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筆者在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網站發表了一篇報道《期待蝶變――重慶市忠縣農村地區幼兒園考察記》,文章結尾,筆者寫道:“再次考察農村幼兒園,欣慰與沉重交織并存。我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概:農村地區學前教育,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滿懷著信心,中國農村學前教育總有蝶變之時,期待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兩年后,帶著與兩年前幾乎同樣的兩個問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農村地區幼兒園踐行力度有多大以及作用有多大?農村地區幼兒園是否有變化以及變化有多大?筆者趁參加重慶市幼研會舉辦的涪陵區現場研討活動之際,特意驅車前往該區百勝鎮太平幼兒園參觀考察。
完美轉崗
太平幼兒園位于重慶市涪陵區百勝鎮太平市村,是一所典型的村級幼兒園。該園是在一所閑置的小學校的基礎上辦起來的幼兒園。五年前,太平小學停辦,政府決定辦一所幼兒園。幼兒園老師平均年齡超過40歲,都是中小學教師轉崗過來的,包括幼兒園園長。身份角色的巨大變化、教育對象的變化、教育任務的本質區別、教育理念的重新塑造……個中艱辛,業外人士難以體悟。幼兒園楊小蘭園長率先從觀念到行為轉變,帶領全園教職工學習體悟與踐行《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與《指南》精神。短短幾年時間,一所真正的幼兒園就矗立在青山田野環抱之中了。
華麗轉身
自2012年《指南》頒布以后,該園竭力踐行《指南》精神,現在已經完成了她的華麗轉身,成為一所低成本、高效益的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寄宿制幼兒園。
走進太平幼兒園,就是一坡臺階,竹子搭成的瓜果架,兩旁以粽葉、蘆葦為裝飾,用本土資源粘貼畫和園內環境圖片展示幼兒園成長的點滴。
以前的運動場比較寬闊,現在開辟出了菜園、沙池和游樂園。菜園里種滿了時令蔬菜,墻壁上的斗笠、蓑衣、篩子、鋤頭等農具,還原了真實的農村生活。游樂園里的老槐樹,是勇敢者的天堂,粗壯的樹丫上垂下來的繩子,是孩子們練習攀爬和湯秋千的好地方。
教學樓后面原本是一片雜草叢生的小樹林,現在新增了養殖園、健身步道、泥塑區、戲水池。現在的小樹林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的“百草園”,特別是泥塑區中的原料,是老師們從附近觀音村挖來的觀音土。
農幼結合
幼兒園充分體現“農”和“幼”的文化氛圍,環境創設都取材于本土,貼近幼兒生活。走廊上,玉米核構成多種幾何圖形,玉米殼仿真出荷花瓣,瓦片畫裝飾展示墻,草墩、蘆葦花制成吊飾。美工室,投放了上百種竹、木、豆、草、葉等原材料用于手工、剪紙、折疊、粘貼等活動。非常難能可貴的是該園保安、廚師都是制作鄉土玩教具的高手。教職工們堅持“就地取材、綠色安全、一物多玩”的理念,給孩子們自制出豐富多彩的教玩具。
百勝盛產竹子,教師們用實心竹為材料指導孩子們跳竹竿舞;用水竹桿制成花轎、竹筏;水竹篾編制成滾筒、龍、竹籃;楠竹做成高蹺、梯子;形狀各異的楠竹片、楠竹筒,作為建構區、美工區的原材料。百勝栽種水稻,收割后的稻草沒有什么用處,幼兒園從農民那里收集來做成草墩、草籃、草繩,綁成草人球籃等。玉米桿用來做裝飾墻,須用來粘貼,核用來建構,天花桿用來做手工,包谷殼用來編織。
鄉土活動
幼兒園在解決了“有地方玩、有材料用”的問題后,積極探索本土特色活動,強化保教活動的監督與管理,確保教玩具用于幼兒保教活動中。
美工創意活動。開設了泥塑、石畫、瓦畫、竹畫、編織、粘貼、剪折紙等美工活動,材料都是農村孩子身邊隨處可見的物品,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參與的興趣濃厚。
戶外體能活動。戶外活動材料豐富,舞龍、抬花轎、跳竹竿舞、爬菜架、坐板板車、滾竹筐、跳格子、打地鼠、踩高蹺、滾鐵環、蕩秋千等,幼兒的鉆、爬、跳、滑、蕩、平衡、協調、體能各方面都得到鍛煉。
生活體驗活動。幼兒參與雞、鴨、兔、蠶、小蝌蚪等小動物的飼養活動,以及時令蔬菜的種植活動,既能增進對動植物的了解,豐富有關動植物的名稱、類型、習性等方面的經驗,幼兒在體驗活動中增進了責任意識、任務意識、合作意識、提高了生活能力。
參觀完畢,筆者感觸:這是一所真正的幼兒園,這是一所標準化的幼兒園,這是一所堅守科學保教的幼兒園,這是一所踐行《指南》維護童年幸福的幼兒園。這所幼兒園在中國西部的農村,在行政級別最低的村級,但她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樹立了一個典型――學前教育正能量的典型!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一所農村村級幼兒園的蝶變】相關文章:
• 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策略探討
• 學前教育課程數字化資源應用
• 幼兒園的隱性課
• 幼兒教師管理流動研究
• 幼兒園美術區角淺議
• 幼兒教師教育觀念重要性
• 如何發揮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性
• 幼兒園種植活動中的合作意識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幼兒園節奏樂活動探秘
• 家園共育在幼兒園領域活動中的滲透
• 關于幼兒園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