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童謠是民間文學的一支,也是兒童文學中的重要成員,在當代文化的沖擊下,這種古老的文學藝術形式生存現狀堪憂。童謠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孩童,為民間童謠尋找生存空間還是要從兒童身上入手。因此,本文將其置于幼兒園的環境中,來發掘民間童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民間童謠 幼兒園 價值 教學資源
童謠本自起源于民間,在其它古籍中還有“孺子歌”、“兒童謠”、“孺歌”、“小兒語”等別稱。民間童謠,顧名思義,即是流傳于民間兒童口耳之中的歌謠,與現代創作
兒歌不同的是,它帶有鮮明的民間文學的印記,具有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和傳承性等特征。我國的民間童謠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內容和歷史信息,曾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過巨大功能。
然而,時至后工業時代的今天,民間童謠在現代文明的包圍下備受冷遇,尤其是在它本來最為熟悉的兒童生活領域,電視、動漫、電子游戲、網絡,這些現代文明的產物充斥于當代兒童的視野,讓他們與傳統文化日漸疏遠。那么,在當代文化背景下,民間童謠還有生存的價值嗎?本文僅從幼兒園的角度出發對這個問題進行初步探析,以求將民間童謠以及與之相關的民間文化,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1、可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資源
民間童謠語言淺顯易懂,內容貼近生活,節奏鮮明,好記易誦,非常貼近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審美心理,是幼兒園優秀的教學資源。如在語言活動中可以引入“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打燒酒。燒酒辣,賣黃蠟。黃蠟苦,賣豆腐。豆腐薄,賣菱角。菱角尖,尖上天。天又高,好打刀。刀又快,好切菜。菜油青,好點燈。燈又亮,好算帳。一算算到大天亮”這樣的頂針謠,讓幼兒在充滿著回環相扣的節奏中體會語言的趣味。在
音樂活動中可以穿插像《唐僧騎馬咚得咚》、《小老鼠上燈臺》等節奏更為明快的童謠,配上樂器
伴奏,能為幼兒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民間童謠更是孩子們游戲時的好伙伴,像跳繩游戲謠《馬蘭花》、手指游戲歌《抓金抓銀》,既協調了游戲動作,又增添了游戲的興味。總之,將民間童謠應用于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但有利于幼兒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能營造愉快自然的教學環境,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
除了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應用于各領域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之中,民間童謠還可以滲透到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像吃水果的時候巧妙地運用“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剩下那個給哪個?”這樣不用說教而教會孩子分享,還令平淡的日常環節變得富有游戲色彩。所以,幼兒園應該努力挖掘民間童謠中的可用價值,將其作為教育教學資源充分利用。
2、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當代中國社會是一個被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所包圍的空間,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許多人已漸漸淡漠、疏遠了民族傳統文化,聽不懂方言,不了解風俗,對自己生長的地域歷史毫不關心,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更不能脫離這種影響。而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繼承必須從孩子抓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就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另一方面,適當讓幼兒感受、接觸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能夠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
對幼兒園來說,大力推廣民間童謠的舉措不但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十分有益,還可以使其擔當起繼承傳統文化、保持傳統文化特性的重大責任。例如幼兒園可以在傳統節日的環境布置中利用相關的民俗童謠,比如中秋節可用《月亮光光》,端午節可用“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既增添了節日氣氛,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散進幼小的心靈。另外,幼兒教師還可以致力于開展一些以介紹家鄉民俗風情為主題的游戲活動。這些民間童謠可以讓幼兒了解方言藝術,幫助他們多渠道地認識傳統文化,如老地名、小吃、傳統節日等。民間童謠以濃厚的特色方言、風趣的內容對幼兒進行美好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無可替代的作用。
3、抵制灰色童謠的重要工具
有關灰色童謠,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通常人們認為,灰色童謠是孩子們對成人文化的一種“嫁接”,融入了社會上的一些流行、低俗的元素,以戲謔的童謠方式發泄不滿情緒,釋放壓力,表現個性,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社會上的許多不正常現象。例如誕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經典
兒歌 《一分錢》被學生篡改為:“我在馬路邊,撿到十元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叔叔拿著錢,買了一包煙。我生氣地說,叔叔不要臉。”灰色童謠之風日益盛行,如何抵制灰色童謠已經在教育界掀起了激烈的討論。
為什么灰色童謠會在孩子們當中如此盛行?歸根結底是因為現在適合孩子們聽賞念唱的童謠、歌曲太少。所以近幾年,全國各省以北京、上海為首,發起了創編“新童謠”的活動,活動組織社會各界的人士創編富有時代氣息、內容健康向上、朗朗上口的“新童謠”。但是,著名詩人金波就曾說過:“童謠的創作比一般詩歌寫作的要求還高。”童謠的創作除了文學性和藝術性,還要求很高的趣味性和
音樂性,尤其是這兒童趣味,成為很多成年創作者的“攔路虎”,縱觀時下的新童謠,要么少趣重教,要么牽強難記,好作品實在不多。為什么不轉向那些歷經歲月沉淀的民間童謠?大多數流傳至今的民間童謠代代相傳,保留下來的堪稱精華,但是也有一些民間童謠語言低俗,包含一定的迷信和巫術色彩。所以在選擇童謠的時候就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幼兒園教學中可以保留民間童謠的“形”和“神”,結合現代幼兒的生活內容和常規,精心挑選,銳意創編。這樣教師可以利用的童謠“原材料”豐富了,孩子們也有了新的念唱內容,灰色童謠自然無處容身。
參考文獻:
[1]鄭薏苡.民間童謠在當代兒童教育中的傳承策略研究.《教育科學》,2011-1.
[21鄭秀枝.民間童謠的教育作用.《陜西教育(教學)》2008-6.
[3]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等編.《中國歌謠選·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
【民間童謠在幼兒園的價值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探究性審美活動實驗研究
• 關于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策略分析
• 地方幼兒園師資建設發展探討
• “我喜歡當幼兒園教師”
• 幼兒教師藝術教育研究
• 在幼兒園教學中實現因材施教
• 幼兒教育的重要性5篇
• 幼兒園專題教研活動的探索
• 兒童圖書館與幼兒園課程
•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
• 淺談幼兒園教師與家長交流溝通
• 幼兒園園長管理的創新藝術研究