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教育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開始,科學地捕捉兒童的心理成長特征,科學地實施教育不僅僅需要教師愛護學生的好心,也需要區別對待這種好心的效果。
【關鍵詞】幼兒園 教師 好心
把兒童培養成富有責任感的世界公民,是世界學前教育界已達成的共識。可是無論是在黃河流域還是在長江沿岸,無論是在塞北還是在江南,幼兒園教師給小班幼兒喂飯、整理衣衫的情景都是托幼機構常見的一道“風景線”。為如廁后的幼兒把衣服塞進褲腰里,為起床后的女孩梳理頭發的情景,更是中國幼兒園教師尋常時刻的尋常舉動。
在目前的教育評價標準中,教師是否能認真、勤懇地為幼兒提供服務,特別是為托班和小班幼兒做好喂飯、穿衣等生活方面的照顧工作,是評價他們工作責任心的重要指標。如果一位教師做不好這些工作,就有可能被認為是工作責任心不強,甚至會被看成是職業倦怠的端倪。來自家長的判斷和要求,也是教師形成這種“好心”的重要原因。如果家長知道教師在自己孩子上完廁所后沒把他(她)的衣服塞到褲腰里,沒有為自己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將飯菜吞咽下去的孩子喂飯,或許就會對這位教師產生微詞,“維權”意識強的家長或許還會狀告這位教師“玩忽職守”。在幼兒園孩子要學習語言、數學、美術,還有各式各樣的特色教育,為了滿足家長需要,還要開展匯報活動,以此來肯定教師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教師自己都忙得團團轉,何況是孩子,他們的日程也被排得滿滿的,比起以前的孩子,他們被剝奪了玩玩具和游戲的美好時光。
相比較我們來看看日本的幼兒教育: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要媽媽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書包、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等等,而且對于包的大小也有規定,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地縫制出來。孩子們要把自己的個人用品分門別類地整理好并放在統一的地方,以從小開始鍛煉做事的條理性。我想日本人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也與這樣的教育方式有關。
日本家長在接孩子下幼兒園的時候,手里一律空著,各種包都是由小孩子拿著,這在中國家長眼里簡直難以接受,如果孩子累壞了怎么辦?拿不動怎么辦?由家長代勞拿東西倒是普遍現象。而日本家長認為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而鍛煉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能力。
每天早上,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孩子每天都要重復一套換衣程序,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
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
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學習的重點居然是“教孩子們學會‘笑瞇瞇’和‘說謝謝’”。雖然沒有多少知識性教育,但是孩子通過綜合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在
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有更大的進步,這的確很令人出乎意料。
孩子在幼兒園畢業時也會經歷一次像大學畢業一樣莊重的儀式,園長、老師、家長以及孩子們都會穿戴正式且一絲不茍地完成整個儀式,而且各種儀式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相伴到終生。可見從小開始對孩子進行禮儀的灌輸,對孩子的修養的打造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禮儀之邦”的確名副其實。
對比日本的幼兒教育,來看看我們的孩子――為了孩子們能成為未來人群中的佼佼者,家長們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而當他們進入社會時,卻連面試也需要父母陪,一杯水也不會倒,椅子不能放齊,離開時電燈不會關……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自然人變為社會人,學會認知,做事,合作和生存。教育就是社會化成人與孩子自然本能的相互妥協和對抗過程,通過寓教于樂與嚴格培訓的方式,將更為優秀的制度、品德和性格傳遞給孩子,鑄就孩子完善的社會性格和整個民族的個性。當我們在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的祖國花朵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了一點:教育就是最堅實的國防,從小抓好教育,就等于抓住了強國之本。
【幼兒園教師的“好心”】相關文章:
• 中國幼兒園教師的“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