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提出,幼教工作者對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不斷呈現出新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并被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下面就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幾點問題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作了一些探究。
一、提升教師素質,明確數學概念
數學教學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準確把握數學概念的屬性,并能用幼兒容易理解的數學語言來表達。這對幼兒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錯誤的情況。例如小班《圖形找家》這一節數學活動,活動中讓幼兒幫圖形寶寶按顏色和形狀找家,家是分好了,可是這個紅色的三角形寶寶發現了個問題,幼兒觀察發現紅色的三角形既可以回三角形寶寶家也可以回紅色寶寶家,幼兒存在的問題差不多都是無法把中間交集部分的那個圖形梳理出來,教師沒有引導孩子去觀察,去發現問題,活動就結束了。幼兒沒有對交集的認識,沒有想到把兩個圈交叉在一起,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幼兒將把紅色的三角形放到中間移動形成交集。讓幼兒一起觀察,發現這樣紅色三角形就可以兩個家都回了。
眾所周知,教師加強對數學理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數學理論以及科學全面地理解數學概念,才能將數學概念正確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例如中班數學活動《蔬菜的家》(感知集合):在第一環節通過游戲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集合。在第二環節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初步了解集合、子集的包含關系。教師如果充分認識到集合概念在幼兒計數和數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會在多種活動中讓幼兒根據著眼點的不同,認識種種不同的新集合。通過對實物的交叉分類,不僅可以活躍幼兒的思維,而且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僅僅做到知其然是不夠的,還應做到知其所以然,這就必須去學習數學理論,弄清數學概念。
二、教育思想落后,教學方法單一
一些老師總是認為幼兒園數學教學是數學老師的工作,是應該由數學老師在數學課上完成。而通過長期的教學體念,我發現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在數學活動中,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怎樣把數學教學融人到幼兒園各科教學活動中呢?
(一)精心布置幼兒適宜的學習環境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要提高幼兒的數學能力和教學效果,就得為幼兒提供一個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如中班數學活動《飲料超市》,課前在數學角里布置一個飲料超市的情景,店里擺滿了空飲料瓶數個、白開水和橙汁、同樣大小的紙杯若干個、彩色筆等等。老師當飲料超市的老板,讓幼兒輪流當老板和客人。這樣使幼兒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學會了瓶子和杯之間的容量關系,從而又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了開飲料超市的樂趣,使數學知識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ǘ┮杂螒驗橹鞯臄祵W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為了引發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利用玩具和游戲寓教于樂,是幼兒最容易接受、最樂于參與的一種學習模式,而幼兒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點子,無形中就培養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小班數學活動《和圖形寶寶做游戲》:我針對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采用了三個游戲,和小朋友們共同復習對四種圖形的認識。活動開始時,以游戲《摸一摸,圖形寶寶的百寶箱》引出了本次的活動,幼兒逐一摸出箱中的各種幾何圖形,這個環節是讓幼兒在充滿好奇與猜想中進行的,感知箱子中的各種圖形,并找出教室中相應形狀的事物。接下來是師幼一起總結四種圖形的名稱和基本特征。在游戲《捉迷藏》的環節中,當幼兒有所發現時,引導幼兒把自己發現的圖形說出來,并將其數出來。因為孩子在發現的過程中,他會對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系統化、結構化,同時還得到了相應的鞏固,在說的過程中還可以讓同伴分享了他的發現和獲得知識的滿足感。在拼拼樂的環節中,通過每個小朋友的實際操作,激發了幼兒探索的欲望,發揮想象用自己喜歡的幾何圖形拼在一起,創造出不同的事物。幼兒來到操作區后,可以按照老師的提出要求進行操作了,近十分鐘后,大部分幼兒能拼出不同于老師的物體(如:有房子,機器人,汽車,風車等)。因此,游戲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自主的掌握了數學知識,從而喜歡學數學、探究數學、學習數學。
三、探究幼兒心理特點,重視幼兒思維發展
一些老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對幼兒的心理特點掌握不夠,忽視了幼兒思維的發展特點,因此,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其實,幼兒期思維發展的趨勢是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尚處于萌芽狀態。幼兒學習數學,主要通過四個階段,即實物操作――語言表達――圖像把握――符號把握,從而建立數學的知識結構。每一次數學活動都必須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目標,不是通過一兩次活動就能完成的。
皮亞杰的理論認為:兒童的思維是一個整體的結構,兒童思維的發展就表現為思維結構的發展。
長期以來,幼兒數學教育存在重知識的學習、計算技能的訓練,而輕思維方法的培養、思維結構的發展,這種傾向非常嚴重。教師總是想通過演示、講解、總結,讓孩子記住某個知識、某個規律、某個方法,讓孩子一開始接觸數學就學會死記硬背,導致幼兒獲得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既培養不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不能讓幼兒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
可見,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不斷發現問題,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探究、解決問題,才能使幼兒園的數學教學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斷向縱深發展,才能不斷提升幼兒園數學教學質量。
【探究存在問題提升幼兒園數學教學質量】相關文章:
• 幼兒園引入足球運動的實踐與思考
• 幼兒園幼兒教育的探究
• 淺談幼兒園歌唱活動的有效開展
• 如何在幼兒園中巧用獎勵
• 關于幼兒園教育改革的研究思考
• 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研究
• 幼兒園飲食生活的教育價值
• 幼兒園男教師的需求現狀調查研究
• 淺談示范幼兒園如何與鄉鎮幼兒園結對幫扶
• 幼兒園建筑室內設計要點分析
• 原始彩陶欣賞活動在幼兒園
• 如何在幼兒園中配備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