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研是提高幼兒園教學水平的有效活動,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效地開展好教研活動,就要全面樹立教研意識,提高教師對教研的認識,制定切合實際的教研計劃,完善幼兒園教研制度;構建有效教研網絡,提高教研能力;開展有效的、符合幼兒園實際的教研活動;注重反思積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使教研活動緊密結合幼兒園教學實踐,實現教與研的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轉化。
關鍵詞:教研活動 教學工作 有效性 實踐
教研是提高幼兒園教學水平的有效活動,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廣大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有效的教研活動,可以幫助教師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教師更快的成長。什么樣的教研是最有效的?經過長期的實踐研究,我認為只要能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促進其發展,提高專業素質,就是行之有效的。下面就我園教研活動開展的經驗,談談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一、全面樹立教研意識。
(一)提高教師對教研的認識
有效的教學研究是實施新《綱要》的迫切需要,是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的需要。通過教研,加強理論學習的指導,用先進教育理念支撐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把教師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融為一體,使教研過程成為促進廣大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提高的過程,幫助教師盡快地、較好地把新課程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只有認識到這些,才能激發和調動教師的內在動力,讓教研成為他們自覺自愿的行動。
(二)制定切合實際的教研計劃,并全力實施
大軍事家孫武曾說:“用兵之道,以計為首”,即是說無論辦什么事情,都應事先有個打算或安排。有了教研計劃,我們的教研工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使大家協調行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使教研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教研計劃的制定要遵照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計劃,立足本園實際,立足課堂,以實施課程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提高教學有效性。同時,教研計劃本身又是對教學工作進度和教學質量的考核標準,對教師有較強的約束和督促作用。
教研計劃制定后,要引領教師切實實施。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用實踐考察教學計劃的合理性,為教師提供好的方法和建議,并實現創新和突破。
(三)科學制定并完善幼兒園教研制度
制度是行動的保障,教研活動只有形成制度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為了保障我園的教研工作順利展開,幼兒園制定了教研組活動制度、課題研究制度、聽評課制度、星級班級檢查評比制度、教研評價制度等常規制度等,各制度操作簡單但行之有效,便于形成教研氛圍、教研習慣。
二、構建有效教研網絡
說到教研,許多人對教研的感覺似乎有一個誤區,認為教研活動就應該是幾個甚至更多人的集體活動。實際我認為,這只是教研活動的常見形式,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兩個教師在聊天的過程中,經常會不自覺地討論起自己的教學,這種實時教研似乎更常見。為了有效地提高教研效果,我園采用了如下做法:
1.同年級組教研,增強年級組教研能力
同年級組教研,是我園教研活動常用形式。
對于相同問題的討論,我想,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同年級組的教師。他們對所教教材有比別人更多的理解,有相同的實踐過程,也許更有著相同的發現,相同的問題困惑,就像同齡人之間一樣,更容易溝通。
2.同班組教研,增強平行班組的教研能力
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將幼兒在園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年齡段:第一年齡段(3~4歲)、第二年齡段(4~5年級)、第三年齡段(5~6年級)。即分為小班、中班、大班。
結合我園實際情況,為了使教研活動更有效,以平行班為單位展開的教研活動,是我園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
由于有著相同的學段目標,在教研中,同年領段的教師從“老、中、青”三個角度、三個層次給予各年齡段目標以不同的解讀,豐富了目標的內涵,促使同一年齡段班級的教師們進行更深一層次的思考:同樣的內容,該如何鋪墊孕伏?該如何拓展創新?在教學中如何準確把握……這些討論無疑是教師教學活動最有利的指導,達到了同年齡段不同班級之間的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3.小中大不同班級級之間縱向教研,共同提高
小中大不同班級之間縱向教研,即全園教師集體教研,是我校教研活動的重要形式。
4.抓好教研組長,增強教研服務能力
校本教研活動質量的高低,必須緊緊抓住教研組長這一關鍵環節。教研組長不僅是活動的組織者,還應該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引領者。一名優秀的教研組長必須具備: 影響力、向心力、領導力、推動力與感召力。教研組長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能否增強教研服務能力。
三、開展有效的、符合幼兒園實際的教研活動
(一)以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讓教研切實為教師服務。
在教學實踐中會遇到大量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這是教研最豐富的研究源泉。不斷地解決教學實踐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是教研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推動教學研究的動力。
(二)以課例研究為載體,注重實踐,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教學實踐既是開展教學研究的平臺和土壤,更是檢驗教學研究的一把尺子。教師的教研所得要通過課堂實踐來體現。因此,我們的教研活動以課例研究為載體,更關注教師的課堂。
課例研究有多種形式,我園開展的主要有以下兩種,效果很好。
1.一課多人,同課異構
相同的課題,不同的構思,更能體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體現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及教學機智,促進課堂優勢互補,互相啟發,增強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多人上一課”,循環跟進
指教研組共同備課,執教教師根據備好的內容制定
教案,初次上課,反思評課,教研組再次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再次由執教教師上課,其他教師觀摩,循環反復,不斷進步,直至最優化。
四、注重反思積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在教研活動中,無論是教師個人,還是教研集體,都獲得了豐富的教研資料,如果我們能將這些資料不斷積累下來,那將是一筆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對于教師,在積累的基礎上吸收運用并內化,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對于我們的教學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1.從教學反思到課堂實踐,提高教師實際教學能力
教學反思是開展教研活動的基礎,創新的思維常常源于反思之中。教師要隨時根據教學實際進行反思,并根據反思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每一次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都要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從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效果方面自我剖析,辨偽存真,逐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
2.從問題到課題,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
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既是教研活動的重點,也是我們教研課題的第一手資料。如何從問題提升到研究課題,是我們教研工作的又一項重要內容。
如何引導教師從實際出發,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比較,發現和抓住重要問題,從而提升為教研課題是教研活動有效性的又一體現。
我園特別注重研究解決教師工作中遇到的比較普遍、典型的問題。并注重以問題引領,鼓勵教師進行系列研究。使教師由教學活動的實踐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總之,要使教研活動有效地展開,就要使教研活動緊密結合教學實踐,實現教與研的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轉化。
【幼兒園教研活動的有效展開】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數學教育淺談
• 幼兒教育媒體技術分析
• 妹妹上幼兒園的第一天
• 挖掘本土資源,構建幼兒園課程特色
• 學前教育專業高職學生教學簡筆畫研究
• 幼兒園泥工活動的探究
• 也談幼兒園新教師的培養策略
• 農村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
• 立足成才用好幼兒園管理工作“三支箭”
• 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策略
• 利用信息技術,有效地開展幼兒園教育
• 幼兒園保育工作中的精細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