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是孩子開始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從熟悉的父母到陌生的老師身邊,從“獨立王國”來到眾多的小朋友中間,很多寶寶變得很膽怯,害怕面對嚴肅的阿姨、跟小朋友們在一起明顯不合群,讓家長急在心頭,其實大可不必。
“膽小鬼”癥狀一:害怕老師
家長陳述:“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我發現孩子還是很不喜歡上幼兒園,怕老師、不愿意跟老師接觸,按理說,剛入幼兒園,一切對孩子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怕老師還情有可原,可是過了這么久,孩子還是這樣,難道是天性使然?”
改善妙方:讓孩子懂得換位思考
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創造情景讓孩子設身處地體會老師的難處,并在這個過程中改善師生間的關系,減輕或避免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父母應該避免兩種錯誤作法。第一,千萬不要在沒搞清事實真相之前就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或對老師表示不滿,因為這樣做既不能使孩子從中受到教育,也不能緩解師生間的矛盾,還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第二,一旦孩子對老師有意見,就不加思索地指責老師。父母這種不經調查研究、草率表態,一味地批評老師的做法,將助長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并對孩子的人格形成產生極壞的負面影響。
“膽小鬼”癥狀二:不喜歡跟小朋友接觸、不合群
家長陳述:“我家寶寶今年2 歲半,當初我是聽從了周圍一些新媽媽的建議,盡早把孩子送去幼兒園,免得在家里養成惟我獨尊的‘小霸王’脾氣,另外也是擔心我們父母工作太忙怕照顧孩子不夠細致。但是現在寶寶已經進入幼兒園大半年了,我發現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明顯不合群,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變得很膽小,我們還要繼續送他去幼兒園嗎?”
改善妙方: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心境
當父母發現孩子對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有抵觸情緒時,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種寬松的、自由的發表意見的心理氛圍,使孩子毫不隱瞞地講清楚自己的原因,以及對自己的態度。這時父母應注意兩個方面:第一,認真聽取孩子對事情的全部經過的陳述,以及孩子對小朋友的意見和看法;第二,冷靜分析孩子產生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適宜的方法予以解決。如果是屬于孩子認識偏激或行為錯誤時,父母要積極引導,如果是屬于小朋友之間的小玩笑、小個性造成的,父母可以積極主動地與其他孩子的家長交換意見,以化解孩子們之間的抵觸心理。
“膽小鬼”癥狀三:送去幼兒園時哭鬧不停
家長陳述:“我家寶寶是住長托的,每次周末送她回幼兒園的時候她都哭鬧個不停,跟周末放假回家時的活潑樣子完全不同,有時候看到她哭我也會心理特別難受,一步一回頭地想看看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擔心孩子是否受得了,難道因為這樣就不送去幼兒園了嗎?”
改善妙方:讓孩子盡快進入角色
小朋友上幼兒園出現哭鬧的情況比較常見,這主要是孩子出現分離性焦慮,這種哭哭啼啼不愿上幼兒園、不愿離開父母的時間甚至可以長達2 到3 個月。孩子一提到上幼兒園就表現為哭鬧、害怕,有時候早上從穿衣服開始就磨磨蹭蹭,甚至直接問家長:今天不上幼兒園好不好?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在1-2 歲的時候已經適應了家庭的環境,對母親有強烈的依賴性,一旦從家庭轉入幼兒園,在陌生的環境里看到許多陌生的面孔,立即感到失落和不安,接著就是焦慮、恐慌,害怕不能見到媽媽了。為此,父母應該做的就是讓孩子盡快進入角色,不能太心軟,不要中間到幼兒園去看孩子,可以把孩子的一些生活習慣告訴老師,為孩子準備好必備的衣物等,但不要過多干涉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
另外,家長要給孩子多講一些上幼兒園的好處,比如有許多玩具、好多小朋友一塊玩、還可學習知識等,告訴他“孩子長大了,該上幼兒園了,就像媽媽要上班一樣,這是任務”。千萬不要說“不聽話就把你送幼兒園,把你全托”等“灰色”語言,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那樣孩子就更不愿意去了。
想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不再做一個“膽小鬼”,并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就必須盡可能避免孩子由于對老師或者小朋友的抵觸情緒而產生的不愉快學習體驗;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懂得,對老師和小朋友的尊重并不等于認為老師做得都對,對老師有意見就應該向老師提出來,但必須講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師談心,說明實情。這既是讓老師更好地跟家長溝通的機會,同時也是真誠地配合和支持老師的做法。
【不做幼兒園“膽小鬼”】相關文章:
• 提高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方法
• 外來務工子女學前教育現狀與質量提升
• 利用本土資源打造特色幼兒園環境
• 80%普惠幼兒園能實現嗎?
• 幼兒園創意美術教育研究
• 幼兒園趣味手工活動的實施策略
• 新時代下幼兒園營銷策略研究
• 幼兒園互動式區域游戲環境的研究
• 長春市私立幼兒園辦學定位分析
• 幼兒園美術情境教學及其指導策略
• 高職學前教育鋼琴即興伴奏能力培養
• 幼兒園寶寶“談婚論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