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教育活動一樣,在對幼兒園數學活動進行評估時雖然也要先去現場觀摩,然后再進行研討和評估,但其評估的主要內容和強調的重點卻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對幼兒數學探究教育活動的評估應包括以下程序及內容:
一、觀摩前了解基本情況
為使觀摩者既全面又有目的、有重點地對活動進行考察,組織活動的教師應將整個活動的設計思路、準備工作及活動的基本程序等進行簡短而明了的介紹。包括:
1,本次活動的目標是什么?其中包含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通過活動使兒童形成的關鍵經驗是什么?
2,圍繞實現目標設計的操作材料是什么樣的、這些材料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3,根據以往經驗,兒童要順利達成目標,在操作上可能的難點、問題會是什么?
4,準備通過怎樣的方式與步驟實現目標?
二、現場觀摩與記錄
經過教師有關情況的介紹,準備去觀摩和評價的人員應該對將要開始的活動有個基本的認識和心理準備,在此基礎上就可有目的、有重點地去進行觀摩,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記錄。
記錄的主要內容包括:
1,材料投放――主要記錄教師出示什么教具或讓幼兒操作什么學具或材料。
2,教師指導――主要是追蹤教師的活動軌跡,按順序、分層次地記錄其原始的言談話語和行為舉止。如:怎樣一步一步交待任務,怎樣提示思考的方向,怎樣進行巡視和觀察、怎樣回答孩子的問題,怎樣對沒做對,或做不出來的孩子進行具體的指導,怎樣幫助孩子進行總結并進行演示等等。
3,幼兒反應――主要記錄針對教師的不同要求與不同提問,幼兒的情緒表現、行為反應與言語回答。
4,備注――可將一些獨特事件、意外情況或幼兒的特殊表現等發生的前后背景及教師的態度及處理方法記錄下來;還可將觀摩者的一些疑問、思考、啟示等記錄在其中,以便評估時重點考慮。
現場觀摩時尤應注意考察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行為方式,是否體現出探究活動的原則和特點:即以鼓勵兒童的主動探究精神為重點;以提供兒童充分的探究活動時間與機會為重點;以幼兒的現場反應為重點,靈活地、適時地調節自己的組織和指導活動。
三、評估
(一)自評
教師對自己組織活動的優缺點的評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該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等認識問題,便于評估者追根尋源,從更高層次上去形成整體的認識和理解。
自評主要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對有關情況的解釋,主要是關于“為什么”的介紹。如:為什么本次活動的目標這樣確定,為什么要這樣設計操作材料,為使目標更好地達成事先做了哪些鋪墊工作,即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使幼兒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完成活動必備的知識等等。
2,對整個活動的優缺點等進行初步的自我分析和評定。這樣做,既可以使其他的評估者對其進行評估時有所借鑒,更主要的則是通過該教師的自評可以比較準確地判斷其問題的存在是屬于觀念或認識的問題,還是臨場組織能力、應變能力的不足,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
(二)他評
在被評教師做出必要的解釋和自我評析后,評估者就可綜合該教師的介紹、自評,特別是現場觀摩的情況,對其組織的活動進行評定。一般來說,評估工作可重點圍繞目標、準備、過程和效果等幾個方面進行。
1 關于目標。主要評價教師對目標的理解與選擇是否準確而且符合本班幼兒實際。在對活動進行評價時,首先要結合教學活動來評價該教師對目標特別是其中所蘊涵概念的理解是否準確而清楚。例如,活動目標是“建立有關形狀的守恒概念”,教師就必須明確“守恒”的含義到底指的是什么?幼兒對形狀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算是達到了守恒?“有關形狀”是指哪些形狀等等。而目標是否符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主要是考察該目標的制訂是否符合本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水平。即多數幼兒不是一下子或很快就能完成操作任務,而是要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經過一定時間的獨立思考、擺弄與反復嘗試,才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或尋求到問題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幼兒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2 關于準備。主要是評價教師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是否到位。活動準備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準備:
一是心理準備,即為順利完成該次活動,教師專門對幼兒所做的生活經驗準備和必備的數學基礎知識準備。如為完成“確定方位的相對位置理解空間關系”這一目標,事先有意通過各種游戲和活動使兒童熟悉自己的左右,讓孩子站在高樓上向下看,以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的感覺等等。心理準備強調的是“適度”,其含義是既不能因教師的準備工作不足,而使活動中出現某些普遍的障礙,影響了幼兒活動的正常進行,也不能因準備工作過度,事先給孩子的知識或經驗鋪墊過多,以至使活動幾乎成為以往活動的重復或復習。
二是相應的物質準備,主要是看操作材料的準備及環境布置情況。
看操作材料主要是看:①材料是否準確、全面地反映了目標及其概念;②是否有助于引起幼兒的探究發現活動;③是否便于操作,不會因為材料的不適宜而影響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和活動效果;④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動控制錯誤的特點。
看環境布置情況主要是看:①桌椅的擺放,小組之間的間隔,是否既有利于幼兒之間的交流、討論,又不影Ⅱ向其充分的操作;②能否主動創設與活動內容相配合的環境,或充分利用環境中已有的內容作為活動的補充或延伸。
3 關于過程。主要是根據數學活動的特點與要求,對教師實際組織活動的指導思想、方法、水平等進行評價。包括:
(1)活動模式判斷。對某個數學活動進行評估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是根據活動開展的基本程序來判斷其是否符合探究活動的模式。發現式活動模式的基本程序是:①創設情境;②在相應的情境中提出問題;③兒童進行“實驗”(探究、試誤)并獲得初步結果;④組織討論、演示、歸納、總結;⑤新情境中遷移:傳遞式活動模式的基本程序是:①給予直觀經驗,使兒童產生興趣;②對知識點進行演示和講解;③兒童操作材料進行鞏固性練習;④進行應用性練習。
(2)活動層次判斷。就是考察活動的組織是否層次分明,由淺入深,逐步提高難度以最終實現目標:是否體現了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由零散到綜合,再在綜合的基礎上的發散,從而達到其認識水平逐步深化的過程。
由于幼兒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發展特點是對可操作的東西感興趣;對新奇的東西感興趣;對既能引起思考,又不是不知所措的東西感興趣,因此,教師為使活動順利進行,就要充分考慮以何種活動作為開始能更好地引起幼兒動手、動腦的欲望。另外要考慮的是,如何逐步增加難度使幼兒的思維水平不斷深入。根據我們的經驗,難度的層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體現:①操作材料:由具體到抽象,從實物到圖片再到符號:② 操作要求;由不限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到限定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由不限制試誤的次數到限制試誤的次數。
(3)教師指導水平判斷。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①教師是否能清楚而有明確地向兒童交待活動的任務,即教師能否用言簡意賅、重點突出的語言使多數兒童都明確操作的任務是什么?完成任務的規則又是什么?為完成任務教師給幼兒提供了哪些可利用的材料。②教師能否給幼兒充分的探究時間與機會。要讓孩子思考,就要有他們觀察和思考的充分時間,不能直接指向結論。但給孩子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并不是讓孩子空想和瞎想,必須是有方向性的,這個方向的給出,在于教師的引導。③教師的行為能否體現出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數學活動順利進行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孩子們是否能夠放心大膽地對材料進行選擇、擺弄和反復地嘗試各種方式方法的機會,因此,教師創造出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做到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差異,努力理解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必要時要等待孩子的“頓悟”,而不是急于將結論給出。④教師是否能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并準確地發現問題的實質。在數學活動中,教師隨時對孩子操作情況進行觀察是必要的。但以往教師的觀察總是局限于發現一例問題,就地解決一例,結果教師總是忙于對個別孩子的指導,難免掛一漏萬。在活動中我們提倡教師不急于指導,要“先觀察、后指導”。觀察的主要目的是迅速地捕捉到孩子們普遍的操作特點,典型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犯錯誤的類型,遇到的難點等等,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自己專業知識對兒童反映出的問題實質進行準確分析與判斷,就可有針對性地對全班幼兒進行有效的指導。⑤教師能否有效地幫助幼兒整理經驗得出結論。經過幼兒充分的操作、探究,在不同幼兒的頭腦中可能積累了不同的經驗,形成不同的認識,這些經驗和認識此時可能只是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一些零散的體驗,特別需要教師幫助他們及時進行整理、歸納、提煉和上升。⑥引導遷移。就是將幼兒剛獲得的經驗向生活中遷移,來解決生活中的新問題。
(4)兒童活動狀況判斷。即通過對全班幼兒活動情況的考察,分析幼兒對活動的反映是怎樣的,包括:①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怎樣?②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如何?③幼兒思維的活躍性如何?
4 活動效果分析
通過對整個活動(從準備工作到過程的進行,從教師的指導到孩子的反應)的綜合分析,判斷本次活動的目標是否達到、整個活動的優點與問題是什么,以利于教師今后工作的改進。
【幼兒園數學活動的觀摩與評估】相關文章:
• 如何在幼兒園中開展親子園活動
•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學
• 互聯互通的幼兒園信息化建設實踐探索
• 對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的思考
• 試析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 淺談幼兒園德育教育
• 新入園幼兒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 幼兒園美術教育生活化的策略探討
• 幼兒園情境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 淺談信息化與幼兒園的現代化建設
• 淺談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 幼兒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