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園教育教學可以結合地方文化特點,發掘地域文化素材,構建幼兒傳統民俗教育課程,因地制宜地開展傳統民俗教育。分析介紹諸暨市牌頭鎮中心幼兒園基于傳統民俗教育特色課程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 幼兒園;傳統民俗教育;同文教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1-0115-02
1 引言
牌頭鎮地處諸暨南部,自明清以來,地方有識之士興教辦學,教化南鄉子弟,人才輩出,形成了獨特的同文教育文化。時至今日,全鎮中心幼兒園、鎮小、鎮中、高中結成教育聯盟,共同打造“同文教育品牌”。圍繞建設“陽光同文(幼兒園)――活力同文(小學)――尚德同文(初中)――品質同文(高中)”的特色發展思路,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同文辦學文化。2009年幼兒園被評為諸暨市傳統民俗教育特色幼兒園,民俗傳統文化更多面地被幼兒所感知,走入幼兒學習生活。傳統民俗教育的開發和利用為幼兒課程建設的一部分,融入了幼兒教學,促進形成了幼兒園教學特色。實踐中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古為今用,從當代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維度改編創新傳統民俗教育內容,因地制宜地開展傳統民俗教育傳承與創新視域融合架構活動,充分發掘傳統民俗地域文化中蘊含的現代教育活力元素,致力實現傳統民俗教育創新運用于幼兒園課程建設,豐富幼兒園教學內容。
2 三個板塊:構建“同文新芽”課程
以幼兒活動為中心,以同文教育為背景,以傳統文化為線索,以游戲互動為載體,以“同行?同言?同樂”為行為主軸,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形成了民俗教育創新課程方案“同文新芽”。
第一板塊:集體教學創新讓教學回歸幼兒 充分挖掘優秀、健康、向上和正面反映生活的以民間藝術(民間
音樂、民間美術)、民間文學、民間體育游戲“金三角”載體為主的幼兒園傳統民俗教育體系,確定培養目標、內容、范圍、進程等,設計并實施教育教學方案,形成一系列幼兒園傳統民俗集體教學游戲創新活動。此系列中匯集的許多創新民間集體教學游戲活動方案,體現了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的有機結合,力求使理念具體化,成為幼兒教師們便于掌握的、可操作的策略與方法。教師在參考和借鑒這些方案的過程可基于自己的課程設想和本園、本班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選擇和應用。
第二板塊:民間游戲創新讓游戲貼近生活 從原有的游戲素材中篩選、分類、匯總,整理出一系列游戲素材,發掘創新元素,研究每個游戲新的價值、玩法、規則以及教學的重點、難點,通過全體教師的自我探索、交流分享、歸納總結,匯編成小、中、大各年段創新游戲方案。一類是以發展身體動作為主的體育類游戲,如跳橡皮筋、系手絹等,在戶外活動中實施;一類是以發展幼兒智力動手動腦為主的益智類游戲,如玩花線、翻洋片等,在區域活動中實施;還有一類是伴有
兒歌的以一唱一和或一問一答為主要形式的語言娛樂游戲,如《打大麥》《金鎖銀鎖》等,利用幼兒自由游戲活動時間,靈活組織。促進幼兒主動發展,讓傳統游戲煥發出新的光彩。
第三板塊:結合傳統節日文化創新 傳統民俗節日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承載了豐厚的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民俗文化為基點,以快樂體驗和自主發展為理念,以愛的情感交流為落腳點,賦予傳統民俗節日舞臺化創新,創新匯編了一套“同文兒童節”活動方案,旨在建構一種形式創新、資源整合、過程優化的園本民俗節日創新模式。
3 多維度、全視角的課程實踐
把現有一日課程內容用一種新的視角呈現出來,使課程內容的學習與民俗傳統創新教育的開展在同一過程中綜合進行,改造“老房子”,建構“新房子”。
在環境創設中滲透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的過程就是把教育意圖客體化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把教育目的內容具體化貫穿融會到所要創設的環境中去。因此,以“同言?同行?同樂”為緯線,以動態的民俗教育創新活動內容為經線,形成相適應的課程實施環境,幼兒園每一堵墻、每一個角落都顯現出圓融和諧的傳統民俗文化教育的現代活力,幼兒與環境形成良性互動,同時在互動中使環境和課程得到不斷豐富。
在戶外活動中實施 以發展身體動作為主的體育類游戲創新。幼兒園早操
音樂選擇上,小班選擇童謠《拉大鋸》和《圓圈舞》對接,中大班選擇《斗牛舞》和《圓圈操》對接。在晨間活動中,主要選擇一些小型的一般幼兒可以獨立完成的個人游戲,如斗雞、跳繩、踩高蹺、跳竹竿、滾鐵環,戶外體育游戲有跳躍類的跳房子、跳皮筋,創新探索有奔跑類的老鷹抓小雞、丟手絹,有綜合益智類的打陀螺、打撣子,有雜技類梅花樁,有集體類“荷花荷花幾月開”“城門城門幾丈高”等多種經過整合創新的游戲活動。
貫穿在自由活動中 一唱一和或一問一答為主要形式的語言娛樂游戲創新內容很適合在幼兒零散時段的自由活動中。在操作中主要把握三個環節。第一環節是精選。精選貼近孩子生活、富有情趣、朗朗上口并富有韻律感的,如《小老鼠上燈臺》;精選有關季節轉換和民間節日以及地方性語言的,如《九九歌》;精選有生動教育意義的,如《小烏鴉愛媽媽》;精選能與游戲相結合的,如《金鎖銀鎖》。第二環節是演奏。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采用游戲互動、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幼兒興趣。第三環節是創編,如猜中指、踢踢板板等語言游戲玩出新花樣。
在實施活動中動態重構 整理匯編小、中、大各年段一系列傳統民俗教育內容,古為今用,?σ咽占?運用的傳統民俗教育內容從當代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維度有針對性進行進一步的改編嫁接。如諸暨有越劇《九斤姑娘》《紅樓夢》等好聽的地方戲,而《拉大鋸》是一首傳統的民間童謠,一直在我園幼兒生活中傳誦,將童謠譜上越劇的旋律,幼兒不僅可以吟誦,而且可以歌唱。童謠最后一句是“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戲”,看什么戲呢?小朋友一問一答地在進行:“臺上演的是什么戲,那是寶玉黛玉紅樓夢;臺上演的是什么戲,那是張生鶯鶯西廂記……”順應《拉大鋸》中看戲的內容,正好將我們這些諸暨的地方戲越劇編進去,將越劇的傳統劇目巧妙地進行嫁接,幼兒既演唱又表演,自然產生了越歌表演活動《大家一起去看戲》。 在區域活動中同構 尋找和篩選有益于發展幼兒智力、動手動腦為主的益智類游戲,同區域活動有機整合起來,積累總結行之有效的區域活動方案和組織指導方式。在建構區域活動方案的時候,以主題目標為大目標,教師緊緊把握主題活動研究的線索,制定各區角具體活動小目標,使區域活動內容與主題配合,班班有特點。
通過節日活動延展 開展“追隨兒童?同星綻放”同文兒童節活動,以節日民俗文化為基點,以快樂體驗和自主發展為理念,使傳統民俗文化通過節日活動延展。幼兒園同文兒童節旨在建構一種形式創新、資源整合、過程優化的園本民俗節日創新模式。包括以關愛、祝福、迎新的慶生折紙節,以孝敬、團聚、感恩為主題的重陽民游節,以團圓、喜慶、祝福為主題的鬧元宵猜謎節,以友愛、包容、和諧為主題的端午守擂節。
研修專題活動,助推課程發展 課程發展幼兒園倡導的專題研討活動,也有效推動了課程建設,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如“讓民間游戲在區域活動中綻放光彩”專題研修活動,教師們從中汲取了營養,教師觀發生了全面的變化,教學行為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豐富了教師的理論知識,擴展了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而使教師能以研究的態度、發展的眼光,積極參與建設具有民俗特色的區域游戲教育資源,與幼兒、與課程共同發展、共同成長。
在多元評價中驗證 為更好促進幼兒發展,科學建設傳統民俗文化教育課程,幼兒園基于課程實施效果,編制了“兒童發展評價量表”,評估的范疇包括認知發展、語言發展、體能發展、情感及社會性發展和美感發展,評估表列出了傳統民俗教育過程中須予以重視的發展項目以及每個項目的表現指標。從評價主體多元、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手段方法多元等多元角度展開評價,包括對教師教學評價和對課程本身的評價。
4 園本課程與幼兒成長相得益彰
在保持傳統民俗教育特有的風格基礎上,秉持“傳統文化教育是創新而不是復古”的理念,倡導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引導孩子們在傳統文化中尋找人性的光輝和對現實生活的積極指導作用,把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格養成充分整合,賦予傳統民俗教育新的價值,使課程完整體現了兒童的人格。本課程的建構和實施,推動了幼兒園文化和特色建設,成為教育教學體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課程的文化價值與教育價值雙重價值相得益彰。
5 結語
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充實豐富的幼兒教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建構符合教育規律的具有地方區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課程,本身即具有積極的創新意義,對于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幼兒的健康成長顯然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時代發展不會也不能淹沒傳統文化的光芒,而且還會更加凸顯出其對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價值。因此,優秀民俗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的現代教育價值,值得予以重視,不斷發掘、探索,并創新應用于教學實踐,使優良的傳統文化教育釋放出現代活力。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幼兒園課程圖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王麗.學前兒童課程一種創造性游戲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上海市教育委?T會教學研究室.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朱家雄,黃瑾,李召存,等.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倪蓉.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課程[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淺談幼兒園傳統民俗教育課程創新】相關文章:
• 優化教師資源管理 促進幼兒園內涵發展
• 幼兒園教學語言淺議
• 也談幼兒園激勵機制
• 重慶市主城區民辦幼兒園桌椅衛生學調查
• 發展幼兒核心素養的途徑初探
• 互聯互通的幼兒園信息化建設實踐探索
• 論幼兒園一日常規重要性
• 淺析如何注重幼兒園禮儀教育
• 淺談幼兒園語言環境的創設
• 淺談幼兒園建筑空間設計
• 對幼兒園“小學化”的幾點思考
• 提高幼兒園數學操作活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