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二十一世紀是高科技的新世紀,世界各國科技和教育水平不斷發展,科技化、信息化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當今世界正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折,這種深刻的變革和變化,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挑戰;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只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公民,才能成為新世紀的主人。
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主陣地在教育,幼兒教育是現代教育的起點,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科技教育應從幼兒開始。
縱觀我國幼兒科技活動現狀,雖然國家教育部育部已開展了“七?五”、“八?五”、“九?五”幼兒科技活動的課題研究,證明了幼兒科技活動是可行的、必要的,是順應現代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教師的科技教育能力和現代科技知識水平,制約著幼兒科技活動的進展。其次,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的研究精力主要放在單純的活動方案的創編與設計上,并沒有將幼兒科技活動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之中,雖然創編了大量優秀的活動方案,一旦結題之后,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研究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閣,得不到普及與推廣。因此,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科學素質,保證全方位、多途徑的開展幼兒科技活動,使之納入正常軌道,形成良性循環,滾動發展,是擺在每個幼兒園面前的難題,鑒于此,我園開展了幼兒園科技活動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二、幼兒園科技活動的模式
什么是模式: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等人最早提出模式一詞: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
什么是幼兒園科技活動模式:顧名思義,幼兒園科技活動模式即:幼兒園在開展幼兒科技活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
我園的科技活動模式:我園是首批參加國家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幼兒科技活動及其師資培訓》課題研究的實驗基地,在近四年的實踐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園實際情況的科技活動模式.
教師培訓活動安排定期展示 滾動發展
1.教師培訓是實施幼兒科技活動的基本前提
課題組曾對七所幼師1000名三年級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調查,調查以問卷形式進行,其結果如下:學生通過“科技活動”、“科學報告、講座”獲得科技信息的在4%—10%之間,對科技新聞感興趣的有50.6%,對幼兒科技教育感興趣的僅有28.8%。而我國幼師課程設置的分為文化課、專業基礎理論課、技能技巧課三部分,其比例約為40%、10.5%、35.2%,其中文化課以文科為主,理科的理、化、生,分別學習一年,幼師理科不受重視,職前科技知識貧乏,是幼兒教師科技知識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我園的教師都畢業于幼師院校,在校的學習生涯中,普遍存在重藝術專長,輕文理知識的現象,在職教師的科技教育能力和現代科技知識水平遠遠不能適應時代潮流,制約著幼兒科技活動前進的步伐。因此,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兒教師的科技能力,普及科技知識,是幼兒園首要解決的問題。
我園參加了國家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幼兒科技教育活動及師資培訓》的課題實驗,由一名業務主任和兩名省市級骨干教師負責全園的課題研究,通過重點培訓,全面推廣,發揮骨干教師的輔射帶頭作用;通過聘請有關理科教師來園指導,提高教師科學基礎知識;通過說課、做課、評課系列活動一體化,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組織策略;通過不斷引發新問題的思考與講座,豐富、調整教師對科技活動的認識,使其理論與實踐逐漸融為一體,改變了過去:“操作材料少,自主選擇少,自由安排少,紀律約束多”的舊格局,為開展我園科技活動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統籌安排幼兒園科技活動內容,是實施幼兒科技活動的組織保障
幼兒科技活動與傳統的常識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幼兒科技活動的教育是:探索——發現——引導——運用或遷移;傳統的常識教學為:灌輸——識記——貯存——再現。從兩個程序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科技操作活動注重幼兒知識經驗獲得的過程,常識教學則重視知識的灌輸,一個是怎樣獲取知識,另一個是獲取怎樣的知識。很顯然,怎樣獲取知識比獲取怎樣的知識更重要,在教育觀念上教師都認同幼兒科技活動對幼兒科技素質形成的作用,但在教育行為上,傳統的常識教學仍占重要位置,教師理想的觀念與現實行為的矛盾,導致了教師知行分離,言行脫節。為什么會發這種現象呢?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對84所幼兒園的幼兒科技教育現狀調查中,提及面臨的困難,73%表示缺乏具體的操作方法指導,41%提到教師怕組織活動麻煩、阻力較大,79%談及條件的制約,如缺乏教材,相配套的儀器、材料、玩教具、聲像資料等。綜上所述,是導致教師觀念與行為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如果任其發展,幼兒科技活動只能流于形式,因此,我園從組織上統籌安排,確保幼兒科技活動落到實處。
①利用課堂教學開展幼兒科技活動
課堂教學是一種集體教育形式,也是幼兒園開展科技活動的主要陣地,我園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組織教師統一編排了幼兒科技活動進度(教師也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自選活動)。制定小班間周一節科技活動,中、大班每周一節科技活動,每月的科技活動一般圍繞一、二個知識點選擇內容,如:大班上期九月份的教學內容是圍繞知識點“熱”安排的系列活動:a)小火炮、b)走馬燈、c)有趣的熱膨脹、d)制作水蒸氣,以便使幼兒在某階段獲得相對系統的科學概念。教材來源:中央版《機靈猴》、河南版《機靈猴》以及教師在實踐中創編的活動方案或有關科技叢書。
②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科技活動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條件。”良好環境能激發幼兒內在的創造沖動和活動欲望,促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發展。為幼兒提供多種途徑的科學探索和發現環境,至關重要,僅靠每周的課堂教學提供運不夠的。
a.自然角:自然角的設置,是為幼兒學習科學創造的最基本環境。同時,自然角也是大自然的一個縮影,自然角可幫助幼兒了解世界,形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科學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不能為美化教室而設立自然角,應讓孩子和教師一起收集材料,共同觀察、記錄自然角的情況,如:通過一花兩色了解毛細現象;通過在魚缸里投放有毒塑料袋,讓幼兒對比觀察魚的生長情況,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通過對植物施加營養液,了解科技產品和植物成長的關系……將自然角的觀察與實驗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之中,樹立整體的幼兒科技的教育觀。
b.科學活動區:科學活動區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補充形式,科學活動區應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操作活動為主線的原則,投放擺放的材料可分兩類:一類是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材料,讓在課堂教學中未取得實驗成功的或對實驗特別感興趣的幼兒繼續進行操作活動,另一類材料可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自由探索,鼓勵幼兒大膽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快樂。科學活動區的材料可根據幼兒活動興趣的程度進行更換,一般一兩周更換一次為宜。
4.定期展示將幼兒科技活動引向深入
為了擴大宣傳,普及幼兒科技教育,我園每年對家長舉辦一次大型的科技活動展示。展示的內容一般為教師在課題實踐過程中創編的一些發生在幼兒身邊的科學現象:雞蛋入瓶、蛋殼游戲、氣體火箭、小火炮、有趣的摩擦力、蒸汽輪機、小水車、晴雨花等等,展示的程序為:教師展示——部分幼兒展示——全體幼兒分班展示。在展示過程中伴有配樂原理解說,及拓展相關游戲的玩法。
科技活動展示,既體現了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又極大的激發了幼兒和家長參與科技活動的興趣,把幼兒園的科學探索活動推向了高潮,實現了家園共育的教育目的,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幼兒園科技活動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相關文章:
• 談幼兒園音樂欣賞
• 微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 幼兒園音樂活動之我見
• 幼兒園幾何形體教學策略研究
• 幼兒教育中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 幼兒園成本收費的必然與可行
• 客家游戲創編在幼兒園的實踐
• 忽然不想上幼兒園的孩子
• 新時期幼兒園管理策略分析
• 淺談幼兒園大班環境的創設
• 幼兒園教育活動生成理念解讀
• 幼兒園可操作墻面環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