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先生在創立“活教育”理論時,提出“教師要活”。所謂“活”,就是指教師在師幼互動中要具備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學手段﹑尋找活的教材,培養活幼兒。那么教師應如何進行師幼互動主要指的是教師與幼兒在認識、情感、意志及個性方面雙方相互影響的過程。師幼互動的有效和諧與否,關系到整個活動的目標達成度如何?本次我們研討的是小班語言活動《好餓的小蛇》,活動是由沈老師執教的,對于這個活動,我從師幼互動方面說說自己的一點看法,我覺得有效的師幼互動,
一、抓住孩子的興趣點。
把握住幼兒的興趣點,故事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形式,因此沈老師抓住了這一點,把《好餓的小蛇》以故事的形式,讓幼兒通過對畫面的觀察,能讀懂小蛇肚子變形的原因,從而讓幼兒感受到夸張、有趣的故事情節,再加上形象的多媒體教學,讓幼兒更加直觀、形象,特別是在活動的開頭,沈老師出現可愛的小蛇,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非常高,一下子就投入到在活動中。
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很好地引導幼兒,特別是我們小班的幼兒,教師要更好的加以引導,在活動中沈老師在這點上把握的很好,我記得沈老師問“小朋友葡萄是什么味道的?許多小朋友都說說酸酸的,甜甜的,這里沈老師的反應特別快,自然的把孩子的話語過度到,酸酸甜甜這個詞語中,讓幼兒很快就掌握了,還有。。。。。。等等,可以看出積極的語言引導將更能拉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師幼互動。
二、有效的師幼互動需要用富有童趣的語言和肢體語言。
幼兒教師的語言應注重生動形象和富有感情,尤其是在教學活動中,更需要這樣抑揚頓挫的語言節奏來引起幼兒充分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高昂情緒。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有趣、形象、活潑的語言,特別是再加上一些豐富的表情和夸張的動作,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和模仿。在活動中沈老師的肢體語言特別豐富,對開展活動是有很大幫助的,很有效。孩子本身就比較喜歡夸張、生動的形象,教師把握的好的話,會起到很棒的效果。如活動中,沈老師教幼兒學說:啊嗚、咕嘟、啊!真好吃!要是光讓幼兒學說的話,可能幼兒的積極性不高,教師配合肢體語言把孩子的積極性就帶動起來了,孩子們說的非常好,個個都邊說邊做,非常有趣;還有在活動的最后一部分這里,老師讓幼兒一起做小蛇扭一扭,一開始老師光說,孩子們就坐著不動,老師一動起來,孩子們馬上跟著做,把全班孩子都帶動起來了,可惜這里沈老師做的時間比較短,要是再長一點的話,可能孩子的興趣會更高,學的會更好!
三、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幼兒難免會遇到不解和困難,而這時教師怎樣地行鼓勵引導、有效的師幼互動呢?是值得我們以后好好探討的。
總而言之,只有正確掌握師幼互動中的語言藝術,才能真正走進幼兒的世界,教學活動也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和幼兒才會共同成長和進步!
【在語言活動中進行有效發師幼互動】相關文章:
• 展開故事魅力的翅膀,啟迪孩子幼小的心靈
• 幼兒園文學活動實施的多種途徑
• 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 語言教學與幼兒情感因素的激發
• 以興趣培養幼兒的早期語言閱讀能力
• 幼兒語言的詞匯來源于生活中
• 關于小班幼兒早期閱讀的一點體會
• 構筑“對話”的平臺,培養幼兒口語表達
• 幼師如何提高幼兒故事教學效果
• 幼兒語言教育中早期閱讀教具和學具的制作
• 大班散文教學的提問技巧
• 淺談大班成語個性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