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應引導幼兒熱愛科學、理解科學,并運用科學方法創造性解決問題,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我園是個農村幼兒園,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買不起高科技材料,但我們老師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我園的科學教育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一、內容選擇“生活化”
科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在選擇科學教育內容時,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如:幼兒園、社區、小超市、學校,工廠等等,這些社會自然環境都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極好場所。秋天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觀察樹葉的變化,看落葉飛舞,看小草枯黃,看菊花開放;可以讓孩子觀察自行車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運輸等等,孩子在觀察、探索、討論、交流和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多種能力。杜威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本能。”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是從觀察世界中常見的物品或身邊發生的事情開始的。例如:孩子們在洗手時,總喜歡把手伸在水龍頭下,抓住水,又看著水從手縫里流出來,并且樂此不疲。
二、開展操作實驗,讓幼兒在親自實踐中發現科學的奧秘
操作實驗是幼兒的一種主動探索活動,能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幼兒能圍繞主題活動,帶著問題,對材料進行擺弄和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的問題,以獲得直接經驗和體驗。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價值是使幼兒學會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學習,是一個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
1.讓幼兒以疑問為線索展開探究
整個教學活動以設疑導入,讓幼兒帶著問題,邊探索邊動手操作,邊思考邊嘗試解疑。教師應鼓勵幼兒不斷提出新的質疑,把探究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如:在大班“球的滾動”活動中,活動目標之一是“引起幼兒對球在斜面上滾動現象感興趣”,“怎樣想辦法使兩只球在板上滾得快慢不一樣?”讓幼兒帶著問題從多個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途徑。
(1)鼓勵幼兒用已有的經驗猜想和解釋。
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所遇到的問題和產生的疑問進行解釋、猜想和判斷,這是幼兒調動原有的經驗和認識過程。例如:在《玩水》活動中,對于水是什么形狀的,面對不同物體裝的水就有不同的意見,“杯子裝的水是圓柱體的,”“果凍里的水是心形的”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用去肯定或否定幼兒的答案,這些答案是幼兒原有主觀物體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教師應贊賞幼兒以自己獨有的認識角度,發表對事物的看法。幼兒期思維的獨特性和創造力十分明顯,在教學活動中如受到老師的鼓勵,這種獨特性和創造力會獲得優異的發揮,這也正是幼兒良好個性的表現之機。
(2)讓幼兒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體,調節認知,驗證猜想。
客觀現實或實驗的結果如果與幼兒預先的猜想和解釋一致,將強化幼兒原先的認知,提高幼兒原有的概括程度;如果客觀現實或實驗結果與幼兒預先的解釋相矛盾,將促進幼兒調整自己的原有認知,作出新的解釋,再去與現實相互作用,形成不斷演進的主動構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充當一個觀察者,盡量地不介入幼兒的探索操作,只是適時地加以點撥,肯定、鼓勵幼兒不輕易放棄,或是詢問幼兒的答案正確與否。教師應鼓勵幼兒繼續探索,嘗試其他操作方法,并學習記錄。當然,教師也要盡可能地讓每個幼兒在學習中不斷體驗到成功,并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用成功和愉快來不斷刺激幼兒,產生繼續探索的求知欲望,去發現新問題。在“小電珠怎樣發光”活動中,孩子們一次次擺弄著,一節電池,兩節電池,三節……從一節電池的發光到幾節電池,在開放性的環境中,自由探索,操作擺弄,教師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促進幼兒要主動與事物發生作用,幫助幼兒認識問題,學習解決問題。學習主題是由孩子們提出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由孩子們提出來的,實驗的過程同樣要孩子們盡可能地獨立完成。在這過程中,錯誤是必須經歷的,錯誤要靠孩子自己糾正,當孩子出現錯誤時,教師要一再說:“你可以再試一次”,“你看別人是怎么做的”,“你為什么和別人的不一樣呢?”“你再試試別的方法”。
三、在科學活動中,交流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
1.幼兒樂于交流,體驗交流帶來的樂趣。不愿說或不敢說是大多數幼兒的普遍心理。其實,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每個幼兒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綱要》提出:“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支持、鼓勵孩子參與交流活動。”事實如此,在心理環境的創設中,支持是幫助孩子實現交流的保障,而鼓勵則可以調動孩子參與交流活動的積極性。
2.有不同的交流對象和多種多樣的交流形式。在科學活動中,老師在鼓勵幼兒交流的同時,也積極地引導幼兒尋找不同的交流對象,其中,同伴是他們最喜歡的交流對象,因為他們之間會有很多共同的話題。而且,在探索活動中,幼兒基于不同的興趣,會無意識地形成不同的交流圈。老師也是幼兒最重要的交流對象。老師既要傾聽,關注孩子們的問題和疑惑,又要鼓勵孩子繼續去嘗試和探索,不斷有新的發現。例如:“你剛才是怎么玩的?有什么發現?還有別的玩法嗎?……”老師應積極引導幼兒各抒幾見,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輕松民主的交流氛圍。當然,家長也是孩子最親近的交流對象。當孩子把自己探索活動中的點點滴滴告訴家長時,家長要作出積極的應答,讓孩子擁有充分表達的機會,從而充分挖掘孩子探索的潛力。
四、記錄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必不可少。
因為記錄對于幼兒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1.記錄會幫助幼兒確立任務意識,促使幼兒更關注科學探究的過程和事物的變化。對幼兒來講,學習更多的是一種無意學習,記錄則會使這種無意學習轉化為有意學習,提高幼兒學習的效益。2.對實驗過程的記錄,有助于幼兒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許多教師滿足于傳遞科學知識于幼兒,這種知識的傳遞是單向的,是教師一相情愿的。借助于科學實驗則使科學學習變成主動建構的過程,記錄則幫助幼兒順理成章地得出合理的結論。3.記錄有助于培養幼兒求實、嚴謹、條理、細致的科學態度,使幼兒終身受益。怎樣記錄呢?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的記錄提供具體幫助。對于小班幼兒,教師可以幫助他們做記錄,比如幼兒說教師用文字記錄,或者拍攝照片并配上文字說明。中大班幼兒一般可以自己做記錄,例如給出符號或圖畫的樣子,或在前面有一張針對全班的綜合記錄紙,特別是幼兒剛開始學做記錄的時候。
總之,對幼兒進行早期的科學教育,既是他們今后學習的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今后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教師應該讓幼兒從小發現和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幼兒每天做的事中感受科學就在身邊。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可提供的環境,讓幼兒充分自主地去選擇、去探索、去發現、去獲得,才能真正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獲得和掌握各種知識經驗,真正體會每個幼兒的能力和價值。
【談談幼兒園科學活動】相關文章:
•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之我見
• 幼兒園科學素養評價研究
• 幼兒園膳食營養科學化管理的研究
• 如何使農村幼兒園教學更加科學發展
• 寬松 自由 民主―淺談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科學教育環境浙大玉泉幼兒園
• 關于幼兒園科學課程的教學思考
• 創設良好環境,有效開展幼兒園科學活動
• 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有效教學策略初探
• 幼兒園科學管理的幾點思考
• 科學實驗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性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初探
• 幼兒園“六小”科學探究體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