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作為一項重要的方針單獨提出,旨在幫助教師重新認識幼兒的學習品質,強調學習品質對幼兒終身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性。而隨著國家“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文件的出臺,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以幼兒自主性活動為主的區域活動成為了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而如何創設區域活動更好地培養幼兒學習品質則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通過解析現階段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創設,發現諸多問題,例如:重知識技能的掌握,輕幼兒學習品質的養成;重游戲的秩序和規則,輕幼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重游戲的操作結果,輕幼兒的操作過程,等等。鑒于此,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創設應該從教師中心轉向幼兒主體性的發揮,把培養幼兒學習品質作為最根本的教育目標,提升區域活動的有效價值。
樂“樂”在區域
根據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良好學習品質的表現,我們可以了解到興趣是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區的首要條件,那么如何激發幼兒參與活動區的興趣,讓幼兒喜歡參與活動區,在于教師對活動區的創設是否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需要,是否符合他們的最近發展區。
例如:大班主題性區域活動“驚奇一線”,則是圍繞生活中小朋友感興趣的線為主題,激發幼兒去探索生活中各種各樣材質的線以及線的變形。中班主題“好玩的印記”則源于小朋友在雨天觀察到腳印而生發的一個關于探索各種印記的主題區域活動。小班主題“我的五個寶”,是幼兒對自我認識的開始,也是他們用感官去感知世界的真實體驗。因此,小朋友在主題區域活動中樂此不疲地享受著屬于他們的探究。只有當幼兒樂于參與區域活動,他們才能夠保持較高的主動性和堅持性,才能真正地融入區域活動的情境中去。
活“活”在區域
全美幼兒教育協會出版的《幼教綠皮書》中指出:“當前幼兒園最大的問題是對個別差異的關注度不夠,教育方式仍然無法真正重視個別差異的存在。”反思傳統區域活動的創設,教師主導整個活動,幼兒被動參與,區域活動缺乏應有的生命力,兒童的主體性缺失,學習品質的培養難以實現。
隨著對《指南》的貫徹與實施,兒童在學習與發展中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再度受到關注,區域活動成為了幼兒園的主體活動,個別化教育在區域活動中得以實現,每個幼兒都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區域進行操作和探究,教師對幼兒的指導方式也不再是單一的說教,“等待”“鼓勵”“支持”都成為了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經常運用的指導策略,也更加的重視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的實踐和體驗。聽一聽,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想一想都是小朋友們喜聞樂見的探索方法。個別活動、小組合作、集體分享等活動方式也常常用在區域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
區域活動是真正能夠實現個別化教育的學習方式,它的“活”既體現在獨一無二的幼兒個體身上,也體現在靈活多變的活動規則、游戲方式和指導策略之上,“活”的區域也真正體現著“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能夠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
新“新”在區域
探尋區域活動是否能促進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第一要素在于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新”在于創新,在于有效投放、合理利用。具體表現在:如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眼前一亮;如何讓幼兒堅持完成任務,獲得成功或失敗的體驗;如何激發幼兒創新的思維,打開想象之門。
翻陳出新,廢舊材料再利用。這需要教師們用心去搜集生活中可利用的廢舊材料,如各種紙盒、瓶子、易拉罐、紙板等比較經久耐用又安全衛生的材料。將這些材料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投放到區域活動中,給幼兒一種全新的感受,使他們愿意玩、喜歡玩,又自然習得有關環保的生活常識。
別出心裁,操作材料巧利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對教師們來說是一件工作量相對較大的事情,但用心的教師們也能發現在投放材料中的一些小竅門,能夠起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例如:某教師利用乒乓球制作的黏合毛毛蟲,在小班可以利用毛毛蟲身體的顏色進行認識顏色的操作,到中班可以根據毛毛蟲身體上的數字進行1~10的點數練習,到大班可以利用身體上的數字進行加減法的練習。 再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物稍作加工,也能夠成為幼兒喜聞樂見的區域活動材料。如顏色鮮艷且柔軟的泡沫墊就可以用來制作幼兒喜歡的跳舞毯,用于感知方位、顏色、圖形、圖案等。
動“動”在區域
幼兒園區域活動強調幼兒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種主觀能動性表現在幼兒能夠自主地選擇活動區,自主地進行各類操作活動,而區別于傳統的被動接受教育。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我們需要真正地解放兒童的一切,讓他們在區域活動中能夠讓一切感官都動起來,而不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動一動。
與此同時,區域活動的“動”也體現在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之中,區域活動中教師不是旁觀者,而是區域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指導者,當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或困難時,教師要及時接過幼兒拋過來的球,并予以適當的方式拋還給他們。例如,小班的幼兒很容易出現注意力轉移而不能堅持參與區域活動時,教師要以商量的口吻鼓勵他有興趣參與活動,獲得身心愉悅的體驗。中大班的幼兒較易出現遇到困難而退縮的情況,教師要及時地予以支持,了解問題的關鍵點,引導幼兒想辦法解決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樂”“活”“新”“動”,看起來是幾個非常不起眼的字,但這四個字卻高度概況了如何創設適宜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區域活動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其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任何忽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實驗幼兒園)
鏈接>>
劃分區角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半開放原則。區角的劃分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對于幼兒來說,半開放的區角有抑制幼兒四處跑動的作用,有助于他們在同一個區角呆得久些,專心做完一項“工作”。
2.定與不定原則。區角的劃分要充分考慮室內面積和布局,面對班額大、孩子多、場地有限的情形,采取固定和機動兩種形式,把角色區、探索區和展示區固定在集體教學區的外圍一角,把集體教學區和生活區作為機動面積,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隨時調整場地,這有助于減少不同活動在幼兒間的影響,使他們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
3.漸進性原則。對于我們剛升入中班的幼兒來講,區角的設置和開展不宜一下子全面鋪開,可以結合各區的設置,有計劃地逐步開放各活動區。
【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四字法則】相關文章:
• 電教――幼兒園音樂有效教學的好幫手
• 學前教育舞蹈創編研究
• 中美家庭幼兒教育比較分析探究
• 淺議農村幼兒園環境的創設
• 囧囧幼兒園
• 幼兒園教學中賞識教育的思考
•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學方法
• 幼兒律動在幼兒園的實用價值
• 幼兒園“生存”課程模式探討
• 幼兒園園本教研初探
•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創意美工教學
• 淺談農村幼兒園有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