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游戲中學數學 1.1結合角色游戲學數學。 角色游戲,是讓幼兒通過扮演各種角色,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模仿和想象,體驗活動的樂趣,創造性地反映其周圍的現實生活。可通過角色游戲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數學概念。如:在復習整點、半點時,可做游戲“報時”,一名幼兒戴上公雞雞頭飾,學公雞叫“喔、喔、喔……天亮了”。教師扮演“太陽公公”,敲六下三角鐵,其余幼兒扮演“時鐘”將鐘面的分針和時針分別撥到12和6,表示6點鐘。
在數學活動中,還要接觸到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概念,可在“娃娃家”或“小商店里”,讓幼兒扮演“小店員”或“娃娃阿姨”表演賣商品的游戲。還可以在“小診所中”,讓幼兒扮演“白衣小天使”的角色,給其他幼兒看病。還可以在“娃娃家”活動中提示幼兒清點娃娃的“數量”、玩具的“多少”,設計物品擺放的位置等。
在角色游戲中滲透數學知識,既調動了全體幼兒的積極性,又注重了對個別幼兒的教育,發揮了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1.2結合結構游戲學數學。
結構游戲中,幼兒在利用不同的結構材料時,要接觸到大、小、長短、粗細、寬窄、厚薄和空間方位等數學概念。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練這些概念,在游戲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如:讓幼兒明確用了哪類積木或插塑,應該放在哪個方位,哪塊應該放在上面,哪塊應該放在下面,哪塊放在中間,積木的形狀是梯形、三角形、圓形還是正方形、菱形,讓幼兒搭座“小木屋”等。借助這些直觀形象的玩具,幫助幼兒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
2.識字教學
2.1以詞代字。
在漢語中,一個字往往有多種意思,而一個音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漢字,這就是常見的一字多義、同音字現象。學一個字時,多種多樣的含義易使幼兒搞混,而且,幼兒容易把一些同音字混淆,如“十”,幼兒在口頭組詞時,會和“石”、“食”等混淆。以詞代句,就可以防止或減少這種情況,因為詞語的意義范圍相對縮小,讀音相對穩定,便于幼兒理解、記憶。
2.2從幼兒興趣入手,分類學習詞匯。
幼兒對名詞、動詞等可以直觀感知的詞匯一般比較感興趣。名詞可以分為動物名稱、身體各部分器官的名稱、顏色名稱、人物稱呼等,動物名稱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海里游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等。學習時,先和幼兒一起決定學習哪一類,然后由幼兒決定學什么詞。比如,大家決定學習海里動物的名稱后,問幼兒:“小朋友想先認識海里哪種動物的名稱?”幼兒答:“海星。”老師便帶領幼兒認識“海星”這個詞……這樣,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詞學習積極性更高,在學習過程中,也自然進行了分類練習。
2.3根據幼兒特點,采用有童趣的教法。
有的老師在識字教學中,為了讓幼兒記住,一般是反復讓幼兒認讀——“請你把這個字念五遍!”“每人把這個字念一遍”……在這樣索然無味的氣氛中,有的幼兒甚至打起了瞌睡。其實,可以通過一些動靜結合的游戲,讓幼兒快樂識字。如認識動物名稱時,先帶領幼兒觀察、認識字形、練習讀音,然后請幼兒學一學這種動物的動作、叫聲等;練習時,可以請一位幼兒做模仿動物的動作,請另一位幼兒指認所模仿動物的名稱并讀出來。再如,可以把字寫在蘋果或魚形卡紙上,和幼兒玩“摘蘋果”或“釣魚”的游戲……在有趣的游戲中,幼兒識字的興趣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3.外來孩子產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周一、兩節課或者組織幾次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需要與幼兒園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樹立“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日常生活正是幼兒與人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作、交往和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一日生活中課間休息、盥洗、飯后散步、區角活動等,孩子們都是在合作玩,但總有幾個膽小、孤獨的外來孩子,一個人站在遠遠的地方羨慕地看著同伴們盡情地玩耍,卻始終不敢介入。這時老師可以以游戲中小鳥、小鴨等角色同伴的身份,主動鼓勵他們,并邀請他們一同游戲,幫助他們克服不良的心理,高高興興地加入游戲,讓幼兒養成積極主動參加活動的習慣。同時我們還有意識地組織外來孩子開展各種實踐活動,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培養外來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質。
4.科學啟蒙教育
4.1營造科學環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導幼兒動手操作。
幼兒園天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只有為他們創造科學教育的良好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提供豐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導方法,才能保證探索科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4.1.1自然角
在班上的自然角,為幼兒提供小動物,讓幼兒親自飼養,并在飼養過程中了解動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習性;指導幼兒隨季節變化,動手栽種多種植物,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季節特征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進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離不開水、空氣、土壤、陽光等。
4.1.2科學壁畫
為幼兒提供圖片,與幼兒一起布置壁畫,如表現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變化的《美麗的春天》、《夏天的公園》等,讓幼兒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科學的熏陶。
4.1.3科學小實驗
為幼兒設計多種多樣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如在認識溶解的活動中,為幼兒提供水、鹽、糖,讓幼兒通過操作,知道糖和鹽放進水里會溶解,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4.2在一日生活中滲透科學教育。
4.2.1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周圍有許多事物、現象都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如在操場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慣性的關系;吹氣球、玩風車,可以了解空氣無處不在。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4.2.2在學習活動中
常識活動是最有利于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活動,是其他教育無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脫毛衣時,會看見“小閃光”,告訴幼兒這就是“摩擦生電”現象等。
4.2.3在游戲活動中
讓幼兒在玩游戲中學科學,在玩中用科學。如:通過動手玩天平,認識“平衡”現象。又如在開展角色游戲中,讓幼兒動腦、動手發明創造各種游戲材料:用塑料管制成聽診器,用可樂罐制成鍋、茶壺。
【開展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體會】相關文章:
• 如何在幼兒園進行語言教學
• 幼兒園大門和主體建筑欣賞
• 幼兒園科學教育游戲化實施策略探討
• 巴黎彩虹幼兒園
• 關于幼兒園教育的特點分析
•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育探究
• 幼兒園健康教育有效途徑初探
• 如何提高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
• 游戲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
• 幼兒園集體舞教學的有效策略初探
• 幼兒園課堂教學游戲化的幾點思考
• 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