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是通過材料和教師這兩種中介來促進幼兒發展,進而實現自身教育價值的。可見,材料是區域活動教育價值存在的前提條件。目前材料投放方面存在哪些問題?教師可以羅列出材料存在的許多問題,而有三個問題往往被教師忽略,這三個問題直接影響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一是沒有選擇玩法的自由;二是忽視材料的跟進調整;三是忽略材料的組合性。如何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提高區域活動材料的有效性?我們總結了三步走策略,不僅能促進幼兒的游戲,還能帶給幼兒游戲的愉悅,激發幼兒持續學習的動機,促進幼兒發展。
第一步:調整規則,還幼兒游戲自主權
教師必須在幼兒所需要的自由與良好習慣養成所需要的限制之間達成一種平衡,創設支持性的活動環境,首先把區域活動的自主權、主動權、獨立權還給幼兒,從調整區域活動規則入手。
鼓勵幼兒創新玩法。材料的玩法要從以前的單一、限制調整為玩法開放,鼓勵幼兒創新玩法,為幼兒思維松綁。
允許區域與區域之間互通。區域與區域之間材料,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獨享走向共享。例如:幼兒發現“車輪滾滾區”滾珠不夠,可以到“操作區”中拿滾珠,但是玩完后要把滾珠放回“操作區”。幼兒在使用不同區域材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逐漸克服孤立的材料觀,樹立有機聯系的系統材料觀。
不限定進區人數。進區人數從限制調整為無限制,充分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長久下來,幼兒會自行根據場地范圍來確定自己是否進入該區域游戲,培養了幼兒的協調能力和判斷能力。
允許幼兒經常選擇同一區。以往教師要求每個幼兒每周要到各個區去游戲,調整為允許幼兒經常呆在一個區游戲,因為重復對幼兒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步:巧制材料,發揮材料最大化價值
什么樣的材料才能引發幼兒操作的欲望?什么樣的材料能保證幼兒的活動有價值?材料如何滿足幼兒的多種需要?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育目標,從制作材料入手。
1.注重材料的生態性,整合教育資源。那些花去教師大量時間制作的精美高結構材料,并不能引起幼兒較長時間的興趣,究其原因是玩法少,脫離幼兒生活。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廢棄物品,又如:水管、小藥盒、鞋盒、樂百氏奶瓶、紙皮、礦泉水瓶、月餅盒等等,教師都可以將其直接,或者進行組合,或者簡單加工,作為區域活動材料。如:玩具《汽車軌道》,教師運用組合法,將紙筒、小汽車若干、廢舊紙盒若干,直接投放到區域中,供幼兒搭建軌道,探索影響小車前進速度的原因等。
幼兒之所以對以上生活中的這些材料有著濃厚的興趣,究其原因是幼兒不受材料的約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且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運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巧妙組合在一起,通過幼兒玩這些組合的材料來實現教育目標,即節省教師制作材料的時間,又能節約幼兒園資金,最主要的是能滿足幼兒玩的興趣。
教師可以整合家庭與幼兒園資源,讓家長了解收集各種廢棄物品的作用,積極參與收集。同時也可以讓家長介紹各自分享的玩具名稱和玩法,教師多角度篩選,有目的地投放到區域活動中,讓家長成為材料的后援。
2.注重材料的情境性,誘發情緒體驗。材料不僅美觀、好玩,而且能滿足幼兒內在的情感需求,這樣更能推動幼兒的游戲行為。教師可將材料的賦予情景化和生活化。
如:材料《給媽媽做項鏈》,教師在橡皮泥的墊板上畫上了漂亮的“媽媽”,幼兒非常樂意在美工區為“媽媽”做耳環、項鏈、發夾等。材料《烤箱》,幼兒一邊安靜地按物體名稱分類、按大小排序擺好,一邊叫喊“買烤魚哦、買烤魚哦,等等,還沒有烤好。”既激發幼兒操作的欲望,又增加了幼兒交往的頻率。教師在制作材料時盡可能讓材料充滿情景,這些材料幼兒百玩不厭,生成更多的游戲內容。
3.注重材料的多元性,促多方面發展。材料的多元性包括內容的豐富性、玩法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是指包含主題內容、領域內容、幼兒生成的內容,同時每個區域材料的結構包含了五大領域的內容,且盡可能在每個游戲中融入多元的價值。如,一個材料對應多個教育目標。小班材料“給媽媽做項鏈”對應多個教育目標:①學習搓、團圓等技能玩橡皮泥;②會按大小、顏色排序;③愿意用自己喜歡的各種方法打扮媽媽。小班材料“包餃子”對應多個教育目標:①掌握撕紙的方法;②會扣紐扣、暗扣,提高小肌肉力量;③愿意與小朋友交往,會買賣餃子。
我們認為玩法的多樣性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幼兒在原有玩法基礎上形成的自創玩法,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方式游戲。二是幼兒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多人一起玩。
第三步:觀察指導,讓幼兒與教師的互動中提高材料的有效性
要真實地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水平、興趣和需要,重要的途徑就是觀察,觀察是教師指導的前提,是推進調整材料的依據,教師在區域活動時要做好的首要環節就是觀察,必須帶著足夠冷靜的態度觀察幼兒,客觀地了解幼兒,理解幼兒的行為。在觀察的基礎上采取適宜的指導策略,方能促進幼兒游戲的發展。
1.明確要點,加強觀察指導的目的性
要提高教師觀察的目的性、針對性,教師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教師觀察的目的是什么?教師觀察目的是圍繞幼兒的發展,評估幼兒的需要、拓展幼兒的經驗、調整材料。
(2)教師觀察什么?教師主要觀察內容應該包含以下六項內容:
①觀察幼兒神情、體態:眼睛是閃閃發亮/木然/明亮/淚汪汪;嘴巴是撅起/吐舌頭/咬嘴唇/緊閉/張大/微笑;肢體動作:速度是迅速的/緩慢的/悠閑的/不緊不慢的。
②觀察幼兒為何選擇材料:是模仿同伴/自主選擇/教師建議。
③觀察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選擇了幾種材料;是怎樣玩(按既定的玩法/創新玩法/玩了幾種玩法/有挑戰性嗎/有困難嗎);結果怎樣。
④觀察幼兒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情況:是否一邊玩一邊用語言表達(與他人說話/展示材料和作品);是怎么玩的(獨自玩/與其他人一起玩)。 ⑤觀察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偶發行為:是否有新的游戲情節出現;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行為。
⑥觀察幼兒與教師的關系:是否需要教師幫助;對教師幫助的反應(接納/漠不關心/有抵觸情緒) 。
(3)教師何時介入?教師介入的時期應該包含:①幼兒提出邀請、求助、告狀時;②幼兒間產生沖突或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的消極內容時;③幼兒產生困難,難以實現自己游戲愿望時;④幼兒長時間進行重復無意義行為時;⑤當幼兒無所事事時;⑥當幼兒情緒低落時;⑦當幼兒需要反饋時;⑧出現提高幼兒能力的契機時。
2.多種策略,提高觀察指導的適度性
教師的指導是一門藝術,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是支持者、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需要冷靜觀察,細心揣摩,靈活運用各種指導策略,才能使教師的指導獲得最佳效果。
“直接式”指導策略。教師直接參與幼兒游戲,對幼兒加以指導。這種類型為:觀察――教師以合作者身份介入――促進游戲進行。
“參與式”指導策略。教師通過扮演一定的角色,參與到幼兒游戲中,通過與幼兒的角色互動,對幼兒的行為作出語言或行為上的反饋,引導幼兒游戲發展。這種類型為:觀察――教師以角色扮演介入――促進游戲進行。
“平行式”指導策略。教師在空間上接近幼兒,不用語言與幼兒交流,而是與幼兒用相同的材料從事相同的游戲,引導幼兒模仿教師的行為。這種類型為:觀察――教師以旁觀者身份介入――促進游戲進行。
“啟發式”指導策略。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通過對幼兒提出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促進幼兒思考,通過探索解決問題。這種類型為:觀察――教師以引導者身份介入――促進游戲開展。
“暗示式”指導策略。教師把區域活動規則及材料玩法蘊含在環境或材料中,讓環境來提醒幼兒活動規則及玩法等,這種類型為:觀察――教師以引導者身份介入――促進游戲進行。
“互動式”指導策略。教師有意識引導幼兒與同伴一起游戲,讓幼兒間互相影響、互相學習。
3.多元評價,提升觀察指導的有效性
教師以往在區域活動中常常忽略評價,認為可有可無,其實評價非常重要,適宜的評價可以促進和提高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可以豐富幼兒的經驗,還可以集思廣益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困難。教師應該怎樣評價才能有效推動幼兒區域活動的發展?
教師可采取集體評價策略,集體評價不是簡單的小結,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評價點進行評價。還有過程性評價,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適時地予以評價。評價的主體幼兒和教師,幼兒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不僅決定活動的特點,還能決定幼兒學什么,影響他們對學習的感受。教師要從重結果評價轉變為重過程評價,從重知識評價轉變為包括心理品質和能力發展的評價,從評價手段的單一轉為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從評價內容的單一轉變為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從評價方法的單一化轉變為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仙岳幼兒園)
材料,是力求種類豐富,還是確保同種材料數量充足?
徐則民:美國的學者做過相關研究,發現給幼兒過多的材料或玩具會損害幼兒的認知能力,因為幼兒在眾多的誘惑前會顯得無所適從。他們拿起這個,擺弄兩分鐘后放下,再拿起另一個,沒過多久又失去了興趣,對每種材料或玩具都淺嘗輒止,結果什么也沒玩成,游戲始終處于簡單的擺弄階段。
由此,在不同類型的游戲中,教師不必追求材料種類的“多多益善”,只需提供游戲的“基本件”,讓適宜數量的“基本件”來誘發、推進幼兒的游戲過程,或許這才是事半功倍的關鍵。
【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三步走】相關文章:
• 關于幼兒園后勤工作的思考
• 淺談如何完善幼兒園后勤管理制度
• 幼兒園特色課程的深圳樣例
• 在幼兒園中實施“愛”的教育
• 淺談幼兒園趣味數學教育
• 透過幼兒指南看幼兒園教育
• 幼兒園新教師在職培訓有效途徑的研究
• 淺談農村幼兒園集體舞教學的策略
• 讓幼兒園成為孩子們的心靈家園
• 幼兒園班級管理策略探討
• 農村幼兒教育發展弱勢及歸因
• 看澳大利亞幼兒園如何喂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