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結合教育實踐,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同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實現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新理念幼兒園教育活動一、當前幼兒園教育存在“小學化”的現象
福建師大教科院學前教育系主任、幼教專家林菁教授對記者說,以前的幼兒教育只注重知識技能教學,在教學方式上是填鴨式教學,一味地單向灌輸,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是以犧牲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為代價的。她說,三四歲的孩子因此過早地承擔了學業的負擔,扼殺了他們的天性,使他們失去了創造力和想象力,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
另外,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促使了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形成。很多家長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學習競爭太激烈了,不早點讓孩子多掌握些知識,就要落后了!正是家長有這樣的需求,不少幼兒園紛紛開設識字、拼音、算術等小學化教學內容,有的還設了“特色班”,以此招攬生源。
再者,幼兒園急功近利造成幼兒教育“小學化”。背唐詩、寫字畫畫、唱歌跳舞等卻是“立竿見影”,家長們認為孩子學到了知識,掌握了特長,為將來成“長”打下了基礎。
二、新理念下幼兒園教育活動
1.面向全體幼兒
林菁教授認為,幼兒園教育改革最核心的是要讓幼兒全面發展,而不是只追求幼兒智力、知識方面的成長。要面向全體幼兒,而不是只關注表現最好和表現最差的,忽視了中間部分的幼兒;要讓幼兒生動、主動、活潑地發展,而不是讓幼兒在沉悶的課堂上失去了學習興趣。
2.培養幼兒的讀寫技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要培養幼兒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并沒有要求幼兒須會認多少字、多算幾位數。這里“前閱讀、前書寫”能力是指幼兒能在心理上對符號產生認識、習慣文字的橫排、分行的規則、會翻頁、拿筆的姿勢等基本技能。
3.把課堂交給孩子
幼兒園教育改革與以往幼兒園組織教學中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它把自主還給孩子,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不再是老師單向地傳授知識。
三、幼兒園教育活動創新
(一)開展“小擂臺”活動,樹立幼兒的自信心
“小擂臺”是班級開展的一大特色活動。作為大班的孩子,要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簡單地上臺表演、回答問題等都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受孩子們喜歡的“幸運52”的影響,我班在語言角開設了“小擂臺”,“唱歌擂臺賽”“講故事擂臺賽”“小主持人擂臺賽”……多種形式的活動在幼兒自己的組織中開展著,活動鍛煉了幼兒,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
1.采用互動關系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在實踐中獲得自信
“小擂臺”剛開設時,小朋友對小擂臺都很感興趣,但是仍有一些膽小的孩子不敢上臺,我發現這些膽小的孩子并不是對“小擂臺”不感興趣,相反,在別人游戲時,他們會帶著羨慕的眼神看著臺上的小朋友,并隨臺上小朋友的表演歡笑、鼓掌,當老師沒注意時他們也會跑上臺去對著話筒吼兩句,或擺弄一下麥克風架子。我們可以采用幼兒影響幼兒的方法來鼓勵膽小的孩子大膽嘗試,請一些大膽的孩子主動邀請這些小朋友一起上臺合唱或主持等,漸漸地也敢上臺了,孩子們在活動中取得的成功,使他們增強了一份自信心。
2.在幼兒的實踐過程中,不過多限制和指責
當孩子嘗試某種活動時,成人應向孩子展示對他的信任。過去教師是活動設計者、組織者,而今教師們將活動設計部分空間讓給了孩子,讓孩子們在各種活動中充分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在開展“小主持人擂臺賽”活動時,由于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一些孩子當主持人時,眼睛總望著老師,希望我能給點提示什么的,剛開始,我看孩子們講不下去也性急地提醒他們,結果發現變成了老師講一句,孩子跟著模仿一句的局面了,有了這個意識,當孩子在主持時,我不再框死孩子想象的范圍,也不要求孩子按老師的意圖來進行活動,而是用眼神示意讓孩子自己去闖,“大家好,很高興又在明媚的陽光下與大家相聚在……”“小朋友,你們猜我是誰?對了,今天菊萍姐姐要帶大家到……”放手后,孩子們的創造力得到展示,而這樣取得的成功,也使孩子覺得特別自豪,逐漸形成向困難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3.提供競賽的機會,重視每個孩子的成績
通過“小擂臺”多次的比賽活動,摒棄了以往由老師挑選人員參加學園的比賽活動,而是以“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為孩子提供競賽的平臺。
(二)教學生活化、綜合化
在新理念下,教學活動以幼兒發展為本,倡導為幼兒提供靈活多樣的課程并將探索活動已滲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數學課根據需要與手工課、與
音樂課等相結合;數學課需要多種教具放入區角活動中,讓孩子工作是操作。
(三)主題活動《愛書的孩子》,帶動幼兒互動關系中共同學習
開展《愛書的孩子》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所表現出的“相互作用”是如此的積極:受同伴的影響孩子們都愿意將自己最喜愛的圖書帶來與同伴分享,而且幼兒的知識面拓寬了,現在孩子們會捧著書對老師問“為什么”“這字什么意思?怎么念”……自由活動時也不再是吵吵鬧鬧的情景,而是幼兒圍在幼兒的身邊,聽同伴講述書中的故事。這種活動,讓孩子學習了如何與他人交往,并從他人那里學習;這種活動,也讓孩子之間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
四、新理念對教育的啟示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生活,他在他的世界里如魚得水。但讓他過承認的生活,便是趕魚出水,趕鴨子上架。這是對兒童的無理催逼,盡管承認可能是出于愛意、善意,即便如此,也是好心辦壞事,是拔苗助長。在前一種情況下,兒童被迫記誦不感興趣的東西,他是被動的學習者。而在后一種情況下,兒童可以依其天性,作為一個“探索者”“思想家”“夢想家”來生活和學習,他是一個主動的快樂的學習者。后一種學習不但可以使兒童體驗到幸福,而且更容易達成教育目的,更容易將兒童培養為未來社會健康的成人。前一種教育中,成人自居為真理的擁有者、價值的評判者,因而他也是管理上的獨裁者。他可以操縱與左右兒童,可以對兒童指氣使,甚至可以體罰兒童,而后一種教育中,成人是兒童的研究者、引導者、幫助者、大朋友。在后一種教育中,成人非無所作為、無所事事,他要勝任引導者或幕后的調控者的角色,他就必須大練內功,以便做到耳聰目明。他要成為一個兒童的研究者,了解兒童世界可能存在的內容和各種過程,了解兒童當下的興趣、需要和發展的水平。在前一種情況下,由于不了解兒童,只是將成人可與兒童一起享受探究的歡樂、成長的歡樂,甚至可以從兒童那里找到承認世界所沒有的寶藏。可以說,教育者只有解放了兒童,才有可能解放自己。
總而言之,要轉變“你教我學”的舊模式,樹立新的兒童觀、教育觀,促進兒童良性發展,必須做到把握兒童的特點。在大量的日常交往中,幼兒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了解兒童,使之全面發展。
【談新理念下幼兒園教育活動】相關文章:
• 淺議幼兒園家園合作的有效策略
• 如何做好幼兒園家長工作
• 淺談教師在幼兒園的多重角色
• 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幼兒的樂園
• 淺論幼兒園教師批評語的運用
• 幼兒園生成課程應用
• 女性視角的幼兒園教師研究
• 幼兒園古詩教學策略之我見
• 《再見啦,我們的幼兒園》
• 幼兒園開展“孝親”教育的策略
• 俗話幼兒園課程(二)
• 幼兒園故事教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