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活動能讓幼兒體驗快樂,陶冶情操。思維訓練和
音樂教學活動相結合,不僅可以完成幼兒音樂大綱要求的目標,還能通過幾種易行、有效的方法完善教學內容,從而使音樂活動更加生動有趣。
關鍵詞:幼兒;音樂活動;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1-0164-02
目前我們大部分農村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主要以聽光盤和磁帶開展活動。大部分老師不懂得基本的聲樂知識和音樂識譜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的音樂活動也需要與時俱進,這就要求老師的專業素質要不斷的提高。為此,我想就我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談一下自己的解決方法。
一、音樂教學活動的誤區
誤區一:幼兒的歌曲特點是節奏簡單、簡短重復性強。我當初覺得孩子容易學會,于是就將歌詞從頭到尾的教唱,我認為他們學三四遍可能能記住。可是孩子們的表現卻令我非常失望。有的孩子把歌詞記混了,有的不能重復老師教過的歌詞,還有的同學連歌詞的復述能力都不具備。
誤區二:我總是按部就班的將課本的知識傳授給幼兒,致使幼兒對所教的音樂知識不感興趣,課堂效果非常不好。諸如,有的音樂是音樂欣賞課,幼兒只需要能注意傾聽其中的旋律就可以了,我卻要求幼兒把這些旋律也唱出來,結果孩子們在跟唱的過程中參與的人越來越少,最后鴉雀無聲。
誤區三:在教授英語音樂課的時候,我認為孩子只要跟著老師說英語就可以了,不用加入漢語的成分,也不需要懂得漢語的含義,幼兒只要能把單詞順下來就可以,女孩子比較配合,有幾個男孩子對所教內容不能理解,就不跟隨著唱,甚至把眼睛一閉,根本不再理會老師,提出明顯的抗議。
誤區導致的結果:幼兒不能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一提到上音樂課就有種排斥心理或者拒絕上幼兒園。
二、有效音樂課的措施
1.詞語替換。發散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它是抓住一條主線,擴散自己的思維從不同的方向、途徑和角度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的一種思維方法。如果將這種方法巧妙用于幼兒的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將會有較好的效果。例如,在小班的《世界真美好》的唱歌活動中,幼兒在熟練掌握基本的歌詞后,教師可以啟發幼兒想一想:農場里還會有哪些小動物?他們都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呢?這個時候幼兒會展開自己的想象,聯想自己實際生活中所聽到的或者看到的各種動物的叫聲和樣子,然后嘰里呱啦地說出來。在這里,幼兒需要掌握兩個要點:一是動物,二是與動物相對應的特點。例如大公雞,喔喔叫;大象伯伯慢慢走;小猴子真頑皮;小黃鶯高聲叫;小海鷗真勇敢,飛得高來飛多遠;小青蛙呱呱叫等,這些都是比較形象的特征,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詞語替換,讓幼兒感受用相同的韻律唱出這些歌詞來,進而陶冶他們的美感。老師在教授其他的
兒歌時,在改變句式的情況下替換名詞、動詞或者數量詞和形容詞,只要靈活運用就可以。
2.圖畫描繪法。唱歌是幼兒園中常用的音樂活動,教師在組織此類活動時,通常要范唱好幾遍,才能使幼兒對歌詞的內容得以理解和記憶。如果我們使用思維教育中的圖形認知的方法,幼兒則更容易掌握。圖形認知即對具體形象性的理解,在組織唱歌活動時,用線條、彩、畫等形式去表達音樂作品的意境或者音樂形象,幼兒就可以在輕松記憶這些圖像的同時,理解并學會這首歌曲。例如,在教授《三只小“馬”》,歌詞里反復提到小海馬、小河馬、小木馬,這三只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海馬生活在海洋里,小河馬生活在大河里,小木馬生活在公園里。教師可以將歌詞中的事物用圖畫表現出來,當這些圖片出現在黑板上,幼兒不用記住歌詞,只需看到圖片就知道要唱什么了。教師邊唱歌邊畫出這些形象,不用畫得很好,只要能夠被幼兒認識即可。幼兒時期的學習都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有了具體形象的知識,歌詞中的抽象事物會更易于幼兒理解和記憶,運用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學習途徑,會讓幼兒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在聽了歌曲后,自己繪畫出歌曲中描寫的情景和事物,這樣可提高幼兒的發散性能力。
3.身體表現法。在音樂活動中,用身體表現音樂即用簡單的圖形動作創編
舞蹈。創編活動在思維教育中包含了認知評價、發散等多重思維能力。其中認知活動時各種活動的基礎是要理解音樂語言,然后將音樂語言轉換為腦中可見的形象,然后在對音樂與形象進行基本的評價、判斷后,幼兒即可用身體動作進行表現。例如,在創編
舞蹈《蝸牛與黃鸝鳥》的活動中,幼兒要根據樂曲大膽想象音樂所表現的情境,在通過觀察和模仿對蝸牛的爬行以及背著殼前進,和對黃鸝鳥飛動的樣子以及叫聲和高傲的表情等各種動作的認知,使轉換、評價、發散等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節奏與旋律的歌曲,讓每個孩子選擇一個音符,先比較音符的高低、長短,用自己身體的位置高低與姿態保持時間對音樂的變化作出快速反應,這樣就仿佛形成了音樂的旋律。在近些年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讓孩子排成各種對性,如橫排、豎排、源泉等,更能體現這種活動的趣味性、流動性和變化性。
4.和聲歌唱法。幼兒園的音樂以歌唱為主,而歌唱又以集體合唱為主。我們常常會發現,集體歌唱活動終會出現幼兒唱的速度不一,有的幼兒性子比較急唱的比較快,聲音以大吼為主;有的幼兒則比較內向,不敢出聲;還有的幼兒聲音比較柔和。幼兒園對幼兒的要求比較低,重在參與的過程,不要求唱的質量。如果運用思維教育對幼兒進行引導,加入簡單的和聲歌唱練習,兒童就能逐步注意自己的聲音與他人聲音的關系,并使自己逐漸融入到集體中。
音樂中的音符是幼兒不能理解和看見的。音樂中音的高低和長短,音樂的開始與結束,時間和空間的關系相對比較抽象,幼兒不易把握,需要老師反復的教唱。如果把思維訓練和音樂教學活動相結合,音樂活動就能更加生動有趣。
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音樂活動的結合運用,在智力方面發展的同時,還要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和充分發揮的空間。在有了自由歡樂的音樂氣氛后,就能激發幼兒潛在的創造性、表現力和想象力,使他們的思維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得以發展,最大限度的體現幼兒活動的主動性,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感悟,并健康快樂的成長。音樂活動可以使幼兒體驗快樂,陶冶情操。音樂能鍛煉幼兒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提高幼兒的審美意識,從而促進其身體健康發展。
【淺析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相關文章:
• 探索幼兒教師威信的樹立
• 淺談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
• 建構主義背景下幼兒園音樂教學策略探析
• 如何利用“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導幼兒園教學
• 淺述民間游戲走進幼兒園
• 規范幼兒園財務管理制度的研究
• 淺析幼兒園繪畫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中的直觀教學
• 幼兒園故事教學方法探究
• 點評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永久幼兒園一組兒童畫
• 當好幼兒園班主任的奧秘
• 幼兒園園長管理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