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
音樂欣賞是幼兒園
音樂欣賞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從音畫、音詩、音話、音律、音游等五方面出發,探索幼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多元策略,使得民族音樂欣賞活動更易于被幼兒接受,從而提高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現力,激發幼兒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樹立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民族音樂;音樂欣賞;多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2)12-0049-02
【作者簡介】許麗萍(1975-),女,江蘇張家港人,張家港市東湖苑幼兒園園長,中學高級教師。
音樂是世界通用語言,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表達情感、傳遞文化。中國民族音樂是世界文化的一員,具有獨特的音樂特點和文化價值。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提出:“音樂永遠不是音樂本身,它是同動作、
舞蹈和語言聯系在一起的”“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音樂教育是幼兒期最好的啟蒙教育方式之一,為此,我園開展《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五名”工程實踐研究》(五名指:名畫、名曲、民俗、名著、名片)的課題研究,巧妙地將民俗知識融進音樂中,促進幼兒審美情感、認知能力的提高。
一、音畫結合,讓音樂更形象
(一)音樂與畫面的結合
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如果僅憑借教師的講授,民族音樂中的許多民俗和器樂知識是很難被幼兒接受的。因此,在幼兒園中,音樂需要借助于畫面,才能提高教學的效果。這里所說的畫面可以是錄像、繪畫、圖片,也可以是教師制作的
課件,還可以是教師當場勾勒的簡筆畫。
在將音樂與畫面結合時,我們常使用兩種策略:一是畫面前置,對于比較難理解的音樂內容,可以首先出示畫面,讓幼兒通過畫面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容,然后將音樂的內容與畫面匹配,如在欣賞《牧童短笛》時,我們先給幼兒展示了中國畫家李可染的“牛”系列水墨畫,他們看了國畫之后對樂句有了感性認識,對音樂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二是畫面后現,對于幼兒已有相關生活經驗的音樂,或是為了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在幼兒欣賞音樂之后再呈現畫面,如在黎族音樂《竹竿舞》中,由于幼兒在體育活動中有了玩竹竿的經驗,因此教師可以在幼兒欣賞音樂后,根據幼兒的回答畫出或貼出竹竿開合的形態,從而為幼兒嘗試跳竹竿舞作好鋪墊。
(二)音樂與線條的結合
音樂既是聲音的藝術,也是線條的藝術,五線譜上的符號就是音樂感情色彩的體現。對于幼兒來說,五線譜上的音樂符號比較難以理解,我們可以利用幼兒喜歡的符號來表現和理解音樂。當音樂呈現柔美時,可以用一些波浪線、螺旋線來表現;當音樂節奏明快時,則可以用鋸齒線、短線來表現。如在欣賞名曲《化蝶》時,由于音樂樂句比較冗長,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樂句,教師引導幼兒用蝴蝶飛舞的螺旋線來畫樂句,在樂句每八拍結束時貼上一朵花,表示音樂表現的是蝴蝶找花的情景,同時也幫助幼兒了解這段樂曲(節選)共有四段,教師還請幼兒在螺旋線時用柔美的動作來表現蝴蝶飛舞,在每個樂句結束時“花”的部分表現出蝴蝶在花上休息的造型,從而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音樂。
二、音詩結合,讓音樂更達意
(一)音樂與古詩的結合
古詩與民族音樂均是我國古代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并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能夠帶給幼兒經典的美感。如在欣賞名曲《春綠江南》時,教師邊放音樂邊跟隨樂句朗誦古詩《春曉》,讓幼兒既能感受到樂句的段落,又可以理解音樂所展現的暖陽、鳥啼、花開、春雨的景象,并能體驗到音樂舒緩、悠揚的意境。又如在欣賞名曲《楊柳青》時,教師跟隨音樂樂句,朗誦古詩《詠柳》,讓幼兒感受到春天來了,綠色的柳枝在春雨中生長、在春風中隨風飄揚的情境。
(二)音樂與
兒歌的結合
兒歌是我國的民間瑰寶,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童謠,念起來朗朗上口,與音樂一樣富有節奏。我們嘗試將一些兒歌與民族音樂相結合,在為音樂增添游戲性的同時也賦予了兒歌更多的美感。如在欣賞音樂《金蛇狂舞》時,教師在明朗的節奏中朗誦兒歌《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敲鑼打鼓放鞭炮”,使得幼兒在熟悉的兒歌中很快就理解了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又如在欣賞昆明地區傳統童謠《對歌調》時,教師結合詼諧幽默、音節和諧、結構工整、朗朗上口的童謠“對歌對在洗馬河,小娃娃來了一窩窩;東一榔頭西一錘,好像說話的小八哥”,讓幼兒親身感受到昆明地方音樂的特點。
三、音話結合,讓音樂更有趣
(一)音樂與童話的結合
童話非常符合幼兒泛靈的思維,是受幼兒歡迎的一種故事形式。將音樂作品與童話故事結合能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特別是對于民族音樂來說。如在欣賞民間樂曲《紅綢舞》時,教師根據音樂的變化創編了“兔子和狼”的故事情節,讓幼兒跟著音樂節奏體會“逗引”和“躲藏”的情節和動作,從而讓幼兒在童話情節中體驗快樂,并掌握了樂曲的特點。又如在欣賞民樂《二泉映月》時,教師以童話《賣火柴的小姑娘》作為旁白,伴以寒冷、黑暗的畫面作為背景,讓幼兒體驗音樂中的凄涼并產生同情的情感。
(二)音樂與象聲詞的結合
除了使用形象的童話來詮釋樂曲外,我們還會利用幼兒喜歡的象聲詞來烘托樂曲的氣氛。如黎族樂曲《打柴舞》(又叫竹竿舞)旋律明快、節奏清晰,其中強有力的節奏敲擊聲的反復,再現了竹竿舞的熱鬧場面,在每個樂句最后兩節可以讓幼兒高呼“嘿!呵嘿!”,讓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樂曲的豪邁灑脫、節奏的分明有力。
四、音律結合,讓音樂更生動
(一)音樂與律動的結合
幼兒期是孩子動作語言發展的高峰期,他們動作語言往往優于口頭語言的表達,而律動活動正是以動作為基礎的,因此我們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結合了律動游戲。如民間音樂《喜洋洋》節奏歡快輕松、充滿喜慶氛圍,而餃子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在節日里成為我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欣賞這首曲子時,我們采用了“包餃子”這一律動游戲來配合,將音樂分為ABA三段:第一段表現搟餃皮,第二段表現放餃餡、捏餃子,第三段則表現餃子沉到鍋底再慢慢浮上來,然后不停地翻滾,最后被冷水澆的過程。幼兒通過參與這個律動游戲,不僅獲得了包餃子這項民俗活動的經驗,體驗到了節日的歡快;還通過游戲的動作,感受到了音樂的熱烈、情緒的歡快;更通過動作變化感知了音樂結構,提高了動作的協調性。 (二)音樂與樂器的結合
我國的民族音樂是由民族樂器演奏的,幼兒使用的演奏樂器中有部分屬于民間打擊樂器,如鼓、鑼、鈸、木魚、板鼓、鈴鼓等,使用這些適合幼兒的民族樂器來配合民族音樂演奏,不但符合樂曲的性質,也易于讓幼兒感受到樂曲的美感。如在欣賞民間音樂《喜洋洋》時,我們讓幼兒選用鼓、鑼、鈸、木魚、板鼓、鈴鼓等樂器跟著音樂一起演奏,從而提高了幼兒對音樂節奏的感受能力。
五、音游結合,讓音樂更好玩
(一)音樂與游戲的結合
游戲是幼兒活動的方式,將音樂與游戲結合,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如在欣賞音樂《金蛇狂舞》時,我們帶著幼兒一起玩民間的舞龍游戲,讓幼兒伴著音樂明快的節奏,在不同的樂句中改變舞龍的方向。又如在欣賞《瑤族舞曲》時,我們選用跳繩的體育游戲,讓幼兒三人一組(兩人甩繩、一人跳繩)跟隨音樂做出不同的跳繩動作。通過音樂與游戲結合的方式,能夠讓幼兒更加喜愛和了解音樂。
(二)音樂與操作的結合
幼兒的活動離不開操作,我們在音樂活動中設計了一些可操作的環節,以便讓幼兒更好地理解音樂內容。如在欣賞彝族音樂《七月火把節》時,為了幫助幼兒理解音樂中的內容,教師繪制了許多卡片,在欣賞音樂后請幼兒試著將卡片內容排序。通過對圖片的操作,幼兒更清晰地了解到音樂中表述的轉圈、打招呼、歡呼等情節,為之后的動作表演作好了鋪墊。
【參考文獻】
[1] [美]洛伊斯?喬克西.柯達伊教學法1[M].趙亮,劉沛,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0).
[2] 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 楊立梅,蔡覺民編著.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 [美]基維.音樂體驗的哲學思考[M].徐江媛等,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4.
[5] [俄]根納季?齊平.音樂活動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董茉莉,焦東建,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2.
[6] 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2.
[7] [德]克萊南.音樂教育學與音樂社會學[M].金經言,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5.
【幼兒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多元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的指導策略
• 幼兒園區域活動創設與指導
• 談新理念下幼兒園教育活動
• 幼兒園戶外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 淺析幼兒園新教師的角色適應
• 幼兒園的人力資源管理
• 淺談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
• 淺談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
•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反思
• 幼兒教育快樂學習有效方法
• 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探析
• 淺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