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精神關照下兒童博物館的園本建構”是我園的國家級重點課題。近幾年來,我們在“廣泛關注、深入觀察、靜心欣賞、積極探究”這一課題核心精神的引領下,圍繞班級博物館的建構做了一系列的實踐與探索,并圍繞班級博物館的內涵、特點及其研究路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們深深地感到,班級博物館作為園本課程的載體和兒童自主探究學習的新方式,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一、什么是班級博物館
班級博物館的靈感來源于兒童博物館。在兒童博物館中,兒童圍繞某一個內容、某一項活動或者某一個事物進行一系列多感官的活動,這也是兒童博物館與成人博物館的最大差別。因此,在我園博物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樹立這樣一個觀念: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展示物品的地方,而是一個兒童學習的環境,是兒童經驗不斷生成的地方。這種經驗的生成不是教師告知的結果,而是兒童通過探究獲得的。兒童在博物館里不僅僅是參觀者,更是體驗者、創建者,這就是我們所倡導的博物精神。這一點恰恰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中“為幼兒創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機會”這一核心精神不謀而合。博物館是實施《指南》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指南》精神的重要途徑。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我們從班級和幼兒園兩條路徑入手,分別對班級微型博物館和幼兒園博物館開展研究。
班級博物館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綜合性、廣博性的特點。在不斷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感到,越是跟生活結合起來的主題,就越能夠生發出新的、更豐富的內容。在班級博物館建構的每一個區域活動中,我們特別思考如何讓孩子有持續探究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博物館活動時要特別關注幼兒的需求,關注趣味性。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可以通過班級博物館區域空間的變化、材料的變化、活動規則的變化等來不斷提高挑戰要求,來增強趣味性。當然,每一個趣味性活動的產生都要跟經驗聯系起來,我們最為關注新經驗的獲得。除了生活性和趣味性以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博物館的綜合性和廣博性。主題活動的最大特點是綜合,因此我們在研究班級博物館的時候,把經驗綜合和博物館的可操作性,以及博物館經驗的縱深性有機結合起來,讓博物館的主題在呈現的時候富有游戲化、情境化,讓博物館的材料在呈現的時候盡量做到拓展、延伸,通過材料的變化帶來經驗的拓展與提升。
二、班級博物館的研究路徑
根據實驗班級的幾輪研究結果,我們總結出了現階段班級博物館的研究路徑,以期對接下來的研究提供指導。
1.計劃階段:能做什么――頭腦風暴,思維導圖呈現
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模式,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也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化思維工具。根據思維導圖的特點和作用,我園把它應用于班級博物館的研究路徑中,運用思維導圖,?錄和拓展教師在頭腦風暴中的思考,使其成為課程研究的一種方式。我們還從問題入手,發動全園教師提問、家長提問、孩子提問,通過調查問卷、便簽條、照片等形式,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并探討能使幼兒關注的博物館活動的主題。
例如,在中班博物館主題“蓋子”的研究過程中,教師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進行頭腦風暴,充分發揮群體的智慧和技能。通過激烈的討論,大家對“蓋子”這一博物館主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關于主題內容的發散性討論激發了每位參與教師的思考,產生了許多關于這一主題的新思路、新想法,完善了該主題的建構。最終,大家圍繞“蓋子的種類、蓋子的特征、蓋子的作用、科學中的蓋子、蓋子的朋友”形成蓋子博物館的思維導圖,教師還在每一個分支下列舉了若干個可以選擇的活動方向。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將幼兒也引到思維導圖的建構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并確定即將開始的博物館主題的學習與探索之旅,這包括確定主題內容、收集有關該主題的問題等。在進行活動時,這些游戲內容不是完全固定的、靜態的,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幼兒不斷生成新內容,師生共同將新內容增添到思維導圖中,不斷豐富思維導圖。因此,思維導圖的繪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教師對該主題的不斷思考與調整,伴隨著幼兒經驗的不斷生成與發展逐漸建構的。在班級博物館方案建構中,思維導圖充分調動了教師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最大限度地豐富和擴展了班級博物館主題的活動內涵。
2.審議階段:做什么――三級審議,確定活動脈絡
課程審議是通過集體智慧對班級博物館研究中的問題進行商議并做出選擇和決策,是班級博物館建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思維導圖中列舉的活動方向并不是班級博物館的最終活動,必須經課程審議來最終確定。課程審議時,通過集體智慧對博物館研究中的問題進行商議并作出選擇和決策。我們通過三級課程審議來決定頭腦風暴中要做的事情,即班級――年級組――核心組三級審議:班級審議最重要的一步是和幼兒共同審議,把要做的事講給幼兒聽,看他們有沒有興趣,興趣在哪里,是否明白要做什么;年級組進行月度審議,梳理每月的研究進程,研討和解決一些技術和策略層面的困難;核心組進行班級博物館的階段性審議,幫助教師解決觀念和知識上的問題。教師在不同階段和幼兒一起為活動計劃和活動策略展開討論,最終形成活動展開的具體思路和方法。
在不斷的審議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不論哪一級的課程審議,都是針對班級在博物館中的研究問題展開的,只有不斷地進行博物館的研究,才會有審議的議題,才會有審議的需要。同時,不斷開展的審議又進一步推進了博物館研究的進程。由此可見,課程審議始終伴隨著班級博物館研究,不斷地推動著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3.實施階段:怎么做――系列活動,凸顯博物館要素
這一階段是進行班級博物館活動的主體階段。我園班級博物館系列活動的開展一般分為四步。第一步,收集資料,即根據班級博物館主題開展多樣化的收集;第二步,陳列展示,即圍繞班級博物館主題開展立體化的展示;第三步,開展活動,用課程地圖的方式記錄師幼的活動過程;第四步,分享評價,用學習故事的方式讓幼兒在博物館活動中的學習看得見。 (1)收集資料
資源的開發是博物館研究的重要保證。我園在課題中指出,兒童博物館資源的開發應堅持室內和室外、園內和園外相結合的原則,須知處處有課程資源,處處有發展契機。要充分挖掘幼兒園、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讓幼兒在家園共同建構的課程環境中進行交往、探究。這一過程蘊含著教師的教育理念,體現著教師、家長、幼兒的互動參與。
多樣性的收集是指幼兒個體收集、班級收集和全園收集三種方式相結合。例如,在開展“線的博物館”“紐扣博物館”“蓋子博物館”時,我們就采取了三層聯動的多樣性收集方式:幼兒自己從家里收集,班級進行簡單的分類整理,全園以“博物小站”的形式發動家長、幼兒和教師共同收集。這樣的形式一月一期,并且和有趣的游戲相結合,幼兒便能在活動中感受到收集所帶來的快樂,體驗到博物館的豐富與美好。在若干學期多樣性收集活動的開展中,我們深深地感到,收集已成為幼兒園孩子和家長的一種習慣,每到“博物小站”收集日,全園都會主動自覺地參與到收集活動中。孩子們帶著博物意識,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探索多種收集和分類的方法,由此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對周圍事物的敏感度;家長們通過收集則更加了解感受了幼兒園的博物館活動,感受到孩子目前的發展,感受到家長對孩子未來發展所需努力的方向;幼兒園則通過全園的收集,豐富了博物館的資源庫,實現了資源的全園共享。
(2)陳列展示
兒童博物館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要有陳列,且陳列區要體現互動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我們采用立體化的陳列方式,即班級博物館活動歷程的陳列采用版面呈現和博物角呈現兩種方式。版面呈現是指每個班級都有固定的版面,由幼兒和教師一起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博物館的活動歷程;博物角呈現是指在幼兒園公共區域呈現小型博物區,讓博物館處處可見,讓幼兒園充滿博物館氣息。每個班級根據自己的游戲主題,把班級研究內容延伸到公共區域,增強課程的互動功能。
這兩種方式的結合主要將以往的靜態呈現轉變為動態呈現,由一種物品的研究帶來幼兒多種經驗的獲得、多樣性的發展。例如,在“泥的博物館”活動中,由一團泥研發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幼兒獲得了測重量、量長度、搓、團、壓等多種多樣的經驗,并能利用工具以及一些輔助材料使泥巴獲得美感。版面和博物角的呈?F不再讓陳列區域僅僅用來欣賞,幼兒可以自主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呈現方式的變化帶來了多樣的活動,多樣的活動又帶來了多樣的經驗。
(3)開展活動
在班級博物館研究歷程的記錄方式上,我們努力做到“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為此,我們主要采用了“課程地圖”的方式呈現主題的研究歷程。
使用課程地圖,讓班級在研究過程中能記錄幼兒的想法。孩子和教師邊做課程邊畫課程地圖,不斷融入動態的內容,真正體現孩子的思維,清晰呈現課程發展的路徑和發展的方向。通過計劃、記錄表、作品、活動照片等形式,記錄幼兒已經做過的、正在做的和經過討論有計劃要做的事情,完全呈現幼兒自己的東西。幼兒根據課程地圖,進行分工合作,確定什么事情先做,怎樣做,使幼兒的思維有充分表征的機會,并讓幼兒變得更有計劃性。
我們期望思維導圖和課程地圖在班級博物館中不僅作為一種思維的工具,更是一種學習的策略,一種思維的習慣,以此來激發教師的教育智慧,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4)分享評價
班級博物館活動的研究可以讓教師觀察到真正的學習,但這也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組織教師進一步學習研討,更新觀念,要求在博物館活動的指導中,觀察和分析在前,介入和指導在后。通過有意義的觀察,明確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博物館活動的開展,依據幼兒的原有發展水平,結合有效的指導,促進幼兒進一步的提升與發展。
在博物館活動的指導上,我們期望教師的角色是幼兒的同伴、引導者、咨詢者和支持者,教師要用敏銳的眼光和善于捕捉的心靈,關注幼兒不經意的行為,挖掘蘊含著的豐富的教育價值。在博物館活動的不斷研究中,我們越來越感到,一個智慧教師的作用就在于,能夠用教育的眼光來觀照幼兒的游戲行為,在最適宜的時候推進幼兒的發展。我們鼓勵老師借助“博物館活動故事”的撰寫、幼兒活動現場的錄制、活動案例的研討等研究方式,通過觀察“這里發生了什么”,研究“這里發生了什么學習”,思考“接下來我們做什么”,讓教師更清楚地意識到“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介入活動?通過這樣的介入和指導,將幫助幼兒獲得怎樣的經驗和發展”。
博物館活動故事的撰寫已經堅持了幾個學期,我們發現,只要是發生在幼兒身上的活動故事,他們有興趣堅持下來的,都必然有新經驗的習得。教師對一個活動故事的分析,可以形成對以后很多活動的策略,能引發教師關注更多的事,解決更多的問題,提供更多有效的支持。我們堅信,通過博物館活動故事的撰寫,一定能為幼兒提供最適宜的、支持性的指導策略,讓孩子的學習看得見。
【淺談幼兒園班級博物館的建構】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策略
•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幼兒園區域活動評價的轉變
• 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
• 幼兒園交往教學模式初探
• 關于留守兒童學前教育調研
• 幼兒園獨生子女教師和諧人格的養成
• 當前幼兒園游戲狀況考察
• 淺談幼兒園的班級管理
• 幼兒園安全管理工作
• 幼兒園開展早期閱讀的重要性
• 幼兒園建筑設計淺析
• 幼兒園活動區創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