美術作品更加有生命力
• 涂鴉與成長
• 撕紙讓幼兒“心靈手巧”
• 發掘色彩的價值
• 學會賞識讓孩子畫出心中的畫
• 幼兒美術活動指導四環節
• 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
• 噴畫——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應用
• 幼兒園班級管理教師角色的定位
• 如何提高美術活動的高效性
• 在繪畫中發現幼兒機械模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