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的反思與重建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聽、最悲傷的歌︺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起點要求高、前瞻性強。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學管理積極地呼應,它絕不是簡單地用一種理念去代替另一種理念,用一種教學技術去更換另一種教學技術,而是要將新課程方案嵌入實施的組織結構內、激勵機制中,嵌入具體而現實的幼兒園的教學管理體系之中,促成幼兒園教育情境下的新舊教學理念的相互碰撞,新舊教學內容的交替更迭,也促成教學組織機構、內在激勵機制的重建。
一、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亟待解決的問題
1.現行教學管理制度存在“權力至上”的弊病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幼兒園管理者不能沒有權力,沒有權力就成為無政府了,就會陷入混亂狀態。但是崇尚領導是權威、專家是權威、教參是權威,權威主義風行。這種崇尚權威的風氣泯滅了教師工作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斥退了教師的個性。依照管理理論:管理需要的不僅僅是權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對此管理者最為需要的恰恰是思想,它是教學管理制度的精神所在。試想在一個沒有教育思想,崇尚權力的教學管理體制下的幼兒園,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呢?
2.現行教學管理制度中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
幼兒園的規章制度是辦園經驗的結晶和反映,它對于穩定幼兒園秩序、提高教育質量起著保障作用。但現行教學管理制度存在在規章制度上大做文章,規章過分地細則化、標準化現象,幼兒園儼然成了程序化管理,大有形式主義的傾向,而且配合量化評分和經濟制裁,教師被當成管教的對象,領導變成了監工。“見章不見人,重章不重人”,這種管理嚴重扭曲了教學的本性,教學過程被程序化、機械化、標準化,教師疲于應付。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謂的教學改革,也是在表面上做文章,只搞形式主義。
3.量化管理的教學管理體制,弊病大于積極因素
在教師中引進以物質利益為動力源的競爭機制是幼兒園實行教學量化管理的最得意之處,我認為這也是最大的失誤。幼兒園內部的教師之間,首先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和諧關系,而不是競爭關系。即使有所謂的競爭,也不是以物質利益為動力源,而是處于熱愛教職的自我奉獻。為利運轉的軌道勢必減少教學切磋,構筑教學封鎖;削弱感情交流,增多感情隔閡;缺乏心理調適,滋長心理嫉妒。教師之間,創造性各不相同,百花吐艷,不可能劃一量化比較。試問哪一所學校能用量化管理的方法,對魏書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班主任工作、語文教學工作進行量化?幼兒園實行量化管理,還以家長評價教師活動作為重要的量化依據,這是一個隱憂。
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介于教學思想與教學物質設施之間,涉及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它的重建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幼兒園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新課程實施背景下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朱慕菊在《走進新課程》中提出:“新課程的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沒有一個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來支撐和保障,是難以想象的。因此重建學校教學管理制度也自然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1.必須建立在個性整體性與教育完整性的科學基礎之上,確保共性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
個性整體性原理告訴我們:個性品質是不能孤立地進行教育和培養的,對一個人的某種個性品質也是不能離開個性整體結構孤立地進行評價的。同時,幼兒園教育又具有德、智、體、美、勞以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全面統一的完整性。因此我們幼兒園的教學常規管理必須建立在個性整體性與教育完整性的科學基礎之上。具體地說:幼兒園教學常規的內容應該充分結合本園實際,多層次多方面地完整配套;在實施常規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養成教育”的基本心理規律,把幼兒園制訂的規范逐步內化為全體成員的個性品質,成為大家的自覺行為習慣。
2.應重在對教學活動的外部監控與調適問題
目前的教學工作,就不少幼兒園而言不是沒有規范,而是要超越規范;不是沒有制度,而是要從“制度化”的陷阱中走出來;不是簡單地“強化”管理,而是要改善管理。新課程方案倡導幼兒園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辦園傳統,自主“開發或選用適合本園的課程”,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教師、幼兒、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這表明了管理重心下移,從集權走向分權。
3.教學管理要適應教師的創造性工作,促進課程改革
無論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創造性實施,還是園本課程的開發,都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做研究者。因此幼兒園的教學管理需要轉變職能和管理方式,否則難以保證和支持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首先應給教師自主的空間。我們必須還給老師一個共同創造的自由空間,以人為本,順應人性,尊重人格,切實保證教師和幼兒的共同成長。其次要走向動態開放的管理。教學管理應深入到實際教學中,真實地了解教育實施的過程,包括觀察和了解教師與幼兒的需要,與教師共同商討教育計劃及教學方式等。教學管理需要從靜態而封閉的管理走向動態而開放的管理。最后,提倡團隊協作教學。當我們把以幼兒發展為本和關注幼兒個體需要的理念運用到實踐中時,教學管理的重心任務需要轉移到教師的專業成長上來。最有效的辦法還是以幼兒園自身實踐為基礎,以團隊的形式,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合作、支持、溝通,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只有幼兒園的教學管理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課程改革才不至于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半途而廢。展望未來,只有以改革為動力,建立一種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有利于幼教事業發展的幼兒園教學管理體制,才能有效推進幼兒素質教育,走出一條滾動發展、開放辦園、健康發展的新路。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大學幼兒園)
【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的反思與重建】相關文章:
• 學前教育民間舞蹈教學探討
• 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研究
•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頂崗實習初探
• 職場媽媽:本期職業、幼兒園老師
• 美國幼兒園給家長的備忘錄
• 幼兒教育中游戲教學開展策略
• 幼兒園建筑設計淺析
• 淺析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互補
• 幼兒園小班班級管理策略
• 幼兒教育中游戲與幼兒課程的融合解析
• 廣西崇左幼兒園課程本土化的調查研究
• 孩子上全托幼兒園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