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規,每學期末幼兒園都將對幼兒各領域的發展作診斷性的測查評價。這學期的健康領域測查顯示大班幼兒攀巖的成績不理想。當時有一名教師說:“我們班的孩子只練了往上爬,沒有練過往旁邊爬。”這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師讓幼兒練習時是否了解攀巖的功能,它能發展幼兒哪方面的體能?由此引發了我對晨間鍛煉管理的思考。
一、對晨間鍛煉現狀的調查
首先,我調查了幼兒園晨間鍛煉的現狀,發現無論是教師自行安排還是幼兒園統一安排,晨間鍛煉內容都是依據器械和活動場地來確定的。從晨間鍛煉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很喜歡大型玩具,所以教師安排得較多;圈、球、繩等小型活動器械因為有可變性、可組合性,也為教師和孩子們所喜愛;投擲類等器械因為形式比較單一不太受孩子們歡迎,所以教師安排得較少;自制體育器械使用頻率最低。
從鍛煉內容的安排來看,教師關注的只是器械活動本身,沒有關注孩子的體能是否得到發展,對孩子的活動過程缺乏有效的指導。如,某班按照幼兒園的安排每逢周二玩圈,教師每周二都讓幼兒自主玩圈或安排一些比賽活動,但每周的鍛煉要求如何遞進,小中大班須達到的鍛煉目標有何區別等,都沒有體現。教師組織活動的隨意性很大,只是為了鍛煉而鍛煉,沒有對鍛煉的價值作深入思考。
二、對晨間鍛煉價值的再思考
體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表現出來的能力,包括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技能。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靈敏、協調、平衡、耐力、柔韌等。基本活動技能包括走、跑、跳躍、投擲、平衡、鉆爬、攀登等。目前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基本活動技能,對身體素質(如力量、柔韌等)的培養不夠重視,可以說,目前我們沒有全面地鍛煉和發展幼兒的體能。
從發展幼兒體能的高度來看,攀巖墻只是一種運動器材,其主要功能是發展幼兒的手部力量,以及手指的抓握能力和手腳協調能力。無論是往上攀還是往旁邊攀都需要這些力量和能力的支撐。通過學習和分析,我們形成了以下共識:活動器材是發展幼兒體能的載體,幼兒晨間鍛煉絕不僅僅是玩器材,教師應跳出關注具體活動的思維框架,有效、充分地利用器械的特點促進幼兒體能的發展。
三、對晨間鍛煉管理的跟進
基于對幼兒體能發展的一系列專業學習與思考,我們從教研及行政的層面跟進管理。
●重新安排晨間鍛煉內容。我們根據園區五個班的情況,設置了五大體能活動區域,分別為“力量與走跳”“協調與攀爬”“靈敏與球類”“柔韌性與投擲、鉆爬”“平衡與跑跳”,把身體素質和基本動作發展整合起來,充分關注到曾經被我們忽視的對幼兒力量、靈敏和柔韌等身體素質的提升。
●挖掘隱性體育資源。既然器械只是工具,是發展幼兒體能的載體,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挖掘周圍的隱性體育資源來鍛煉身體,如可以用跳臺階、花壇、樓梯等方法發展雙腳的協調性,可以用推墻壁、掛橫桿等方法練習手臂力量,也可以利用各種欄桿等做壓腿、彎腰動作,發展柔韌性。
●出臺《幼兒戶外活動參考手冊》。針對晨間鍛煉沒有現成教材的現狀,我們發動全體教師,群策群力,把五大體能活動區域內的每一個活動從動作說明、動作要點、發展層次等方面作了梳理,并以活動手冊的形式來指導教師全面鍛煉幼兒體能。如,關于活動內容“雙腳交替跳輪胎(練習手腳協調性,增加肺活量)”的動作說明是:在輪胎或臺階上左右腳交替連續跳。動作要點是:交替跳時,前腳掌踏在輪胎上,雙腳同時跳起進行替換,注意安全。發展層次為:11厘米高的輪胎(小輪胎),20~50個/分;13厘米高的輪胎(中輪胎),60~90個/分;14厘米高的輪胎(大輪胎),100~130個/分。
●規范教師行為。為了促使教師有效地指導、引領幼兒的晨間鍛煉活動,我們特地制定了如下教師行為規范。
活動前,清點幼兒人數,檢查幼兒衣物、鞋子等的安全性;了解與檢查活動場地及設備設施的情況;準備幼兒人手一件器材;設計活動方案。
活動中,密切觀察幼兒,適時幫助幼兒增減衣物,及時處理異常情況;站位合理,使全體幼兒都在教師的視野中,以保證幼兒的安全;及時對幼兒進行情緒與行為的引導;關注幼兒的運動量(運動密度與運動強度),并適時給予調整;安排好幼兒在單位時間里的活動,保證幼兒的自主性和自由活動時間,把握好活動的相對穩定性與靈活性,以及教師的直接指導與間接指導的度,保證游戲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建立晨間鍛煉常規,如器材的取放、集合、列隊等常規。
活動后,適時幫助幼兒增減衣物;整理場地、器械;幫助幼兒擦拭頭部、背部的汗,提醒幼兒喝水。
【幼兒園晨間鍛煉的管理】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有效教學的教學準備
• 幼兒園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學前教育論文
• 幼兒園特色課程的深圳樣例
• 幼兒園中的音樂教育
• 幼兒家長微信學臺建設
•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策略
• 瑞典寶寶1歲開始上幼兒園
• 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的實踐研究
• 如何實現幼兒園財務管理的規范化
• 淺談幼兒園家訪工作的形式
• 因地制宜搞好幼兒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