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為五大領域之一,從此,科學走近了幼兒,幼兒也走近了科學。教學實踐證明,科學能夠大大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對周圍世界的了解,同時也讓幼兒獲得了認識世界的有效方法,在探究世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科學探索活動在幼兒園充滿了無窮的魅力,教師和幼兒在探究活動中共同成長。
【關鍵詞】自主探究; 活動歸宿;基礎保證
科學是什么?科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正確認識和知識體系,同時也是人們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還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態度。科學的本質在于探究,正如一位學者所說:“科學的本質不在于已經認識的真理,而在于探究真理。”那么,兒童的科學是什么呢?它不同于成人的科學,是一種經驗層次的科學知識,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是對世界的獨特理解。正因為科學的這一特性決定了科學探索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的價值。那么,怎樣才是有效地探索呢?《綱要》中明確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1 明確的目標是探索活動的歸宿
活動目標是一個教育活動的核心,目標的擬定是否考慮了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具體特點,是否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可操作性和相對的靈活性,這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以幼兒探索什么和探索到什么為平臺,以關注幼兒怎樣探索為支點,從而提高幼兒的探索品質,包括探索的方法、探索的情感和探索的態度等。
比如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圈》的活動目標――
目標一:通過動手操作感受麥比烏斯圈和普通圈的不同及其神奇的變化,激發幼兒參與探索活動的興趣。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也就是說,幼兒的探索活動應以興趣為基礎,發展為本,所以,探索應注重事實說話,關注“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而不必過多地追究“為什么”,即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所以目標一就是本次活動的核心知識點,即本次探索活動要探索什么――“麥比烏斯圈和普通圈的不同及其神奇的變化”,同時,這個知識點的提出也注意了幼兒的認知特點,把重點放在“不同和因為不同而發生的變化”上,而沒有深究其原理,把握了探索的深度。
目標二: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提出:“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目標二就是遵循這一宗旨,確立了在本次探索活動中幼兒能力發展的重點。幼兒要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發現,就必須自己親手操作、比較、分析,然后匯集所有的信息進行表述。同時,這一目標又是相對靈活的,幼兒間存在個體差異,在操作的過程中,關注的點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發現也會有不同,語言的表達也會不一樣,重點是將自己的發現說清楚。
目標三:體驗圈上合作游戲的樂趣。
這一目標確立了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的態度和情感體驗。
2 豐富適宜的操作材料是探索活動的基礎
《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所以,活動材料是幼兒進行科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保證,它必須保證幼兒在活動中的操作需要,并且保證目標的達成。
如小班科學活動《水寶寶醒了》,教師為幼兒準備了盛滿水的水盆、石頭、小棒、尺子、瓶子、勺子、吸管、梳子等,讓幼兒嘗試運用這些材料讓水盆里靜止的水動起來,從而感受水是無形且可以流動的,并觀察發現“不同物體的介入,水的流動是不一樣的”這一現象。
又如中班科學活動《會動的身體》,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皮球、呼啦圈、跳繩、積木、打擊樂器、記錄圖卡、鉛筆等,讓幼兒任意選擇材料玩,并記錄“你用了身體的那個部位”,得出結論――我們的身體是靈活會動的,并引導幼兒發現身體會動的更多秘密,從而學習怎樣保護自己的身體。
3 自主的探索過程是探索活動的靈魂
在《綱要》精神的引領下,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已經由封閉走向開放,由靜態變為動態,幼兒獲得了更多自主探索的開放空間,他們親自參與科學現象或真理的發現,通過觀察、實驗接觸事實,教師在引導、合作、支持中期待幼兒探究的結果。如果教師不能耐心的等待幼兒自主地發現,而急于幫助他們,那么,探究活動就不成其為探究,幼兒的的自主也是枉然,幼兒僅僅就是一個容器,一個旁觀者,在那里乖乖的接受教師的給予,不會發現,也不會思考。所以,教師理智的等待決定著幼兒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在中班科學活動《不漏水的漏瓶》的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水、有漏孔的礦泉水瓶、膠布、毛巾、瓶蓋等,讓幼兒用漏瓶玩水,發現瓶子是漏的,然后拋出問題“怎么讓漏瓶不漏水呢?”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開始探索――“用手堵上漏孔”,“用膠布貼住漏孔”,“用毛巾堵住漏孔”等,幼兒忙得不亦樂乎,教師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索時間和空間,及時鼓勵幼兒的發現,并鼓勵他們探索更多的方法,當幼兒失敗時,引導幼兒尋找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按緊嗎?”,“毛巾濕透后仍然會漏水是嗎?”,“膠布濕透后能粘得住嗎?”,“試試擰緊瓶蓋。”等,鼓勵幼兒繼續實驗,在教師的細心引導下,幼兒獲得了全新的經驗――在水盆里擰緊瓶蓋,然后提起礦泉水瓶,漏瓶就會不漏水,那是因為水面上的空氣不能流動,和水成為了一個整體。這一次活動,幼兒在與材料的一次次互動中自然習得,發現科學現象,獲得全新的經驗,同時也帶給教師一份驚喜。此次活動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相信幼兒,沒有急于揭曉答案,而是因勢利導,給予幼兒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發現,收獲成功的喜悅。
又如,大班科學活動《小小搬運工》,活動目標是讓幼兒探索怎樣能夠獨立的將大小不一的9個紙盒用最快的速度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整個活動圍繞“怎么搬運紙盒最快”展開實驗,教師將幼兒分成三組,請各組嘗試不同的方法,然后討論總結,搬運快且不散落的原因,并對成功的經驗進行整合驗證,得出結論――將最大的紙盒放在最下面,然后像砌墻那樣交叉重疊搭高且不遮擋視線,便于端起前行,這樣就可一次完成搬運。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主動分析歸納,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所以,相信幼兒,幼兒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不是以獲取知識為最終目標,也不是以掌握科學概念為主要內容,而是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讓幼兒在充滿魅力的科學探究活動中自主、自信、快樂地發展,讓教師在充滿魅力的科學活動中真正做一個智慧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2] 《幼兒園教師教育叢書――幼兒園科學教育》 張俊 著.
【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的魅力】相關文章:
• 著力規范檔案管理促幼兒園科學發展
•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自主性培養策略
• 以人為本 科學管理 促進幼兒園特色化發展
• 幼兒園科學教學游戲化研究
• 讓幼兒園科學教育走出“冷門”
• 幼兒園“做中學”科學活動
• 創設幼兒園環境課程,搞好科學活動
• 優化幼兒園科學活動教育教學
• 幼兒園科學教育之我見
• 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角色定位初探
• 師范院校《幼兒園科學教育》教學改革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