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活動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幼兒園所喜歡的活動形式,這種活動對孩子的發展來說具有獨特的魅力,寬松的學習氛圍、豐富的學習材料、自由結伴、共享交流……這些,證明區域活動是幼兒素質啟蒙教育的好途徑,是幼兒園當前教育綱要精神與理念的具體體現。但由于種種原因,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和價值。
【關鍵詞】區域活動;自主性; 規則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126-01
區域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和延伸活動,一起組織形式的靈活,活動內容的豐富,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多層次,多角度動手,交往更好發展個性的機會。
通過幾年開設活動區的實踐,我積累了一些經驗,與大家共同交流與研討。
一、結合幼兒園自身特點,創設活動區
常常聽到教師說:“我們的活動室這么小,孩子這么多,設那些區合適?”“怎樣解決活動空間的問題?”在此首先我們要明確在活動區中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定位。其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通過提供有發展價值的環境,適當、適時的提供幼兒發展機會和條件來實現,基于這種認識,我們應該改變活動區形式上的固定單一化。活動區得空間間隔,不再都是用柜子將每個區,局限在某一空間或固定在某一位置上,而是采取了靈活機動的辦法分割教師的空間,每班根據具體活動至少有三個固定的區域:如小班設置了:結構區、積木區、娃娃家等。在中班設置了小制作區、圖書區、生活勞動區等。在大班設置了:科學活動區、美工區、火紅小超市等等。由于每個區域的活動空間和人數有限,當這些區域的標識已全被幼兒領走,分別進入各自所選的區域后,沒有得到固定區域活動標識的幼兒可待特制的自由角色標識,隨時可以用教師準備好的小墊子往地上一鋪,就自成一區或三五人,開始活動。將活動去活動的內容與整個幼兒園教育有機融合,相互補充。使教師創設的固定的、靈活的區域都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
二、我們要樹立幼兒是活動的主題的觀念
“幼兒是活動的主題”是幼兒園學前教育綱要的指導思想之一,它強調幼兒是在與同伴及環境的交往、實踐活動中不斷的發展的,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給孩子以自我發展的機會。確實,孩子與生俱來就對周圍的環境有種好奇、探索,有一種主動了解的欲望,而教育就應該要保護孩子的這種“主動”。以往,在教學中我們比較習慣于教師先示范,幼兒被動模仿,教師灌輸,幼兒被動接受,用接受式學習的方式讓幼兒學習,這種學習方法在我們進行的區域活動中也留下了點滴的痕跡,表現在幼兒必須按教師的意志進行活動。比如,有時在區域活動中由于人數的限制,幾個不愿意看圖書的孩子或是調皮的孩子,為了照顧整體,被安排必須要看書,因為別的區幼兒已經滿了,規定孩子要堅守崗位等,以教師的意志去規范孩子的行為。還有時,為了讓活動室里的環境更好一些,就讓幾個畫得好的幼兒或是手工好的幼兒在美工區完成我們的任務,盡管有的幼兒并不愿意。如果這樣區域活動中孩子的自主性,主題性能體現嗎?肯定不行。因此,要使孩子在區域活動中自主選擇、自主交流、自主活動,必須具備幼兒是活動主體的理念。教師要學會與幼兒相處,在活動中要給與幼兒積極的期望。在區域活動中,教師作為活動環境的創造者,材料的提供者與活動的支持著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只有對孩子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客觀合理地組織評價才能幫助孩子制動探索,發現世界,主動改變自己的方式,超有現狀,使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三、在區域活動中,幫助幼兒建立起適宜有效的規則,并讓幼兒在活動中自覺地遵守
區域活動既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活動形式,同時也是教師所組織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因而,區域活動規則的制訂應該是由教師和幼兒來共同完成,偏廢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如,有些區域因人數較多,而發生了幼兒爭搶玩具、學具現象;有的幼兒在活動中無故中途退出而導致活動無法繼續進行……諸如此類情況,教師便可以及時組織幼兒就發生的“問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讓幼兒明白,這一“問題”若不解決,將會影響到活動的正常開展;而解決“問題”的辦法,便是共同商討相應的活動規則。如有一次,我們在游戲區域投放了一個磁鐵的釣魚玩具,由于是新玩具,幼兒一到區域活動時間就爭著往科學區跑?墒菐讉釣魚玩具怎能滿足全體幼兒參與的愿望呢?拿到的喜氣洋洋,拿不到的則垂頭喪氣;膽大的與之爭搶,膽小的細語相求。本應是安靜的區域一下子熱鬧無比,區域活動也就無法正常開展了。怎么辦呢?望著幼兒求救的目光,我把他們都召集在了一起。“大家都很喜歡釣魚吧?”小朋友都用勁地點點頭,“可是你們這樣搶來搶去的,大家都玩不成呀!而且這樣,玩具也很容易壞掉,壞了就沒得玩了。”小朋友們都低下了頭,“那怎么辦呢?”“不能搶!”“大家一起玩!薄澳窃趺匆黄鹜婺?”看到小朋友已初步達成共識,我又拋出了問題。“我們輪流玩吧!薄班牛蝗酥v一次!薄皼]輪到的坐在位子上等。”“一個人不能用很久,要不別人就不能用了!毙∨笥褌兡阋谎晕乙徽Z的,一下子,活動規則就出來了,大家又開開心心地玩了。 采用這種方法制訂的區域活動規則,由于是幼兒親自參與制訂的,又是他們活動的需要,因而,幼兒都較能接受并能在活動中自覺地遵守。
但有些活動規則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是要求幼兒在活動是務必要遵守的,對于這類規則,我們一般在活動前就明確提出來。例如,玩水區是幼兒最愛玩的一個區,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則約束,對于3歲的幼兒來說,玩過后就很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一個個滿頭滿臉的水,一片濕漉漉的地……也許幼兒玩得很盡興,但身體卻受不了。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前就要向幼兒說明活動要求:玩水時不將水潑到別人身上,盡量不弄濕地板……
活動規則,是活動的一種行為規范和準則。幼兒的區域活動是在動態是進行的,因而幼兒在活動中還常會有不同的情況出現,而不同的情況可能需要不同的準則加以規范。所以,區域活動規則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
四、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投放要豐富得當,富有層次
投放材料豐富程度可直接關系到幼兒活動的質量,能使幼兒盡興、盡情地“研究”他們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樹葉、空瓶、紙盒等廢舊材料,投放到操作區后,孩子們會把這些不起眼的東西,在他們富有創造性的小手中被制作成娃娃、汽車、螃蟹等他們所喜愛的玩具。在制作過程中孩子會從中體會到成功和快樂。當然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一年齡的幼兒,他們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并且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提供材料時,既考慮到“吃不了”的幼兒,還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如為了有助于幼兒小肌肉發育和培養細致操作能力,我在設置“使用剪刀”的內容時根據幼兒的不同水平分成①剪桔子皮②剪長條形紙③剪圖形三個層次,呈逐步遞進,并按難易程度分裝在三個小筐內投放,同時在最簡單的小筐上貼上一個紅蘋果,表示這是最簡單的,依次貼上兩個、三個蘋果,這樣改變了材料投放的無序、雜亂現象,使教師對哪個幼兒達到何種水平做到心中有數;再如在指導策略上,對較內向、能力較弱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幫助,而對較自信、能力強的孩子則告訴他“我相信你自己會想出辦法來的”,這樣就能更大地發揮區域游戲活動的應有價值。
總之,區域活動的開展,對每個幼兒個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幼兒的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