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是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那就是——溝通。溝通能力是幼兒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與家長溝通是幼兒教師不可回避的工作內容,為此園長為我園老師購買了《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完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有十章,主要從介紹溝通的基礎知識、與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與不同類型的家長、不同性格的家長、不同從業背景的家長、存在不同教養誤區的家長、不同年級幼兒的家長、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家長、難以溝通的家長、與家長溝通的多種途徑這十大方面展開講述。本書的作者晏紅,是北京市幼教學科帶頭人,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特邀
書中的案例對我幫助很大,其中有一
讀了這本書后我還知道了有效的溝通取決于溝通者對溝通對象的充分了解與尊重,要依據溝通對象的個性特點采取因人而異的溝通方式。每一個家長的合作意識不同,教師也是需要因人而異的。家長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群體,在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我們不能正視他們的差異而采取單一、雷同的溝通方式,同時也不能對每個家長進行過于主觀的猜測和推斷,我們必須整體把握家長的基本特征,來解決自己面臨的溝通問題。晏紅老師在書中根據幼兒教師經常遇到的家長群體,分門別類的概括了家長在教育觀念和教育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位哲人說過:“掌握了溝通,你就掌握了世界。”與幼兒家長的溝通是一種基于知識又超越知識的實踐智慧,需要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磨練,積累更多的溝通經驗,做一名合格和深受幼兒與家長歡迎的幼兒教師。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是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則是幼兒園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橋梁。一開始打開這本書,看目錄就讓我心中一震,書中主要從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與家長溝通的多種途徑、與不同類型的家長、不同性格的家長、不同從業背景的家長、存在不同教養誤區的家長、不同年級幼兒的家長、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家長、難以溝通的家長溝通方法,這九大方面展開講述。而每一大方面又分的很細致,數了數,光是家長的種類就有43種。看起來要做的功課真的很多!
作為一名新入職的幼兒園教師,面對與家長交流,確實有些無所適從感,讀了本書后,獲益良多。幼兒園家長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群體,不能用單一的方法溝通,應根據不同家長采取不同的辦法,比如說與媽媽溝通,現在的媽媽可能通過
還有媽媽與祖輩的教養觀念差異,兩輩人各有所長,我會鼓勵媽媽們以平和尊重的態度跟祖輩溝通,雙方各取所長,以"家和萬事興"為基礎。爸爸有四種類型,不管型爸爸、嚴管型爸爸、溺愛型爸爸、伙伴型爸爸,要向不管型爸爸宣傳父親參與早教的意義,幫助嚴管型爸爸樹立親和的父親形象,幫助溺愛型爸爸尊重兒童的獨立性,讓榜樣型爸爸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在與祖輩家長溝通時宣傳"生活即教育"的教養觀念,有些祖輩家長潛意識里生活就是生活,教育是教育,因此他們認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環節不需要教育,只要把孩子照顧好就可以,缺乏寓教育與生活之中的教育觀念。還有些祖輩家長認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會,事事都要包辦代替照顧周全,并且認為這是種愛護孩子對孩子好的表現,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試一試想一想,做事情可以家長做一半給孩子留一半,有時候可以巧妙的裝懶,讓孩子分擔一些事情,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獨立性以及與他人的合作意識。
晏紅老師還告訴我要取得家長的信任則側重情感溝通,贏得孩子對老師的熱愛情感也是贏得家長信任的基礎,孩子越愛你這一位老師,家長也就越信任你。每一個家長的合作意識不同,教師也是需要因人而異的。晏紅老師同樣密切聯系幼兒教師日常工作實際一一舉例、一一剖析,所給出的案例都能引起共鳴,解決方法都是那么恰到好處,給我一種豁然清晰的感覺。
書里的一個個案例給我的啟發很大,促使我思考、重視該如何做好家園聯系工作:那就是要"理解"、"信任"、"合作"。如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媽媽為了照顧孩子把工作辭去,全職在家,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喜歡說甜言蜜語,每天打扮的干干凈凈,很討人喜歡,但是她自己動手的愿望不強,每次讓小朋友自己洗手吃飯總落到最后,并且對老師說:"老師,你幫幫我吧。"老師說;"你看其他小朋友都是自己得的事自己做。"她就說:"就幫我這一次嘛,求求老師媽媽了。"老師把這個情況告訴家長,沒想到媽媽聽了哈哈大笑,覺得孩子很可愛,說著"謝謝老師了。"還有另一個情況,孩子不肯好好午睡,總是影響其他人,老師告訴媽媽才了解到,孩子跟大人保持著一樣的作息時間,晚上到十二點才睡,然后跟大人一覺睡到自然醒。媽媽對老師的態度很好,對老師的建議卻不在意。本書首先分析了這類家長的心理特點,全職父母由于生活交際圈子狹窄,教育孩子便成了她們的首要任務,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可,所以教師首先要對她們表示認可,會對她們產生很大的鼓舞,然后再把孩子的情況跟實際聯系起來,而不是只空講大道理。比如,提醒家長不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推遲孩子的睡眠時間,影響孩子第二天的午睡,可以將一些國外的研究報告告訴家長,孩子睡覺時會分泌一種叫褪黑色素的荷爾蒙,它與預防癌癥有關,分泌最多的時期在一至五歲。通常情況下,22:00開始分泌,23:00逐漸上升,凌晨2-3點達到高峰,然后逐漸下降,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我想自己也會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不斷磨練,積累更多的溝通經驗,成為幼兒與家長歡迎的幼兒園教師。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是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則是幼兒園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橋梁。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和
書中提到的與家長溝通越位的表現也讓我印象深刻。我記得在我剛來到一心童的時候,靳秀姐給我們上過一堂關于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課,其中也提到我們在與人溝通時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樣的溝通才會更加禮貌和文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適宜采取46-122厘米的個人距離,以至少不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說話時的呼吸為宜。現在和家長溝通的還不是很多,我在與別人溝通時可能有時會沒有注意這種小細節,但是細節往往是體現一個人個人素質的時候,所以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應更加注意細節,這樣才能和家長有效溝通。
在與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中首因效應和投射效應是我們老師應該多加注意的。
首因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老師在與家長初次溝通時,家長關心的可能不是老師說了什么而是老師說話的態度,他們會觀察老師是否親切,是否受孩子喜歡。這個第一印象常常被人們優先加工,先入為主地半段一個人,進而形成難忘的記憶。想象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啊,常常會根據第一印象在心理給別人一個評分,作為日后的
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強加于人的一種心理。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其實這不僅是在與家長溝通中我們常有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不自覺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比如自己喜歡吃花菜,可能在招待客人時就會做一盤花菜,讓客人吃花菜,客人不吃你心理就會覺得他辜負了你一片心意,可是你想過客人喜歡吃花菜嗎?客人對花菜過敏嗎?這些都是我們生活在紅的小事,卻時時刻刻體現著投射效應。在與家長溝通時更要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強加于家長,對自己的經驗不要過度自信,在對家長提建議時要考慮到家長是否會產生壓力,一視同仁的對待所有家長,多多換位思考,這樣我相信與家長的溝通就會更加順暢。
不管是首因效應還是投射效應,作為老師我們想要達到的結果是得到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我們更應該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成為家庭和學堂之間良好的橋梁。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園秋季家長會方案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