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
音樂是幼兒園開展
音樂教育時應予以高度重視與有效利用的重要教育資源。幼兒園在收集民族音樂資源時應遵循民族性、趣味性、教育性、適宜性等原則。在運用民族音樂資源時,應注意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將游戲和教學相結合,將音樂教育和其他領域教育相結合。
[關鍵詞]民族音樂;音樂教育;幼兒園音樂教育
民族音樂是各族人民表達感情、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包括歌唱、樂曲、打擊樂器、民族
舞蹈音樂等。作為幼兒園開展音樂游戲、音樂表演,播放
背景音樂等時可以選擇與利用的教學資源,民族音樂有助于實現幼兒園課程形式的多樣化,有助于幼兒獲得民歌、民舞、演奏等方面的初步知識,喚起幼兒利用音樂進行獨立的創造性活動的興趣與愿望,有助于引導幼兒更好地在審美實踐中感受美、體驗美、理解美,達到審美素質與藝術技能的和諧統一。可見,利用民族音樂開展幼兒園音樂教育,是拓展幼兒園教育資源、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一、選擇民族音樂的四個原則
(一)民族性原則
兒童是生活在現實社會文化環境中的人,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決定了其對自身經歷的事物具有較高的敏感度。民族音樂往往是兒童直接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其作為教育資源加以利用,是完全符合兒童發展規律與特點的。更為重要的是,民族音樂承載了傳承各民族文化的重任,其蘊含的獨特民族精神和情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族人民基于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趣向,用靈巧的雙手制作出了本民族獨特的樂器,創作了別具風格的樂曲,無論其曲調還是表現形式通常都具有獨特的韻味,對促進兒童對周圍環境與本民族文化的熟悉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趣味性原則
民族音樂來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在選擇民族音樂資源時要遵循趣味性原則,這就要求選擇的音樂作品表達的藝術形象要鮮明、生動,所描寫的內容應是幼兒生活中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這樣更能喚起幼兒的情感共鳴,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喚起他們欣賞的興趣,充分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如壯族歌曲《花狗仔》講述的是花狗仔看門與孩子逗趣的事情;仡佬族歌曲《長大了》表現了孩子們斗雞、爬山等快樂游戲的場景。將這樣充滿童趣、貼近幼兒生活的民族音樂素材應用于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不僅能夠讓幼兒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及美的享受,還能讓他們沐浴于充滿游戲氣氛的環境中,加深對音樂的感受,進而增加其學習興趣,增進其學習效果。
(三)教育性原則
童年期的美育對兒童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民族音樂中往往蘊含著各民族人民好客、熱情、謙遜等優秀品格,以及各民族在長期待人接物中形成的傳統禮儀習慣,而幼兒是喜歡在音樂活動中模仿成人行為,并真實地表現其喜、怒、哀、樂等情感的,所以運用民族音樂、游戲、
舞蹈等來引導幼兒求真、向善、愛美,是對幼兒進行美育啟蒙的重要途徑。所謂堅持教育性原則,即是要求選擇這些有積極引導意義的民族音樂作品,如壯族歌曲《包粽粑》表現了壯族小娃崽們用白花花的糯米包粽子,然后送給解放軍的過程,體現了軍民一家親的濃濃魚水情;回族歌曲《羊肉串》表現了回族小朋友用羊肉串招待好朋友的溫馨情誼。這些蘊涵美好情感的民族音樂有助于陶冶幼兒的情操、美化幼兒的心靈。
(四)適宜性原則
一些優秀的兒童作品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它們所表現和宣揚的主題是當時社會大環境所認同的價值追求。為了適應現代孩子對審美的需求,幼兒園還需要遵循適宜性原則,對收集的民族音樂資源進行改編。為此,幼兒園應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特長,挖掘家鄉原生態地反映日常生活的民族民間音樂,并在音樂結構、節奏、歌詞上予以變化,將之改編為適宜幼兒傳唱的歌曲,最終引入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如壯族歌曲《敬酒歌》《迎客歌》《送客歌》等最能反映壯族人民熱情待客的禮節,其歌曲曲調也有著極其濃郁的壯族民歌風格,但其歌詞過于復雜,不利于幼兒理解和記憶。于是教師對歌詞進行了簡化,只保留了部分沿用本土壯語語音的襯詞,這就不僅有利于兒童理解與接受,而且使人感到熟悉又新鮮,有效地傳承了原生態的壯族文化。
二、利用民族音樂資源的教育策略
(一)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將考察研究、基地研究和集中研究相結合
教學素材的篩選和組織對教師的基本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3_為充分挖掘和發揮教師們自身的優勢,幼兒園應分析相關教學領域教師的背景狀況,發動教師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在假期時深入鄉間,收集學習當地典型的民族音樂作品,并之帶回幼兒園。對這些收集到的音樂資源,幼兒園要及時組織相關教師進行研討,首先由收集者介紹作品反映的文化特點及民俗民風,表演流行的童謠及民間舞蹈,組織大家相互學習;然后,邀請各民族民間藝人到幼兒園參與教學活動,現場表演相關童謠;最后,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和學者,與教師一起對收集到的民族音樂資源進行改編,以適應新形勢下兒童的需要。這樣,民族音樂資源收集的過程實質成為一個培訓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們自身的民族音樂素養得到了充實和提高,同時為開展民族音樂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所謂考察研究指創造機會,讓老師們到廣闊的鄉村去采風。如在“三月三”等特殊節日,組織教師和孩子們到民族聚居地參加歌圩活動,感受民間的節慶氛圍,為教師了解各民族的特點提供第一手資料,為有效地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活動提供理論與經驗的保障。基地研究指教師以同年齡段為單位組成研究小組,以班級為實驗基地開展教學研討,探索有效的教學指導策略,并形成活動案例。集中研究指在每周一次的課題組研討時間,各研究小組以文本研討或活動觀摩研討的形式,進行擺問題、求途徑、找策略的深入研究,由此形成“發現問題――理論學習――實踐行動――自我建構――再學習――再實踐――再建構――再研討一提升理論”的循環往復、層層遞進的過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充分利用民族音樂素材,將游戲和教學相結合
幼兒音樂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同的活動形式其教學側重點不同,對幼兒音樂能力發展的作用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處理好音樂素材,能夠形成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促進幼兒多方面音樂能力的發展。如壯族幼
兒歌曲《趕歌圩》的內容大意是:“三月三”歌圩已經開臺了,一群壯族小娃聽到遠處傳來阿爸阿媽的歌聲,也想趕到歌圩參加表演。在途中,他們熱心幫助了去趕歌圩的爺爺奶奶和小弟弟,并動腦筋加快速度趕到歌圩,演唱了快樂的新童謠。這首歌曲內容貼近生活,情節充滿童趣,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教師可將這一音樂素材編成歌曲版和舞曲版,創設音樂欣賞、舞蹈欣賞、學習歌曲、節奏樂等多種音樂教學活動,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及合作演唱的能力。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就是用游戲化的方法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在愉快的游戲過程中培養幼兒的音樂素質、學習品質、以及良好的個性與社會性品質。在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活動時,幼兒園也應力求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玩”。如壯族歌舞《板凳龍》、漢族歌舞《舞金獅》、瑤族歌曲《騎青馬》等都是根據各族的體育游戲題材改編而來的,其中有壯族的板凳雜耍、漢族的舞獅、青竹當馬愉快競賽等活動,都有助于發展幼兒的身體素質。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先讓幼兒對舞板凳龍、舞小獅有親身的游戲體驗,再讓幼兒在玩玩、唱唱、跳跳中逐漸學會唱歌曲,進而引導幼兒根據歌詞表演,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而且能夠提高幼兒對民族游戲及音樂的理解與表現力。
(三)將音樂教育與其他領域教育相結合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同時強調“各領域的內容要相互滲透……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幼兒音樂教育作為藝術領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該領域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完整性,又與其他學科、領域之間有著強有力的滲透關系。幼兒對相關民族知識的了解,能使幼兒對民族音樂作品形成更全面、更直觀、更多元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幼兒園民族音樂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善于將民族音樂融合到幼兒一日生活及其他領域教育中,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作品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既提升幼兒生活中藝術活動的質量,又促進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的發展。
【有效利用民族音樂資源開展幼兒園音樂教育】相關文章:
• 淺析幼兒園綠色生態課程建設
• 淺析幼兒園繪畫教學
• 江西上饒大源鎮幼兒園生存現狀
• 幼兒園空間色彩規劃
• 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的整合探析
• 也談幼兒園激勵機制
• 研究型幼兒園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
• 環境素質下幼兒教師論文
• 學前教育應對市場化的策略建議
• 關于幼兒園戲劇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
• 幼兒園大班剪紙活動的幾點思考
• 促進幼兒老師課程認識的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