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運動器械中的“一物多玩”是指教師為幼兒提供同一種運動材料或運動器械,鼓勵幼兒通過材料組合、方位變換、合作游戲等方式,不斷創新、豐富玩法,提高幼兒運動興趣和運動能力的一種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運動器械;“一物多玩”。
在幼兒園運動課程的組織與實施中,運動器械是激發幼兒參與運動的基本條件。當幼兒對運動器械充滿興趣,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索和積累運動經驗時,才能充分體驗到運動的快樂,實現運動水平的提升。對于大班幼兒來講,他們更喜歡有創意、有挑戰的活動材料和內容,當高結構的運動器械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時,靈活多變的“一物多玩”則能使幼兒充分體驗和感受創意帶來的精彩和愉悅。為此,我園大班教研組將運動器械“一物多玩”的開發與設計作為階段性研究重點,嘗試挖掘運動器械隱含的運動功能和教育價值,促進幼兒身體動作的協調發展。
一、重設計開發,讓材料“活”起來
。ㄒ唬┰?M合中拓展功能
為了更好地開發“一物多玩”,首先,教師要激發幼兒對運動材料的興趣,使幼兒既喜歡玩,又樂于探索。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運動材料的運動功能比較顯性,容易限制幼兒的思維。針對此類情況,我們嘗試將多種運動材料組合運用,拓展運動材料的多種功能。如常見的平衡木,大多數幼兒在運動時只想到了在平衡木上走,因此這一材料并不受幼兒歡迎。于是,我們引導幼兒利用平衡木和其他材料以及現有的場地開展組合運動。以平衡游戲“過小橋”為例,教師為幼兒搭建了形狀、寬度、高度不同的小橋,有的小橋上還設置了障礙物,如具有一定寬度的草蓋、具有一定高度的瓶子、在橋上架空鋪上彩綢……這些具有層次性的材料,為幼兒自主選擇與積極探索創造了條件,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其次,教師除了可以設置固定的場景,還可以為幼兒提供輪胎、木塊、草蓋、平衡臺等輔助物,供幼兒自由組合使用。如幼兒把平衡木或竹梯架在輪胎上,變成了一座高高穩穩的橋;將它們架在平衡臺上,馬上變成了一座搖搖晃晃的橋;把平衡木和組合玩具的門洞放在一起,就變成了橋洞隧道,幼兒的活動興趣隨著材料的組合變化而不斷高漲。
(二)在互動中發揮創意
“大膽進行各種身體運動,體驗各種肢體動作的可能性”,這是《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對幼兒基本運動經驗的描述。在運動教學中,我們注重讓幼兒熟悉運動材料的特性,在與運動材料的充分互動中發揮創意,借助身體的不同部位嘗試各種玩法。如在集體運動教學“好玩的報紙”中,幼兒借助報紙探索出許多創新玩法,鍛煉了各種肢體動作:將報紙頂在頭上體驗平衡、上下拋接鍛煉協調、揉成紙團練習瞄準投擲、兩兩結伴拉住報紙一角玩鉆山洞、報紙間隔鋪好練習跨跳……幼兒在與材料充分互動的基礎上,不僅發展了走、跑、跳、踢、轉、拋、接、推等基本動作,還自主探索出十幾種報紙的玩法,體驗到了“一物多玩”的樂趣。
。ㄈ┰谇榫持型癸@樂趣
在運動教學中,設計生動有趣的游戲情境能使運動器械和材料都“活”起來,使幼兒從“模仿學習”走向“探索學習”,從“被動運動”走向“主動運動”。如在“有趣的輪胎”活動中,教師將輪胎排列成一條彎彎曲曲的長線,并在上面蓋上布,變成沼澤地,設計成“過沼澤地”的情境。幼兒必須沿著輪胎邊緣小心翼翼地走過沼澤地,如果不小心踩進輪胎中間的凹槽,就必須待在原地,等待走出沼澤地的幼兒來救援。這一游戲簡單、有趣,幼兒百玩不厭。那些不小心掉進沼澤地的幼兒,會在下一輪練習中吸取教訓,不斷獲取成功的經驗。對于那些成功的幼兒,我們則采用統計救人次數、不斷調節輪胎的高度等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體現挑戰性。蓋上布后走輪胎,需要幼兒多種感官配合完成,增加了難度,單純追求速度的幼兒很容易掉進沼澤地,這種形式讓運動材料變“活”了,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多種運動能力,還使幼兒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中玩出精彩。
二、重有效引導,讓幼兒“樂”起來
(一)及時干預,確保安全
運動器械和材料是豐富多樣的,對于運動器械和材料本身隱含的或操作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教師要進行干預和化解;對于幼兒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危險情況,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在此基礎上給予恰當的點撥和正確引導。如在“好玩的竹竿”活動中,有的幼兒把竹竿當做標槍向遠處扔出去,教師發現后,及時引導幼兒:“這個辦法不好!‘標槍’扔出去會不會有危險呢?”幼兒想了想說:“如果一不小心,就會扔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教師便提議幼兒換一種玩法,幼兒欣然接受。
“一物多玩”能使幼兒在運動中有更多自主探索、自由發揮的空間,而當幼兒的運動方式或探索行為出現不安全的因素時,教師就應該及時加以阻止,也可以根據現場的狀況,和幼兒一起討論既玩得開心又安全的方法。
。ǘ┻m時介入,引發探索
在“一物多玩”的活動中,當幼兒對教師投放的運動器械和材料失去興趣時,教師的適時介入可以幫助幼兒提升對游戲的興趣,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如教師在活動區新投放了2個大紙箱,供幼兒自由探索玩法。剛開始,幼兒對新材料充滿好奇,很多幼兒把大紙箱當做山洞,在里面鉆來鉆去。然而,沒過幾天,來這里玩的幼兒越來越少。一天,教師看見幾個幼兒全都躺在“山洞”里休息,便走過去問:“呦!你們都累了?”有幼兒說:“沒意思,我不想鉆了!”教師趁勢說:“我們來試試把山洞變一下吧?”說完教師便側身鉆進了“山洞”。
教師的加入一下調動了幼兒原本低落的情緒,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著如何變換玩法。教師假裝不小心沒站穩的樣子,將身體靠向紙箱的邊緣,紙箱隨即向教師靠過去的方向傾斜。在多次變換方向經歷東倒西歪的考驗后,幼兒發現只要沿著紙箱內壁爬或滾,大紙箱就會變成一輛好玩的“坦克車”。幼兒對這一新玩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充分感受和體驗到探索的快樂。
三、重交流分享,讓創意更精彩
在“一物多玩”的探索中,當幼兒發現了新玩法、挑戰了新難度時,總是希望得到教師或同伴的關注與肯定。因此,交流分享就成為幼兒表現創意的環節,我們的做法是:
首先,在運動器械和材料新投放、幼兒初步探索階段,注重師幼間的交流和討論。大班幼兒運動經驗較豐富,對事物或行為的預見和判斷能力也較強。因此,我們先呈現運動器械,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創意玩法。如“在草地上玩布袋”的活動中,幼兒想出了袋鼠跳、毛毛蟲爬、迷迷轉、單腳人、滾地雷等各種玩法。針對幼兒設想的多種玩法,教師尊重幼兒的想法,并鼓勵幼兒大膽創新與質疑:“你還有不同的玩法嗎?”“你覺得這個玩法怎么樣?”“想想怎么說才能讓別人一聽就明白?”根據大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特點,我們還定期以小組為單位,采用擂臺賽的方式,讓幼兒你問我答,或是開展游戲樂翻天活動,讓幼兒在適度競爭和激勵中感受創意的美好。
其次,師幼共同收集并記錄小器械的大創意。我們在教室外的走廊里,投放了家長、幼兒、教師利用廢舊物品自制的運動小器械。教師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符號、文字記錄自己的玩法,并展示在墻上供其他幼兒參考,最后評選出創意獎和能手獎。如在開展“好玩的繩子”活動時,教師在走廊里設立了“跳繩小達人”版面,鼓勵幼兒用簡單的圖畫、符號、文字將繩子的不同玩法呈現出來。這里既有幼兒單人跳繩時采用的正跳、反跳、交叉跳、連跳等方法,還有兩個幼兒同時跳、小組一起跳長繩等。每到周五,幼兒會在小達人的記錄版面上評出最有創意的玩法,選自己心目中的跳繩小達人。通過這種特殊的記錄與評價方式,幼兒有機會將自己的創意與大家分享,教師對每個幼兒的玩法都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幼兒探索出更有創意的玩法。
通過“一物多玩”,原本單一的運動器械和材料發揮了更大的運動價值,幼兒在不斷的嘗試中體驗著探索的快樂。我們也從中領悟到:“一物多玩”不僅是同中求異的過程,也是動思結合的過程。
【幼兒園運動器械中的“一物多玩”】相關文章:
• 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情境創設初探
• 談“幼兒園數學教學”
• 淺談幼兒園日常有效性教學
• 幼兒教育發展過程分析
• 幼兒園建筑的綠色節能設計
• 幼兒園“快樂音樂活動”的有效優化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
• 幼兒園家長工作策略
• 幼兒園游戲的實踐策略探究
• 淺談幼兒園圖書角的設置
• 越南胡志明市奶酪房幼兒園
• 點評南京市長江路幼兒園一組兒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