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教育界對科學的定義已不僅僅是一種體系,更是一種探求知識的活動。愛因斯坦曾把科學定義為“探求意義的經歷”。這提示我們:科學更是一種通過親身經歷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義,進而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對于學前兒童來說重要的一點要激發與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拓寬視野,為將來逐步深入地了解自然開個好頭。那么,如何給學前兒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呢?根據這一階段兒童的動手能力、認知能力,“走出去,帶進來”的方法不失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一個好途徑。
一、走出去發現
1、走出去認識自然、認識社會
大自然、社會是豐富多彩的,對孩子來說是充滿神奇色彩的。春天,我們帶孩子出去找發芽的小草、剛抽條的柳樹,發現原來柳樹也會開花,從而了解生命的規律。了解雨前的沉悶壓抑,雷雨中的潑辣震撼以及雷雨后的清新舒適和美麗的彩虹。秋天,當太陽升起,帶孩子去找草葉上的露珠,看下雨前低飛的蜻蜓,在收割季節體驗收獲的喜悅、農民的辛苦。還可以帶幼兒去看山、看水、看貧脊或富饒的土地。我們把幼兒帶到動物園、農場進行實地考察。馬路上的汽車、交警、信號燈、規劃線都是幼兒感興趣的東西,林立的高樓中的電梯、房屋的結構,都是教育的好素材。環保教育是當今的熱門話題。為什么我們不讓幼兒出去看看城市受到了怎樣的污染和破壞,人們又在用哪些辦法補救,從而了解社會呢?平時幼兒只能在電視、圖書上看到的景物、景象,在他們走出去的過程中有了感性的了解。當然,我們帶孩子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不僅是要讓他們了解靜態的知識,還要讓他們體會到變化,激發對變化的興趣。
2、在認識中培養分類技能
分類技能是幼兒學習科學的基本功能,它能幫助幼兒把周圍事物進行抽象與概括,有助于幼兒探索事物間的關系。大自然、社會中可以讓幼兒分類的事物很多,一般采用挑選形式和是非形式進行分類。如到公園賞花時,讓幼兒選選哪些是公共汽車哪些不是,到菜場、大棚參觀,讓幼兒判斷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經過經常性的這種實踐練習,幼兒的分類技能將會得到很大提高。
3、在認識中發展思維能力和求知欲
走出去如果只是讓幼兒看,那就失去其科學的最終意義了。走出去的過程中對培養幼兒思考的習慣、發散性思維能力大有好處。可以向孩子提一些簡單直觀的或有想象余地的問題。如:提出這雨象什么?這些花長什么樣子?影子會變嗎?等問題來啟發幼兒思考,養成愛思考的習慣。又如:城市中泥土罕見,在帶幼兒到公園或近郊玩泥時,感受干泥是什么樣?手捏有什么感覺?用什么辦法可以用干泥做泥湯圓?讓幼兒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從多方面進行思維,想出并嘗試多種辦法。
二、帶進來的價值
外面的世界精彩、奇妙,可老師卻總是苦于沒有資源可有或用起來不方便。如果我們把外面的許多東西再帶入幼兒園就可以成為很多教育內容,進一步開發這些事物的價值,同時也進一步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培養科學的能力。
1、帶回來觀察、飼養
踏青回來讓幼兒把他們愛不釋手的蝸牛、大青蟲帶來到自然角飼養,他們就會發現蝸牛喜歡呆在陰濕的地方,蝸牛會吃葉子;大青蟲會蛻皮,會變成蛹最終成為蝴蝶飛走,折下一根花枝養在水瓶里,幼兒就會發現原來花朵在水里也能開花,但最終仍會死去,從而明白枝條不能離開大樹媽媽的懷抱。這樣幼兒不僅增長了知識,還養成了對周圍事物關注的習慣。
幼兒園一般都有種植區,我們不能讓它成為一種擺設。要讓孩子看種子下播、出苗長葉、開花結果,還可以讓孩子把外出帶進來的野樹種子種下,讓他們親自照料,觀察種子的生長。
2、帶進來游戲
當幼兒發現了影子的存在,在戶外活動時可以開展追影子,踩影子、畫不同的影子的游戲。在科學區提供一些平面鏡、望遠鏡、三棱鏡,不僅可以讓他們發現平面鏡會反光,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東西,三棱鏡會變出七種顏色。而且還為教師提供了生活教材的來源。
總之,學前兒童的動作、思維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選擇貼近生活的科學教育內容,走出去帶進來的教育方法,不僅為他們獲得真正理解和內化的科學知識經驗提供了可能,更能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世界是可以認識的態度,進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探索,保持強烈永久的探索欲望。
科學既是成果更是過程,也是一種態度,幼兒的科學活動主要的是培養孩子對世界好奇心、世界是可以認識的態度。在這個前提下,幼兒積極主動探索欲望、強烈的好奇心才會有可能長久地保持。“走出去,帶進來”不失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一個新的立足點。
(作者單位:214200江蘇省宜興市第二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
【幼兒園科學活動】相關文章:
• 優化幼兒園科學活動教育教學
• 小議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
• 淺談怎樣上好幼兒園科學活動課
• 幼兒園科學活動組織策略之我見
• 淺論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
• 談談幼兒園科學活動
• 幼兒園科學活動初探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初探
•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幼兒園科學活動
• 談談怎樣上好幼兒園科學活動課
• 幼兒園科學活動探究思考
• 淺析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