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活動室的環境創設是以墻面環境創設以及活動區創設為主要內容的。就幼兒園活動室的環境創設及管理現狀為出發點,本著科學文化價值觀的精神取向對幼兒園活動室環境的創設與管理提出一些有所裨益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 活動室 環境創設 管理
在幼兒園中,幼兒教師組織幼兒在活動室內的活動占據了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重心。活動室作為幼兒最經常活動的地方,其環境的創設與管理對幼兒在園生活以及幼兒身心發展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也要求教師對園內活動室環境的創設與管理加大力度和強度。對此,筆者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1活動室墻面環境的創設
在活動室中,墻面環境是直接影響園所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面,教師應該在墻面環境的創設與管理上遵循以下幾個要求:
1.1尊重墻面環境的基本功能,進行有效拓展
一般情況下,幼兒園墻面環境的主要功能是記錄、展示、操作的功能,與此同時還具備家園聯系、標記、常規墻面板塊的功能。在目前對于墻面環境創設多樣化、多元化要求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其前提必須是尊重墻面環境的基本功能,而后再進行有針對性、有時效性的拓展。例如墻面上孩子的照片,孩子們作品的展示,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可以將語言教學的內容、繪畫教學的內容與墻面基本功能結合,在墻面原有基礎上進行內涵延伸或者功能轉變。
1.2重視墻面環境的趣味性、互動性
1.2.1墻面創設的內容要動靜結合
幼兒園活動室內的墻面創設一般以靜態為主,因為靜態創設更便捷,但為能夠更好的引起幼兒與墻面內容的互動性,形成隱性的熏陶教導環境,應將墻面的靜態裝飾與動態可操作物形成共鳴,相得益彰。這樣易于引起幼兒的好奇心,進而關注墻面,與墻面形成有效互動。
1.2.2將家園共育的理念融入到墻面創設中去
家園共育的墻面創設主要是指教師與家長達成共識,將幼兒在家庭中的生活狀況記錄下來進行墻面展示,可以是家庭集體合照、也可以是家庭成員一起完成的手工制作和繪畫等,這樣不僅利于幼兒與墻面的互動,更利于教師與家庭之間的交互合作。同樣,這對于幼兒延伸性的思維與語言、藝術才能都有著潛在的深刻影響。
1.2.3墻面創設的形式要新穎有趣
幼兒園活動室的墻面創設形式主要以手工制作、繪畫作品、照片等為主要內容,形式較為老舊。如今的活動室墻面創設更應該就其活動室的主題定期進行更換的同時,形式的多樣性也是極為重要的。注意主題的多元、進行立體造型嘗試、做好墻體裝飾的教育可利用性。在將來,甚至可以將墻面LED技術進行引進,做出一定的墻體電腦,將更為直觀而生動。
1.3注重墻面環境的科學性、內涵性
1.3.1將地域文化融入到墻面創設中去
墻面環境創設的文化內涵是幼兒園較為缺少的,筆者認為在墻面創設中應該將本地文化進行墻面內容整合,使幼兒耳熟能詳的事物以及本地特色風俗習慣、文化內容等融入到墻面中去。其視線可達范圍必須是幼兒眼高以下。將特色文化滲透入活動室墻面,有利于幼兒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延展。
1.3.2將科學常識融入到墻面創設中去
教師在進行活動室墻面創設時必須要審慎的核查在墻面內容中是否存在誤導幼兒的現象,例如,價值觀扭曲、道德歧義、科學常識性錯誤等。活動室墻面是孩子每天面對的,如果有錯誤的信息灌輸,將直接影響幼兒身心的整體發展。
2活動室活動區的管理
活動區在活動室內是主要體現形式,一個活動室內可以設置多個活動區角。但區角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是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調配與優化組合的,這要求幼兒園管理者在進行活動區設置及其管理上下足功夫。
2.1活動區空間規劃的管理
活動區的劃分主要是依靠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來進行的,常見的活動區有生活區、角色游戲區、語言區、情緒區、數學區、建構區、科學區、表演區、美工區等。活動區的設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根據幼兒園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的調整。
2.1.1活動區的數量與規模設定要科學
活動區的設定規模一般情況下以8人以下為佳,過多或過少的人數安排都不利于幼兒對活動區的利用。所以如果一個活動室的面積為80平方米,幼兒人數為40人,那么室內可有效設置五個活動區,每區有效面積為10平方米左右。
2.1.2區域劃分要科學
活動區劃分要有科學性,在區域劃分上要將性質相近或者可以相互融合的區域靠近或合并安置,活動區應主要安置在活動室中靠墻的位置。教育管理者在進行活動區劃分的時候應當注意活動區的特殊需求,例如,積木區需要較大活動空間;養殖區需要注意遮陰避陽;
音樂區與美工區可以相互結合等。
2.1.3保證空間流動性、通透性
活動區之間要注意空間的流動性與通透性,當然必要的區角封閉性還是需要的,但要注意在進入活動室的時候將阻擋幼兒視線的遮擋物盡量去掉,利于幼兒視力與空間知覺的發展。提高教師對空間的利用率,教師應該具備時刻調整空間、支配設置以及組織與收納能力。除此之外,活動區應該循環利用,增加其流動性,可大大增加一次投入的使用回報率,節約環保,讓教師不在制作區角材料上浪費過多精力與時間。
2.2活動區規則規范的管理
2.2.1培養幼兒活動區規則意識
教師應該在活動區設定好以后設置“進區卡”“游戲卡”“時間卡”等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規則意識的活動卡,這樣利于形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幼兒寬容、謙讓、友愛、知禮的健康人格。
2.2.2制定幼兒活動區行為準則
教師應引導幼兒形成活動區良好的氣氛,為此應該和幼兒一同商定活動區準則,并共同遵守。例如在活動區活動結束后幼兒能夠自覺統一的進行材料整理收納,幼兒能夠恰當的尋找合適的活動材料,并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再如,在使用工具的規則上做出相關規定:遞給別人剪刀的時候要將手柄方遞與別人;和別人協商使用材料或玩具的時間與數量;活動時保持不喧嘩,小聲商量等等。
2.3活動區材料規格的管理
2.3.1嚴格活動區材料規格
活動區活動材料的規格應該由教師做出嚴格的規定與規范,不論是圖書還是玩教具的采選都應該本著科學、趣味、安全、優質的要求來挑選使用。多引導幼兒接近自然,利用自然資源,能夠節省資源,形成節儉的優良習慣。
2.3.2做好材料更新與殺毒
對于活動區的活動材料要進行定期的檢核,對于一些質量較低、安全隱患大或使用時間過長過于老舊的材料應予以淘汰處理。而對于積木或者其他可以循環使用的玩具應該進行定期的消毒處理,尤其對于幼兒園最為擅長的“廢物利用”,更應該將這些“廢物”進行處理后,在安全與衛生上均達到標準的前提下才能投入到活動區中使用。
參考文獻:
[1]鄢超云.低成本有質量的幼兒園環境創設[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11).
【幼兒園活動室的環境創建及其管理】相關文章:
• 幼兒園小班教學心得
• 淺談幼兒園的簡單教學
• 香港圣保祿幼兒園的資料室
• 幼兒教育空間室內環境設計研究
• 幼兒園飲食生活的教育價值
• 淺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
• 幼兒戶外探究活動
• 以人為本理念下幼兒園管理工作初探
• 幼兒教育與文化學習探討
• 淺議幼兒園游戲的重要性
• 關于幼兒園家園共育的研究
• 幼兒園節日文化活動實踐的點滴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