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提倡有效教學的背景下,多數教師已經意識到了提問在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有些教師課堂提問在質量上和有效性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努力鉆研教材教法,重視課堂提問的設計,使問題難易適中,有針對性、發散性和藝術性,能有效的引發幼兒的思考,能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要求。通過問題引導,使幼兒始終處于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建構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為了使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教師要切實提高課堂提問水平和技巧,為孩子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課堂提問;鉆研教材;發散性提問 ;啟發幼兒思維
課堂提問,是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也是一門藝術。通過課堂提問,可以啟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發掘幼兒智力,提高幼兒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養成幼兒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
早在二十世紀初,有學者研究就發現教師大約80%的課堂時間都用來提問。當代研究教師課堂行為的結果也表明這一現象并沒有改變。可見,提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就問題的分類而言,由于分類的標準不同,問題的分類也不相同。有資料研究,從回答者回答的自由度上來分,將問題分為展示性問題和參閱性問題。展示型提問大都是信息再現性的,一般有明確的答案,因而又稱為信息性提問。參閱性提問則是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做出創造性的回答。這類問題無固定答案,也稱為發散性提問。??
從提問的效率上說,可以分為有效的提問和無效的提問兩個層次。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特別是提問的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有效的提問是投入平靜河面的小石子,投入一個就激起一輪思維的漣漪。目前,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提問中存在著常見的如下一些現象:問題多、問題難、提答快、發散性問題少、回答面窄、評價模糊、不注意培養孩子認真傾聽的習慣等等。基于以上的現象怎樣優化課堂提問,使課堂提問更有效呢,以下探索了幾點提高幼兒園課堂提問效率的策略。??
1 提高教師表達水平,避免無效提問??
避免提出“對不對”“是不是”“明白了嗎?”等沒有必要的問題。一些教師往往習慣在陳述一些知識后帶上一句“對不對啊?”或“是不是?”其實這些看似問題的語言并不是對幼兒的提問而是教師的口頭禪。因為教師所陳述的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對的,對于幼兒來說無需回答,也沒有判斷的必要,只要回答“對”就可以了,教師經常提這樣的問題會使幼兒形成對問題聽而不思應付作答的壞習慣,因此像“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問語教師要絕對避免。??
對于一些難于理解的知識,老師講解過后,教師還經常問一句“明白了嗎?”其實這樣的提問也是沒有必要的。聽不明白的幼兒可能不好意思說,即使自認為聽明白的幼兒也可能僅僅是聽明白了教師的講解,并沒有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例如:一節語言課上,教師出示了一幅果園豐收的圖片有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子、圓溜溜的大西瓜,師問:果園漂亮嗎?幼兒回答:漂亮。師:熊媽媽家的果園豐收了是不是?幼兒回答:是的。造成滿課堂震耳欲聾的回答。看似問題多,把提問式教學與啟發式教學兩者簡單地等同起來,認為問就是啟發,導致課堂教學滿堂問,過多地提出沒有思維價值的簡單問題。??
2 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
熟悉教材、深鉆教材是精心設計問題的前提。教師可在全面鉆研教材之后,靈活處理教材,可根據要求把教學內容轉化為一系列有序的問題,把備課的重點由內容的分析上轉到備問題上。精心設計關鍵問題,既要使之明確清晰,又要使問題難易適中,能啟迪幼兒思維。通過問題導引,使幼兒始終處于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建構的主體地位,從而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有些教師上課不是事先設計推敲好,而是臨時講到哪、想到哪就問到哪。倉促提出問題,往往含糊其詞、模棱兩可。要么有些問題設計出來不知從何處著手而難以回答,致使幼兒如墜煙霧,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使幼兒思維誤入歧途。??
其次,增加發散性提問設計,讓幼兒自主學習、創新學習。信息性提問的答案是有限的或唯一的,是教師意料之中的,因而師生間缺乏一定的信息傳遞,不利于幼兒進行交際性語言實踐。而發散性提問其答案不是唯一的,是要幼兒經過自己的尋找、思考才能得到答案的提問,多數是教師無法意料到的。這樣的問題是易于啟發幼兒思維、有利于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的。有國外學者經過調查發現,孩子回答發散性提問的機會越多,自我表達能力就越強。所以,在今后教學中應加大此類問題的比例,以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拓展幼兒思路,激發幼兒自主學習,提高其語言交際能力。例如:大班語言活動“假如你有了翅膀”,老師圍繞“你有了翅膀的”主題講述,設計了這三個問題1、如果你有了翅膀你會做什么?2、你還希望誰有翅膀?3、沒有了翅膀痛苦嗎?顯然第一第二個問題設計的比較好,答案不唯一,能讓幼兒展開豐富的想象,第三個問題答案太唯一,根本沒有必要問,回答答案肯定是痛苦,要么回答不痛苦但又不好說出不痛苦的理由???
3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幼兒園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難集中。但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引發興趣,激活思維。教師的提問如能與幼兒的這種心理傾向相結合,就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 創設有趣生動的情景,多媒體
課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幼兒發展的角度看,多媒體
課件的價值是很大的,例如:大班詩歌活動“云彩和風兒”,多媒體課件演示的云在天空中變成威武的大獅子、可愛的小兔、潔白的羊群......引其觀,誘其思,排其難,激其情。在信息化環境下,幼兒的實踐更富有情趣,優美動聽的
音樂在耳旁,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眼前,孩子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已飛上了天空自己也變成了天空中的云彩。??
當然在信息化的環境中,多媒體課件始終只是一個輔助手段。多媒體不能替代傳統的教法。不能替代游戲的情景創設,教師聲情并茂的言語提問。例如:小班
繪本活動“雞媽媽和它的寶貝們”老師扮演成雞媽媽圍著圍裙,用神秘地語氣激趣引疑――媽媽有件高興的事兒,會是什么事呢?小班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過來。??
4 了解已有知識經驗,養成良好傾聽習慣??
布魯姆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孩子已有的知識。把握幼兒已有知識和經驗應該是我們課堂教學的起點。結合幼兒自身的特點,我們必須更多地了解幼兒,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有效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分析教材吃透教材的同時分析幼兒,把握幼兒的知識儲備,找準提問的有效點。如果幼兒在上課之前就已經掌握了新課的內容,教師仍然強迫他們從“零”開始學習時,問他們一些無效的或者說毫無挑戰性的問題,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地降低,在教學中反應遲緩也就不難理解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提問形式要多樣,由于問題的內容、性質和特點的不同,課堂提問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教師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問,都應先提問,教師發問時,做到長話短說,提問語言要明確,結合幼兒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準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教師把問題說出之后,就不要再復述問題,然后再請幼兒回答,這樣多數幼兒覺得自己也有可能叫來回答問題,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積極思考從而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5 面向全體,和諧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上課時怕亂,特別是公開課,幼兒回答的答案,老師怕不是需要的。有的教師為節省時間,提問時只圍繞少數優生和較主動的孩子,不能面向全體幼兒。這樣就會挫傷其他幼兒的上進心和求知欲,這樣就會使部分幼兒在學習中產生挫敗感,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逐漸產生消極態度。在一個班級中,幼兒好、中、差參差不齊,教師要多了解,有針對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對不同幼兒提出難度不同的問題,盡量使不同程度的幼兒回答問題的機會均等,只有在被叫幼兒回答不出的情況下,教師才根據問題的難度叫相應的幼兒回答或自己回答。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
在提問這一教學要素中,要讓幼兒積極主動充分參與其中,既要看到顯性的行為參與,更要重視隱性的心理投入──情感的投入和認知的方式,特別要關注膽小的幼兒。把握提問的難度,使孩子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為幼兒的回答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消除幼兒緊張的心理,使幼兒長期處于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勤于思考,也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6 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
研究人員大多認為,對于較難的問題,教師提問后要給學生約8/9秒鐘的思考時間,而對于較容易的問題,3/5秒鐘的時間。有學者發現教師會在9/10秒的時間里進行反饋或提另一個問題。如此短的時間使幼兒根本無法思考高水平問題,幼兒不同于成人,他們一般不可能自覺地學習。他們更不像科學家,他們的探究活動可能是幼稚的,漫無目的的。他們開展探究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需要問題的激發和調動,有效的問題能創設出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能造就一個充滿誘惑的現場,能激發幼兒學習的極大興趣。許多調查也發現,很多教師提問后留給幼兒的思考時間很短,往往不足1秒。若幼兒一時難以答出,教師就讓其他幼兒代答或自己代答了。本來這些問題能極大的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表達的愿望,但教師為了趕進度,馬上叫幼兒回答。幼兒當然回答不出,教師就只能自己回答。這極不利于幼兒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反之,還會養成幼兒的依賴性,挫傷幼兒的自信心。聽過上海市特級教師應彩云的一節課,“灰狼家的小飯桶們”非常難忘,應老師的語速不快不慢,提問非常有啟發性和發散性,特別是她的候答時間把握的恰到好處。當引出課題后,師問:什么是飯桶?只見她環視的目光掃過每一個孩子的臉龐,大約過了5/6秒鐘,有孩子舉手了,幼兒甲:裝飯的那個木桶。幼兒乙:罵人的話。師:還有別的解釋嗎?又等待了一會,幼兒丙:只知道吃飯,不知道做事的人,人們也把他叫做飯桶。老師的追問,給了幼兒思考時間,讓幼兒深刻理解了飯桶的雙重含義,收到了很好效果。??
7 適時的鼓勵性評價??
課堂提問中的評價也十分重要,它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幼兒的進一步思考。有些時候,我們能提出有助于教學的問題,但忽略了對問題做及時的評價,幼兒回答問題后,不說“對”也不說“不對”,使幼兒陷入迷陣,對問題的答案模糊不清。幼兒答后立即判對,可能會使所有幼兒的思維趨同,從而失去個性化的思考。聽到答錯了馬上說他講得不對。誰能幫助他,幼兒就會產生一種挫敗感,喪失繼續回答問題的勇氣。要做到有效教學,不僅要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且要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評價,指出不足,提出改進,并對幼兒作出積極的評價,積極肯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樣長久堅持下去,幼兒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會越來越高,教師的課堂提問才會收到實效。
課堂評價要做到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另外,教師還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見解,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不要輕易下不對、不正確、錯誤的等結論,應把孩子的暫時性錯誤當作寶貴的教學資源。例如:中班綜合活動“小熊的尾巴”,小熊有一條短短的尾巴,做任何事情都很方便,倒立、翻跟頭、打滾等,它羨慕小狐貍尾巴能掃地,小豬尾巴能拉鉤,蛇的尾巴能拎包,通過做尾巴操長出了這些小動物尾巴了,但后來覺得不方便地方太多,又想變回去。老師請小朋友幫忙想辦法變回去,幼兒甲答:割掉。師持否定態度:太殘忍了。師再找另個孩子回答,幼兒乙仍然回答:把割掉。師又這樣說:割掉的辦法可以,可是小熊會很疼痛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嗎?幼兒丙:打麻藥。幼兒丁:再做尾巴操。不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對孩子的想法給予肯定將有利于進一步調動孩子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堂是幼兒教師培養孩子的主要陣地,而提問是上課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提問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引發思維的出發點,因此課上的提問應是經過認真推敲,能激發孩子興趣、激活孩子思維的。同時,還要關注孩子情感態度、品質的發展以及教師自身的發展。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讓孩子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如何學習”,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所以要想使孩子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就得切實提高課堂提問水平和技巧,為孩子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鄭慶?N 1997.教學工作技能訓練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 葉瀾 2001.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お?
收稿日期:2011-03-25??
【淺談幼兒園教師課堂提問策略】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學
• 幼兒教育的重要性5篇
• 幼兒園語言教學策略探討
• 農村幼兒園教育教學
• “四度”策略,提升幼兒園信息技術整合效能
• 創新幼兒園課程促進幼兒自主發展
• 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幼兒興趣的培養
• 幼兒園最易出現的3個意外
• 幼兒園教師如何做研究
• 淺議幼兒園音樂教學
• 幼兒園民間游戲進課堂的探究
• 公立幼兒園:打破頭也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