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教師在表演游戲中觀念層面和行為層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她們不能正確理解表演游戲的概念、游戲組織與實施忽視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控制程度高,指導不夠深入,針對性不強,表演游戲評價以結果評價為主等。
關鍵詞:性質與特點;指導原則;方法與策略
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表演游戲是創造性游戲的一種,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游戲。幼兒園的游戲在我國現已普遍受到關注,游戲研究成果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表演游戲的開展狀況卻不容樂觀,筆者認為,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正確理解表演游戲的性質特點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一、幼兒園表演游戲的性質與特點
1.幼兒園表演游戲是游戲而不是戲劇表演。表演游戲與戲劇表演的根本區別在于,表演游戲是幼兒自己“自娛自樂”的活動,幼兒只是因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們并不是在為“觀眾”表演。事實上,他們心中并沒有“觀眾”,他們也根本不在乎“觀眾”。“目的在于自身”并“專注于自身”是游戲活動的本質特點。促使幼兒持續活動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戲活動本身,而不是來自外部的要求或獎賞,在這樣的活動中體驗到了游戲的愉悅感。
2.表演游戲兼具“游戲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戲和角色游戲的區別在于,角色游戲是幼兒自己生活經驗的反映;而表演游戲以“故事”為依據的特點決定了表演游戲的“表演性”。從選擇和確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戲就已經有了一個規范游戲者的框架。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會自發地在頭腦中將自己的言行與故事情節、人物聯系起來。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現”要求構成了表演游戲“表演性”的基礎,而且也正是這種“表演性”構成了表演游戲區別于其他類型游戲的根本特征。
3.表演游戲需要教師的指導。幼兒表演游戲的一般規律和年齡特點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表演游戲要經歷一個從一般性表現到生動性表現的發展過程。但是,幼兒自身并不能完成從一般性表現到生動性表現的提升,也不能完成從目的性角色行為到嬉戲性角色行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為的回歸。表演游戲的“表演性”和幼兒表演游戲的一般規律和年齡特點決定了教師對幼兒的表演游戲進行指導的必要性。
二、表演游戲的指導原則
1.“游戲性”先于“表演性”。在組織和指導幼兒開展表演游戲時,要遵循的第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游戲性”先于“表演性”,游戲性體驗是游戲活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分和構成因素。教師首先應當保證幼兒擁有自由選擇和自主決定的權利;對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現以及表現的方式方法,幼兒應當擁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聽從教師或由教師規定。同時,教師的指導不能剝奪幼兒的“游戲性”體驗。
2.“游戲性”與“表演性”的統一。表演游戲的“表演性”與“游戲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很好地融合交織在一起的。“游戲性”應當是基本的,它體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表演性”則是逐漸提高完善的,由“一般性表現”向“生動性表現”發展,作為活動的結果顯現出來。所以,表演游戲的“表演性”并不一定要以犧牲表演游戲的“游戲性”為代價。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一定要學會“等待”,幼兒的表演游戲從“一般性表現水平”向“生動性表現水平”的提升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它需要時間,需要“重復”和“練習”。
三、表演游戲的指導方法與策略
1.觀察。①在日常活動中隨機地觀察,敏銳發現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然后以此為依據,及時地組織和指導幼兒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②在游戲中進行班級整體掃描式觀察,觀察幼兒的表情、言行,判斷他們是處于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還是無所事事的消極狀態,判斷空間材料是否適合幼兒活動需要。③在游戲中有重點地個別觀察,注意小組幼兒或個別幼兒的特定需要,適時適度地提供幫助。
2.提供材料。在表演游戲中,教師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兒的活動,而不能僅僅把材料當做“道具”。因此,什么時候提供什么樣的材料,應當根據幼兒活動的實際需要。當幼兒還沒有產生對材料的需求時,教師不必立即呈現自己認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
3.記錄。記錄的對象是活動過程及其結果,包括:幼兒的各種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有關物品和材料、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言談及行為表現的描述等等。其形式包括圖畫、實物、照片、錄音、錄像、幻燈、文字說明等。記錄的主體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幼兒。
總之,表演游戲是一個創造空間很大的游戲,教師要充分把握表演游戲性質特點和幼兒年齡班特點,并在游戲中進行有效指導,這樣幼兒的表演游戲水平就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幼兒園表演游戲特點與指導策略】相關文章:
• 家長對幼兒園的支持緣于家長對幼兒園的信任
• 幼兒園暴力之后,怎么護心?
• 實心球教學
• 農村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
• 學前教育的鋼琴教學闡述
• 淺談幼兒園教育中的舞蹈教學
• 學前教育專業開設手風琴課程思考
• 幼兒園教育價值觀建設
• 幼兒園親子活動設計與實踐分析
• 幼兒園圖書館管理與建設之我見
• 幼兒園保育常規管理的實效性探析
•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育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